学生项目

当前栏目

行走在日本

发布日期: 2017-03-20 浏览次数: 1301

在2017年3月7日至14日的八天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JENESYS2016中国大学生访日团。今年同时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五周年”,而我们是今年第一批友好交流代表团,这赋予了我们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日本的这段时间里,我怀着有好交流的目的,保持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并在我团各位老师的带领和日方的精心安排以及热情款待之下,我看到一个科技先进、井然有序的日本社会,特以此文记录访问感想 ,希望能对同学们了解日本起到帮助的作用。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年轻学子,在接到访日交流面试通过的通知时,就满心激动了,因为终于可以走出国门去看看外边的世界。我个人本身作为一个法科生,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迷,对日本历史也有一定了解,特别是日本的建筑和人文。在出发前的这段日子里,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礼仪老师和旅居日本多年的教授为我们做行前培训,而我也如饥似渴的阅读各种关于日本的书籍,比如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些知识都使我对日本的认知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2017年的3月7号,我们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在成田机场着陆。抵日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松下电器展览馆,在这里,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被各种新奇创意和物理现象所吸引,同时也了解到,这里的展览而是松下关于助力奥运会的各种产品的总展出。松下,这个日本电器的龙头产业,在中国也享有广泛地声誉,我们感受到了严谨的企业产品设计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场馆设置,参观群体上,从老年人到儿童;产品设计上,从相机、彩电到按摩椅,每一件都为人们更好地生活享受助力。然而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在参观结束之后。当时天空有连绵小雨,我们的大巴车驶离展览馆,场馆工作人员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回礼。但是当我们的车辆驶上公路时,翻译阿姨提示我们向场馆工作人员致意,这时我们才发现,工作人员依然在原地向我们挥手,我们在挥手致意时感到了深深的暖意。在日本的第一天就看到这个民族的彬彬有礼,严谨与踏实。

之后的行程中,我们在台场短暂停留,经由彩虹桥,进入东京都市区,当我们遥望东京高楼林立,霓虹高悬的夜景时,我们平静的内心又起波澜,充满好奇心的期待着后边的行程,隆重的欢迎晚宴让我们更加体会到日方的盛情。在随后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到法政大学、龙谷大学和京都外国语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听取老师们的授课,与日本同学和中国在日留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地交流,建立跨国的深厚友谊。我们通过交流,彼此了解到中日两国大学生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并彼此交换联系方式,以期日后保持联系。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了解对方的大好机会,甚至是培养双方大学生国际化视野的重要一环。

在文化体验方面,我们在滋贺县大津市体验了温泉文化,在京都河村能舞台听取了“能”文化讲座,体验了日本“能”剧文化。对于 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温泉和“能剧”,只有在文学和电影等作品中才对其有所了解,通过亲身体验,我们能将以往的书面感受升华为直观的感官感受。在温泉浴场,我们看着琵琶湖的夜景;在能剧舞台,我们看着花纹繁复的戏服,都有莫名的亲近感,仿佛置身中国的五大湖,看着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从这里我们就更加能体会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邦交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曾多次排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并在日本国内得到与日本当地文化的融合。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实在人文、饮食、服装、法律等全方位的学习,并取得了科技和社会工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我国的法律术语中,有很多专业名词都是由英文翻译成日文,再有日文翻译成汉语,并沿用至今,比如“不动产、不可抗力、上诉、催告、强制执行”等等专业术语,皆是经由日本转译,继而流入中国。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中日两国都在一定领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在历史古迹方面,我们参观了皇居和元离宫二条城。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特别是对日本战国史和日本建筑有所了解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令我兴奋的景点。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用眼睛、用相机记录我所见所闻,并在头脑中快速调取以前掌握的信息,把“鸟居、御殿、本丸、天守”等存在于书本和图画中的专业名词与现实景观相对应,进一步开阔自己的历史视野。特别是在二条城,这座京都的幕府将军丽宫,宏大的御殿,精美的图画,整齐的条石,宽阔的护城河和高达的天守阁遗址,都在冲击着我的视觉感官。图画中鹰隼的锐利目光,仿佛就像活物一般,无论我走到哪儿,他都在注视着我,仿佛忠诚的守卫在注视着陌生的来客。在返程时,我趁机向翻译阿姨提问为什么二条城中的道路不是条石结构的硬化路面,而是无数细小尖石子组成的道路?翻译阿姨告诉我这是军事保卫措施的一种,当忍者在夜晚走在这样的石子路上时,发出的声响能立刻惊动守卫,起到报警作用。而我也同时猜测,条石结构路面不利于马匹快速奔驰,易造成马失前蹄,人马俱伤的事件。如果有机会,我将再次到日本,参观二条城,并到其他保存完好的居城中参观。日本古代建筑有相待明显的中国唐代风格,假山流水式庭院设计、挑檐和卯榫结构等更是师承自中国,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渗透在建筑、服饰、文化等各个方面。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莫过于行程的最后一天对东京都中央防波堤填埋处理场的考察参观。在这里我们见识到了目前日本最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填埋技术,根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收回垃圾时,民众就已经自觉地将它们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件垃圾和可循环利用垃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比如塑料瓶、纸袋等更细致的分类。在现场我们看到,工人们用铲车和切割机械将榻榻米切碎,分别处理。将可燃垃圾送至燃烧炉,产生的热能用来发电,电力供给整个填埋处理场使用,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大件垃圾处理场所,我们看到了大件的床垫,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由于这些床垫内部有弯曲的钢丝,容易使机器发生故障,所以必须用人工进行拆除,可见填埋处理场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之艰巨。在厂区内,我们观看了关于垃圾处理和填埋过程的视频介绍,并且了解到,来这里参观的人群年龄百分之九十是小学生,可见日本从小学生就开始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和资源节约意识。在国际的观点上,日本的垃圾分类十分合理,并且在一些人眼里,可以用“严苛”来形容。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且人口众多,地形也以山地为主,适合居住的平原不多,造成人口集中分布,垃圾集中度较高。日本全国有一亿三千万人,而东京都内就有一千三百万人,占比百分之十,市区内有大于九百万人,这样的人口聚居数量的确给垃圾处理造成很大障碍。

就我们看到的处理过程来说,中央防波堤填埋处理场的填埋处理方式不仅有效处理了垃圾量大的问题,还通过填埋实现了填海造陆的目标。在已经填埋完成的区域,通过覆土施工,之后建设了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公共设施,有效的实现了增加陆地面积的目标。每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市政和环境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是每一个市政管理人员甚至每一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通过节约意识的培养,处理技术的提高,在源头上治理垃圾问题。

日本清澈的蓝天、干净的街道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国正处在经济高度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磨合期,各种环境问题都摆在面前,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与日本技术合作来治理环境,让每座城市都有清澈的蓝天,都有清新的空气。最后再次感谢代表团各位老师的带领和日方的热情招待,希望中日两国关系能继续友好和平发展。(经济法学院经济法1341班 林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