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年度新闻传播学)

发布者:王婉妮发布时间:2023-10-31浏览次数:10

附件1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度)


授权学科

名称:新闻传播学

代码:0503






20221231

编 写 说 明

一、编写本报告是自我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自我评估全过程。

二、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尽可能图文并茂。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三、本报告的各项内容统计时间为2022.1.1-2022.12.31

四、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五、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六、本提纲为建议提纲,仅供参考,各学位点可根据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结合学位点实际情况编写,鼓励编写体现学科特色的报告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学科方向与学科特色

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学位点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2个二级学科方向:新闻学、传播学。通过两大主导学科方向,发挥学校特色和学院优势,结合社会需求,整合我校法学等相关学科资源,开创新的交叉课程,致力于培养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知识扎实,富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相关实际工作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1)新闻学:作为新闻传播学(0503)以及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我院新闻学结合了纪录片的强专业性,培养学生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复合型能力;具有较高的政治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紧跟传媒实践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较高的新闻理论水平的同时,有具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2)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0503)以及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我院传播学研究生教学结合“政法高校”自身的法理优势和纪录片学院的强专业性,在互联网环境宏观发展、媒介技术与法制法规建设、影像内容制作与传播、一带一路国家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突出自身资源和教学优势,注重学生在学习、科研、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力求培养具有既有较高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也有较强行业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学科队伍与师资引育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自创立以来,立足高起点、高投入,确立了“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强调以深厚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支撑,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并重。目前,新闻学、传播学两大研究方向均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2022年,学位点进一步明确并夯实学科方向,在师资引育和培养方面创新机制,在师资引育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人才聘用引进机制有创新,高层次和特色人才引进有突破。通过引进高层次和特色人才,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充实和提高,为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助力。

1)专职教师基本情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名,有国外学习经历的15名,另有业界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12位。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和我国台湾、澳门地区的十多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本学科近五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2014年获得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 岁及以下

36

40

41

45

46

50

50

55

56

60

61 岁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海外经历教师

正高级

6




3

2


1

5

3

副高级

11


5

5

1




11

4

中级

13

8

3






11

8

其他

3

4






1



总计

33

10

8

5

4

2

0

2

29

15

最高学位非本单位人数

研究生导师人数

33

18

注:1.海外经历”是指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学位,或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

2.导师人数仅统计具有导资格20221231在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含在外单位兼职担任导师人员。

2)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着眼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不同学科互补的研究团队。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获批以来,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获得了长足发展,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院校的骨干教师、青年博士和博士后加盟。

其中,新闻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程金福教授,该方向有专任教师数18人,正高职专任教师数4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19人。

传播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为戴元光教授,该方向有专任教师数24人,正高职专任教师数5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23人。

新闻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程金福,教授,曾任《烟草市场》杂志常务副主编、安徽省滁州市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助理、香港凤凰卫视嘉宾。20076月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710月受聘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9年受聘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商学院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上海商学院商务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编著《融合媒体与商务传播》系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商务传播学学科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辛方坤,教授。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在《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宏观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两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l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传媒与地方政府治理、风险传播。

孙健,传播学博士,副教授,先后在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讲授《传播学》、《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西方传播思想史》等专业主干课程,并从事传播学史、传播理论方向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出版学术专著2部《报刊客观性:一种崇高的理想》、《近代早期报纸客观性思想与实践研究》,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基金项目1项《民国报刊的客观性观念研究》,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项目多项。在《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出版》、《编辑之友》等刊物发表新闻传播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多篇。拟承担新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讲授传播学理论等硕士生课程。

於红梅,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2010.8-2010.12)。20139月起,任教于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所教课程包括:《中外新闻传播史》、《学位论文写作》、《西方新闻传播思潮》、《新媒体与日常生活》等。研究兴趣是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城市空间与传播、媒介文化。代表性成果:专著《家居营造:上海都市中产的自我表达实践》(2015,复旦大学出版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开放时代》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如《数字媒体时代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及其公共性——以苏州平江路为例》(2016)、《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潘忠党、於红梅,2015)。

赵微,副教授,1999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自20065月入我校工作以来,承担了本科生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双语课程、公共基础课等多种门类课程,学生评教分数较高。目前已出版专著一部,译著(合译)一部,主持各级教研、科研课题10项,于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篇。代表性成果: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4;立法语言情态表达式规范化,当代修辞学2009.2;亚里士多德之外的想象:比较修辞学中的“适用(How)”转向(译文),当代修辞学2016.5;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形象的修辞构建与传播”;上海政法学院2010年“英美报刊精品选读”双语课程建设项目。该教师于2013.5-2014.8在市教委资助下,赴美(Miami University)英语系访学一年。

传播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传播学方向学术带头人——戴元光,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新闻系、美国夏威夷大学新闻系,美国EWC访问学者,从事新闻传播学教育40年,曾担任中国传播学会会长,主持国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省市社科项目12项。先后出版专著(主编)18部,其中《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是我国第一部传播学专著,发表论文(译文)70余篇,获国家高校人文社科奖2项,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1项、省市优秀图书奖2项,省市社科奖2项,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各1项,省优秀园丁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宝钢奖1项,上海市育才奖1项,上海市教学名师1项。现拟担任新媒体传播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主讲传播学、新媒体研究等课程。

邢虹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传播学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社会学,影视文化与传播。影视节目制作方向为电视纪录片及电视栏目制作。在《当代电影》、《当代传播》、《电视研究》、《社会》等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公共记忆与政治伦理的日常化》、《电视媒介、阶层意识及其认同的塑造——基于上海市民调查的分析》、《电视受众的社会分化与价值认同分歧》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电视、受众与认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重建:基于电视媒介的研究》,同时参与多项上海市、上海教委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

徐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及历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承担《影视文学工作坊》、《影视艺术学》、《影视评论写作》、《纪录片解说词写作与欣赏》、《艺术与人生》、《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迄今为止出版个人专著1部,参与编译外文著作1部(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0篇,曾主持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多项。个人专著《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曾获得第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研究奖(金叶奖)优秀成果特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现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会员,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会员。

3、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新闻传播学硕士点依据学术型培养特点,重视科学研究,重视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科研促教学的原则,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素质上下功夫。通过课程设置、学术考核、导师制度等构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培养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知识扎实,富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相关实际工作能力的优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人才。

2022年,学位点建设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重视“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全方位着力,建立了一系列贯穿课程教学、思政教育、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服务于新时代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定实施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预答辩等制度规定,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规范完善硕士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

1)人才培养要求

新闻传播学要求人才掌握新闻传播领域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新闻传播实践基本规律,可以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并撰写原创硕士学位论文,胜任新闻传播业务工作,具有人文关怀和科学探究精神。

具体而言,第一,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外新闻传媒机构的运作方式,对新闻传播现象具有独立的分析能力,胜任新闻传播业务工作;第二,关注新闻传播现象,遵守基本学术规范;第三,具有独立进行文献查阅、调查分析等知识获取的能力,具有独立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从事新闻传播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分享研究成果的交流能力;第四,硕士学术论文应解决本学科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推进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论文写作须遵循学术规范,拒绝剽窃他人成果。

2)培养方式

第一,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重点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第二,在课程学习环节注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有效设置培养环节,锻炼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调查能力、撰写学术报告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硕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扩展研究视野;

第三,采取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负责督促硕士生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硕士生导师指导组亦可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或从事相关实践活动。

3)培养环节

在培养的全环节注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开展,开展学业严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强调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具体培养环节如下:

第一,入学两个月内,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文献阅读、文献综述、社会调查、论文撰写、专业实践等内容;

第二,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第三,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入学后由导师列出必读经典文献目录,硕士生须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阅读综述报告,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

第四,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硕士生在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实际项目、课题或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

第五,开题论证通过后,硕士生进入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

第六,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校内外专家评阅和随机抽检盲审制度,只有通过预答辩、校内外专家评阅或盲审的学位论文,才能参加答辩。

4)课程设置

新闻传播硕士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学科方向为单位建设硕士生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技能,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言。

新闻传播学:


课程类型

课程数

总学时

总学分

任课教师数

硕士研究生课程

基础理论课

5

240

16

5

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

13

390

26

11


其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课程教学实施学分制

另外,本学科学生也可选修其它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学位硕士课程(包括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其12学分以内的学分可以抵冲本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学分。跨学科学生除按要求修完规定学分外,还必须选修3门或以上本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其二,核心课程特色明显。学位授权点建立了“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程”“实习实践”“学术活动”等几个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打造了“传播与社会研究”,“新媒体新闻研究”等特色课程。同时,不断探索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科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课程设置表如下:

新闻传播学

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形式

教学方式

备注

公共课

8

M001105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30

2

1



必修

M001309002*1

研究生英语1

60

4

1



M001309002*2

研究生英语2



2




M001105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30

2

2



二选一

M001105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0

2

2



专业基础课

12

M051317201

专业英语

45

3

3

A

12个学分

MXX1117202

新闻理论研究

45

3

1


MXX1117203

新闻传播史

45

3

1



MXX1117204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45

3

2


专业选修课

M051117304

新闻传播法研究

30

2

3


不少于21学分

M051117305

传播与社会

30

2

2


M051117306

新闻理论创新研究

30

2

2

B

M051117307

新媒体理论

30

2

2


M051117308

西方传播理论研究

30

2

2


M051117309

传媒产业经济

30

2

3


M051117310

新媒体实务

30

2

3


M051117311

电视节目制作

30

2

3


M051117314

名记者研究

30

2

4


M051117316

电视纪录片研究

30

2

4


MXX1117317

影视文化与传播

30

2

5


M051117319

新媒体广告

30

2

4



MXX1117318

论文写作

30

2

4


创新创业课

M051117723

当代新闻传播思潮(1,2)

60

4

1,2


不低于2学分

学术研讨课


学术讲座

30

2


不限


必修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30

2



必修

补修课

根据跨专业学生具体情况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专业基础课3门或以上(不计入总学分)

其三,明确授课教师资质,规范课程教学,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所有课程均制定有符合学科发展的教学大纲。部分课程选择两位以上具有副高级职称且熟悉所授课程内容的教师任教,部分课程进行了教师团队的梯度搭配,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

其四,质量监督体系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对研究生教学环节的监督指导作用,做好课程评价工作。课程评价从学生、教学专家组及学院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建立领导听课、专家听课、教学组组内听课、教学组跨组听课等多梯度的教学监督体系。另一方面,以听课制度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教研讨论和交流活动,建立课程改革研讨小组和教学改革研讨小组,充分发挥优质研究生课程的带动作用。

其五,以基层党建和课程思政为抓手,在学生中培养创先争优的意识。新闻传播学的建设发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服务于新闻舆论工作和媒体融合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党建质量的提升,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以环境营造为基础,课程思政改革为抓手,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契机,全方位全过程体现融合育人的理念。

5)导师制度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并成立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导师牵头,不少于三人。建立严格的硕士培养制度,重点是建立硕士招生、培养标准,建立导师培养和指导小组、考试方法、培养方法制度,建立课程学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阶段的培养方案,把好论文选题关、写作关、答辩关。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在入学后一个月内报研究生部。

6管理服务支撑方面

院长总体协调,副院长具体指导研究生秘书和项目主任执行教学教务管理。项目主任负责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协调和学术活动策划,同时负责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密切联系。秘书管理教务系统和排课、招生、答辩的事务统筹。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副书记和分管副院长共同参与研究生管理工作。做好研究生的评奖评优,申诉和沟通渠道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7)学术论文工作

新闻传播学:

授权点规范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各个环节,多次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活动,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学风建设。通过课程学习、导师负责、特色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分层次、分阶段明确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

研究生论文实施中期考核、分流、预答辩等制度,细化完善学位论文考核标准、考核程序,以及论文送审、答辩、抽查等规定和程序,突出学位论文的理论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同时,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积极开拓与培养方向相符的实训基地。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开题要求:

A.需修满44学分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选题强调前沿性、创新性、理论性与国际化,开题前要修完学位课程,完成两篇阅读文献报告。

B.开题报告5000字以上,引文不少于25个。   

C.开题报告评审由3-5名一级学科点专家组成。    

D.开题报告通过评审可进入论文写作。    

第二,中期报告:开题半年后,硕士生应提交2500字以上的年度论文进展报告,包含论文写作准备情况,主要困难与问题。    

第三:答辩与学位:开题后一年方可进行论文预答辩、答辩等。答辩程序按上海政法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硕士论文答辩由学科组织。答辩委员会成员应由所在学科教授委员会推荐,并报学校。导师可参加自己指导的硕士生的论文答辩,但无投票权。申请硕士学位时,至少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一篇。

4、培养环境与平台建设

在硕士点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面向上海及全国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对高层次人才不断变动的切实需求。全球化、网络化与移动化,是当今新传播技术形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职业变革的一般特征。本专业在回应新传播技术提出的深刻挑战的过程中,坚持夯实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研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建立了正确方向和坚实基础。

1)学术交流平台搭建

学科建设始终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趋势,勇于理论创新。在新闻传播理论方向上积极探索范式重构,注重对媒介实践、媒介与空间、媒介与日常生活的研究,与西方传播研究前沿转向形成呼应;高度重视跨学科的知识与资源整合。法制新闻报道研究充分利用政法院校法学学科优势,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交叉复合领域;影像传播研究深入发掘本专业不同学科间的对话资源,形成了媒介学、艺术学、电影学的优势互补。

学位点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学位点每年均开设新闻传播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鼓励研究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2022学生在在国际或全国性学术年会上作主题报告9次,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专项经费15万元。

2)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设备设施建设

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在发展中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鼎力支持,上海政法学院更是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全力资助,从而使得本专业在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学生实习与交流等方面,都有较为厚实的支撑条件。目前,完成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2个,仪器设备投入1160万,建设实验室总面积1380平方米。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试验设备情况如下:

科技创新基地情况

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数

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数

0

2

仪器设备设施情况

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1500.00

实验室总面积(M2

1380.00

最大实验室面积(M2

290.00

我校已建成奖、助、勤、贷、减全方位奖助体系,确保了研究生 在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奖助制度有: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 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此外,对经济困难研究生开通了资助的“绿色通道”。助学金为 600//人,发放 10个月。提高学业奖学金的比例、种类,扩大受益面,学业奖学金覆盖率达到85.33%

奖(助)学金类别

金额

获评人数

获评比例

国家奖学金

20000

0

0

上海市奖学金

——

——

——

学业奖学金(一等)

6000/3000

2

6.67%

学业奖学金(二等)

4000/2000

6

20%

学业奖学金(三等)

2000/1000

18

60%

5、主要成果

12022年教学成果8

2022年,戴元光、吴圆圆、赵微、邢虹文等老师获得了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等共计5项,马婷老师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

以下为2021年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教学获奖情况表:

序号

成果名称

奖项类型

奖项等级

成果完成人

单位署名次序

完成人署名次序

获奖时间

1

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培养创新创业型纪录片人才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戴元光


第一


第一


2022

2

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地方高校中级及以下组


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一等奖

吴圆圆



第一



第一

2022

3

新媒体新闻研究与应用”课程教学团队

上海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赵微


第一


第一


2022

4

新媒体新闻研究与应用

上海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赵微


第一


第一



2022

5

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邢虹文


第一


第一


2022

6

《后疫情时期留学生课程云端线下相结合教学探索研究》




校级项目

马婷



第一



第一



2022

2)研究生发表论文人数共计14人,发表篇数共计21

序号

姓名

论文题目

已发时间

1

石婉晴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化建构与传播》

2022720

2

高洁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版权保护——以“洗稿”为例》

202237

3

王晶

《媒介融合下新闻作品的著作权纠纷——以自媒体“洗稿”现象为例》

20221225

4

雍容


《技术视角下融合新闻实践研究——基于《第一财经》视觉与艺术中心项目小组访谈分析》

202212

5

袁然君

《新媒体环境下重复性广告出路何在》

20225

6

汪紫荆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and Stable Strategy of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20229月发表

7

高森

《媒介技术、榜单规则与流量逻辑——青少年粉丝数据劳动的成因探究》

20225

《警务纪实纪录片的内容构建与叙事特征》

20221030

8

王子健

《媒介技术、榜单规则与少年粉丝数据劳动的成因探究》

20225

《新闻主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形象及其建构研究——以抖音为例》

20226

9

韩瑞聪

《二次创作下网络信息平台的责任分析与规制》

20227

《基于媒介情境论的播音员主持人角色转换与转型研究》

20224

《媒介技术、榜单规则与少年粉丝数据劳动的成因探究》

20225

《新闻主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形象及其建构研究——以抖音为例》

20226

10

靳梦迪

《技术视角下融合新闻实践研究——基于《第一财经》视觉与艺术中心项目小组访谈分析》

202212

11

仇婷婷

《社交媒体中大学生自我表露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202210

12

李应

引发“误解”的错误信息及其评论在促进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210

13

罗嘉豪

加强知识产权人文环境建设的思考

2022


《误杀2》:商业类型片的新挑战

2022


微博评论中的关注焦点和情感偏向——基于“上海新长征福利院”事件

2022

14

万星月

基于在地性风险探析网络谣言的生发与治理——以“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事件”为例

202211

(二)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学硕士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结合学校和学院强势特色,新闻学与传播两大主力方向呈现出鲜明的育人特色。

1)新闻学方向

强调扎实新闻传播知识与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新闻学方向以媒介理论/媒介学为核心,以新范式整合传统新闻传播学中的新闻生产、组织研究、受众与效果研究,集中探究媒介实践、都市空间与交往变革的深层关系。研究领域包括媒介融合、媒介与都市空间、媒介与日常生活、媒介史等。

主要特色和优势:第一,以新范式回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转向、交流转向;第二,立足新闻传播研究的本土化,面向中国经验的再发现与再阐释;第三,面向中国实践的真问题,对西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吸纳、批判与反思,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中国化开展扎实的研究积累。

2)传播学方向

强调政法特色与纪录片特色的结合,强化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传播学理论研究基础上,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新传播形态与关系变革为研究对象,探索被新技术重构的新闻传播实践的理解基础,以此研究新媒体技术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变革的关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媒体传播、移动传播、影像传播等。主要特色和优势体现在:第一,以媒介学新范式取向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为支撑,在传统报刊新闻、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媒介史、新媒介与空间转向;第二,以媒介学、艺术学、电影学的跨学科整合为理论支撑,研究包括广播影视和新传播技术在内的影像实践,探究影像传播的特殊规律与文化意涵。

3)培养目标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自觉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建设的信念。    

较系统掌握和运用本学科本方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顺应全球化和新闻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潮流,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新一代研究型人才。

培养能独立从事新闻传播采编实务、编辑出版、广电制作以及新媒体相关业务等高层次实务人才,培养中高级新闻传播学科研究人才和媒体管理人才等。

(三)人才培养情况

1

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方向

报考人数

招生人数

授予学位人数

在校生人数

新闻学050301

9

4

7

13

传播学050302

12

8

7

14

2、就业发展

就业情况统计


毕业生数


授予学位数

就业情况


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协议和合同就业

自主创业

灵活就业

升学


境内

境外


13

13

11


1



92.3%

主要就业去向

类型

就业单位

就业

(不含升学)

教育单位

事业单位

科研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人数及比例

1

9%

2

18%

0

0%

2

18%

5

45%

升学

境内

0

0

0

0

0

人数及比例

0

0

0

0

0

境外

0

0

0

0

0

人数及比例

0

0

0

0

0

签约单位类型分布

单位类别

党政机关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等教育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三资企业

部队

其他

签约

人数

1

1

0

0

0

2

2

5



0

(四)师资队伍情况

1、专业导师基本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

36-40

41-45

46-50

51-55

56-60

61

博士学位教师

正高级

6


1


2

2


1

5

副高级

11


5

5

1




11

其他

1







1


总计

18


6

5

3

2


2

16


2、校外导师基本情况

行业背景

人数合计

40

41-50

51-60

61

学历

专业技术职务

硕士

博士

中级

高级

电视媒体

5


1

3

1

3


1

4

网络媒体

2


2





1

1

传媒公司










报业集团

3


3



2

1

1

2

社科院

1


1




1


1

传媒公司

4


4




2

3

1


以下为校外导师信息表: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工作领域或研究方向

本领域
工作年限

职称

职务

最后学历

最后学位

朱晓茜

19682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对外传播、纪录片、
新媒体

27

高级编辑

副主任

研究生

硕士

孙建

19779

澎湃新闻

新闻事务与媒体转型

21

中级

副总编辑

本科

学士

李晓

195912

上海电视台

纪录片制作

29

国家一级导演

创意总监

研究生

硕士

叶蕾

19675

上海电视台

纪录片、产业运营

27

中级

产业运营中心副总经理、
全纪实频道总监

本科

学士

訾力超

19771

上海广播电视台

主持 现场采访 访谈

21

主任播音员

主持人

本科

学士

张健

19785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摄影

18

中级

视觉中心
创意影像部主管

本科

学士

刘鹏

19727

上海报业集团

新闻学

21

高级编辑

《新闻记者》主编

研究生

博士

张继明

19757

上海桑迪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上海六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品牌营销、新闻传播
文化创意、数字营销

15

工商管理学士
管理学博士

董事长

本科

博士

盛丰

197710

新闻报社

城市文化、历史地理、 社区新闻、
旅游专题、人物专访

17

主任记者
(副高)

社区晨报新闻总监

研究生

硕士

吴军

19803

上海尚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新闻学、
融媒体运营与管理

18

编辑

董事长

本科

学士

姚涵

197911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化、
媒介文化研究

21

副教授、
副编审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编辑部副主任

研究生

博士

李德顺

197712

阿里巴巴大文娱集团

新媒体传播

16

主任编辑

上海区域总经理

研究生

博士

蔡莲花

197212

湖南广电金鹰卡通卫视

文学创作、媒体产业、纪录片

24

国家二级文学编辑(副高)

副总监、副总经理

研究生

硕士

锁华媛

19735

云南网

新媒体制作与运营、
媒体融合、
深度报道写作

24

主任记者
(副高)

副总编辑

本科

学士

郭文才

197412

新民晚报社

新媒体传播、
新闻采编业务

23

中级

副主任

研究生

硕士


(五)科学研究情况

1、近2022年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2022年结题项目3个,其中省部级项目2个、其他政府项目1个。持续项目6个,其中省部级课题4.

2022年全年横向科研经费44.9万,其纵向科研经费48.9

以下为科研项目详细信息表:(下面这四个科研项目都不是2022年的,删了吧,上面的表述也相应的处理一下)

持续及结题项目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来源

起讫时间

承担人及署名情况

经费

1

改革开放四十年传媒与反腐探索进程:理念、制度与实践(2018BXW010

上海哲社

2018/10/23 - 2022/12/30

程金福

8

2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纪录片媒介记忆建构与舆论引导(YB2020C01

上海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2020/12/11-

邢虹文

2

3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上海地景镜像研究(ZD2020C01

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2020/12/11 -

安康

5

4

新媒体理论课堂教学设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协同研究(ZZSZF2001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2020/4-2022/4

张警予

4

5

《动画机器:动画的媒体理论》中文版翻译和出版(DM202021

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2020/6/30 -

张长

0.3

6

传媒人才政产学研协同教育研究与实践

上海市教委

2021/9 -

邢虹文

5

7

国潮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应用研究(2021GGZ026

中国广告主协会年度课题资助项目

2021/7/2 -

主持人:施州;参与人:李洋、李雨茜

2

8

助力思政党课——红色影视剧赏析与制作

上海政法学院

2022/6/23 -

马婷、颜维君、刘馨洋、周瑾

1

9

网络传播视域下纪录片的媒介表达与审美趋向(2021XJ12

上海政法学院

2021/5/19 - 2022/11/30

马婷、刘馨洋、田承龙

1


3、科研成果

以下为教师2022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表:

序号

成果形式、收录情况

详情

1

CSSCI

郭侍锷.协助观众建构知识体系:博物馆中科学绘画展示手段的嬗变研究[J].装饰,2022(01):94-99.

2

CSSCI

李暄.“创造”上海广播:中国早期的无线电世界[J].新闻记者,2022年第6

3

CSSCI

孙健,张书端.数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声景转向及其具身传播趋势[J].编辑之友,2022(03):69-74.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3.010.

4

CSSCI(扩)

陈钢,战肖飞.美国早期青少年电影教育的主要举措及镜鉴意义[J].当代青年研究,2022(6).

5


施州.数字时代国潮文化公益传播的创新策略——以“敦煌诗巾”为例[J].青年记者,2022(08):118-119

6


颜维君.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国潮”品牌发展境遇解析. 《经济学》202205ISSN: 2630-4759


以下为出版专著情况:

1

实践类教材

马婷,《摄影艺术研究》,北方文艺出版社,副主编.

2

实践类教材

马婷,《艺术设计与色彩美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3

实践类教材

马婷,《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参编。

(六)服务贡献

1)科研服务。通过教师科研课题项目,如徐红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早期电影的现代性研究(1905-1937)》、陈婷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李暄讲师的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技术理论视野下民国广播研究及其史料库建设》、孙健副教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民国报刊的客观性观念研究》、程金福教授的上海市哲社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传媒与反腐探索进程:理念、制度与实践》,研究生直接参与到媒介研究、发展规划研究中,在实践中了解媒介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升学术能力。同时,授权点注意与业界合作,与业界保持着长期的密切联系,建立起了良性互动机制,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开阔的领域。教研合一,共同推动媒介社会与传播学科共同发展。

2)实践作品服务。教学实习基地,尤其是在培养期内加大实习实践的媒体跨度,丰富新媒体和全媒体的实习实践形态。依托教学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完善运作模式,最终通过研究生课程实训产出实践作品。如吴圆圆指导学生自拍自导自演系列原创普法短视频作品《反诈之名》、《拒毒》、《电信诈骗“杀猪盘”》、《毒白》被上海市政法委官方新媒体、共青团上海新媒体官博、央视频、央视《今日说法》官博、上海市公安局官博、松江区人民政府官博等报道,通过课程产出系列作品,直接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发展。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情况、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定期研判制度建立落实情况等。

党支部不断推进学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组织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支部扎实开展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支部设立支委会,由书记、副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群工委员组成,支委会成员除一名教师党员外,其余由学硕学生党员组成,在支委会领头下,带领支部其他党员进行多形式的党课学习、召开27次组织生活、7次党员大会、10次支委会,推进支部组织工作发展。支部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支部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融入日常,全方位推进支部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共召开主题党史学习4次、主题宣讲8次、寻访红色基地至少10处、参与志愿服务100小时以上。同时,支部同志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成“我承诺”活动20余件。学院定期组织研究生辅导员参与相关培训工作。形成学院分管副院长和分管研究生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带头,导师、辅导员联动的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制度,高度重视和关注研究生日常思想动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研判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


(二)研究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全”育人机制建设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情况、课程思政建设情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情况等。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研究生公共思政课外,学院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由各教研室主任牵头,骨干教师带队,每个教研室申报一门课程思政建设课,率先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课程拓展,课堂深化,逐步形成全面普及、思政教育效果突出、育人质量凸显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多个项目立项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品牌项目,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研究生学风制度建设举措(包括研究生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教育、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情况等)、研究生社会服务情况、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等。

在校研究生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十余次,如担任美术馆、展览馆、医院的志愿者等。除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试外,学校定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测试,做好相关排摸工作,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建设的相关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等。

(四)研究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情况,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情况。配备研究生辅导员2名、研究生教学秘书1名。充分保障研究生在学业、科研、奖助、社区心理、征兵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较高。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

1.主要课程开设情况

本学位授予点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和最新趋势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年修订稿)》,并严格按照此方案展开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与建设工作。现开设《新闻理论研究》等专业基础课4门,《新闻传播法研究》等专业选修课13门,《当代新闻传播思潮》创新创业课1门和以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的形式为主体的学术研讨课1门。为了夯实跨专业报考学生的专业基础,学院要求跨专业录取的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由导师指定参与选修本科生专业基础课3门或以上(不计入总学分)。

1)专业基础课程

《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专业英语》4门专业基础课程构成了本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群从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入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素养,通过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历史和研究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论涵养和学术研究能力。

2)专业选修课

本学位授权点的开设的《新闻传播法》《新媒体理论》等13门专业选修课,关注新闻传播专业发展前沿的热点领域,突出体现了培养和提升学生将来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通过热点新闻事件和经典案例的研习,培养学生运用新闻传播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

类别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课程形式

教学方式

备注

公共课

8

M001105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30

2

1



必修

M001309002*1

研究生英语1

60

4

1



M001309002*2

研究生英语2



2




M001105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30

2

2



二选一

M001105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0

2

2



专业基础课

12

M051317201

专业英语

45

3

3

A

12个学分

MXX1117202

新闻理论研究

45

3

1


MXX1117203

新闻传播史

45

3

1



MXX1117204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45

3

2


专业选修课

M051117304

新闻传播法研究

30

2

3


不少于21学分

M051117305

传播与社会

30

2

2


M051117306

新闻理论创新研究

30

2

2

B

M051117307

新媒体理论

30

2

2


M051117308

西方传播理论研究

30

2

2


M051117309

传媒产业经济

30

2

3


M051117310

新媒体实务

30

2

3


M051117311

电视节目制作

30

2

3


M051117314

名记者研究

30

2

4


M051117316

电视纪录片研究

30

2

4


MXX1117317

影视文化与传播

30

2

5


M051117319

新媒体广告

30

2

4



MXX1117318

论文写作

30

2

4


创新创业课

M051117723

当代新闻传播思潮(1,2)

60

4

1,2


不低于2学分

学术研讨课


学术讲座

30

2


不限


必修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30

2



必修

补修课

根据跨专业学生具体情况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专业基础课3门或以上(不计入总学分)

注:1、请按下面说明在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中标识序号或字母

一、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课程形式包括:①文献阅读研讨类;②专题类;③研讨类;④实践类。

二、创新创业课课程形式包括:⑤研究方法类;⑥学科前沿类;⑦创业基础类;⑧就业创业指导类。

三、教学方式标注:A、全英文教学;B、案例教学


2.主讲教师情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名,有国外学习经历的15名,另有业界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10位。多位教师参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和我国台湾、澳门地区的十多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主讲教师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爱岗敬业,部分教师在学界或业界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戴元光、刘省平、邢虹文、程金福教授等。主讲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主讲教师总数的70%;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占主讲教师总数86%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本学位点的任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恰当、学生认可度高。根据校研究生处的统计数据,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的在读研究生对师资力量的评价中,满意度达98%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任课教师赵微老师获得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

4.教学改革创新做法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继续聘请新闻传播的业界和学界的专家为研究生开设讲座和讲授课程,通过引入新闻与纪录片行业的前沿实战案例的分析、鼓励学生多方位参与新闻节目和纪录片作品的制作与拍摄等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确保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持续推进多元化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改革与探索。积极推行导师启发与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术会议、论文写作、课外拍摄与制作等活动,鼓励老师根据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持续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充分利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建设的平台和经费,鼓励任课老师在课程作业写作、毕业论文指导、作品参展参赛等环节,强化学院帮扶和师生互动,探索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模式。

5.教学督导情况

2022年,为了确保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学质量,本学位授予点在教学督导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强化课程教学质量制度建设。2022年,新闻传播学专业根据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课程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件,开展专业教学质量的跟踪、促进和督导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日常管理和实施考核体系。

2)规范课程教学日常管理。督促任何教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规范和加强课程教学的日常管理,确保每门课程学期 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

32022年,由学院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结合校研究生处相关教学督导工作的指示精神,本学位授权点组织相关专家和骨干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2次,开展课程作业和论文质量检查工作等2次,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督导效果。

4)优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实行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同行互评、职能部门抽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进一步优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二)导师选拔培训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1.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

1)选聘情况。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执行了科学规范的导师选聘标准,从师德表现、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等全方位考察和选聘导师。在学生分配中,严格实行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制。

2)培训情况。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积极促进导师的成长和发展,多方位培育高水平导师队伍: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制加强青年导师的培养、通过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定期访学活动等形式,拓展和提升导师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平。

3)考核情况。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通过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强化师德规范;通过教学后评价制度,监控研究生培养过程,督促教师将日常工作集中到人才培养环节中来,完善教学质量提升综合体系的建设。

2.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1)制度保障。2022年本学位点严格执行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暂行办法》《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规范导师的指导过程,为本学位授予点的师德师风建设,为学位点教师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障。

2)执行情况 。2022年,上述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良好,全体导师做到了:每学期对学生进行 5 次以上的集中指导,每月对学生进行不少于 2 次的个别指导;导师指导并帮助研究生完成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导师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工作认真执行了个性化指导。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在导师与学生的亲清关系的打造、培养和执行工作上做到了对负面事件的“零事故”和“零容忍”。

3)导师责任落实情况。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精神,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方面的作用与成效。

全体导师以德立学,言传身教,认真履行了研究生的政治方向、组织纪律、学术诚信、日常行为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贯穿于教学、科研、实践以及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答辩等具体培养环节的全过程中,实现了全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零问题”与“零事故”。


  1. 实践训练情况

1.课堂内外多管齐下,强化实践教学力度

本学位授予点充分利用办学主体上海纪录片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针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在课程设置上确保实践应用型课程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掌握采、写、编、评、摄、播等多种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为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打下专业基础。

2.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积极拓展与业界的合作与联系,通过课程讲授、学术讲座等形式,强化了对具有业界实操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的聘用,使师资结构显得更加合理。本学位点聘请了业界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12位。

3.完善实验室建设,打造实践教学基地

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继续推进新闻传播实验室的投入与建设。学院所打造的“新闻传播综合实验中心”是我校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总面积已达138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60万元,现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演播厅等多个先进的实践教学场所。

截止2022年,本学位点建成上海市省级科技创新基地2个(见下表),并长期与甘肃电视台合作建设战略性实训基地。

序号

基地名称

合作单位

设立时间

接收专业实践学生人数及基地导师人数

基地类别

基地评选情况

基地建设成效

备注

2021

2022

学生

导师

学生

导师

硕士


硕士


1

丝绸之路纪录片创作与培训基地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2015





校级基地

连续数年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参与纪录片创作的实训机会和播放平台,并派遣指导老师。


2

上海全纪实频道实习基地

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

2017





校级基地

为纪录片学院学生提供课题调研或实习机会,优先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步入传媒行业进行充分的准备。


3

上海政法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云堡实训基地

上海云堡众创空间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2016





校级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训空间,设立大学生实训场所、导师工作室、作品展示与交流厅使用等等。


4

新民晚报社区报实习基地







校级基地



5

加拿大温哥华BC省影视基地







校级基地



6

美国洛杉矶ICN国际电视台基地







校级基地



7

澎湃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2019



15


校级基地

为纪录片学院学生提供课题调研或实习机会,澎湃新闻将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教学模拟和实践场地,为学生步入传媒行业进行充分的准备。



  1. 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方面

1.开展学术训练

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本学位点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以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 1 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以录用为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必须属于攻读学科专业领域范畴,同时要求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为上海政法学院。未达到上述要求的,不能授予硕士学位。

2.推动学术交流

学校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与纪律处分条例》《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论文发表刊物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办法》,规范学术活动管理,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同时积极鼓励每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尽可能多地听取学术报告,并积极提交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1)将学术交流融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为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精神,本学位授予点将学术交流活动融入到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规定学生必须完成以学术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学术研讨课30课时,修满2个学分(详见《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邀请专家讲学。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或本校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积极利用每年学校科研处、研究生处举办的学术节的契机,要求每位导师每学年至少举办 1 次学术讲座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3.搭建学术平台

本学位点积极承办学术会议,搭建学术研究平台,构建学术成果展示渠道,并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经费支持,完善了把校外专家“请进来”和让研究生“走出去”的校内外学术交流模式。

(五)研究生奖助方面

本学位授予点已建成完善的奖、助、勤、贷、减全方位奖助体系,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为在读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切实的经济保障。主要奖助制度有:

1.通过奖助学金制度资助研究生

通过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对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的奖励,引导研究生重视学术训练。

2.通过校长奖学金专项吸引研究生从事学术活动

我校的校长奖学金设“研究生学术明星”专项,专门资助科研成果突出的在校研究生,对研究生从事学术活动形成了正面引导。

3.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学校参照《上海政法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在读研究生发表的优秀学术论文或其他成果进行奖励。

4.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绿色通道”

学院对经济困难研究生开通了资助的“绿色通道”。助学金资助标准为 600//人,发放 10个月。

5.大力提高学业奖学金的比例

提高学业奖学金的比例、种类,扩大受益面,学业奖学金覆盖率达到85.33%

奖(助)学金类别

金额

获评人数

获评比例

国家奖学金

20000

0

0

上海市奖学金

——

——

——

学业奖学金(一等)

12000/6000

3

7.69%

学业奖学金(二等)

8000/4000

3

7.69%

学业奖学金(三等)

4000/2000

15

38.46%

助学金

600/10个月

28

100%

(六)质量保证方面

1.生源质量保证措施

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上海政法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工作办法》等文件的精神,并结合《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复查办法》等文件的要求,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招录原则,开展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确保做到全过程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健全的规范标准,顺利完成了2022年本学位点的招生录取工作,保障了本学位点生源质量的稳步提升。

2022年本学位点共招录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研究生 13 名,均为全日制考生。其中一志愿报考人数人,一志愿录取率。

2.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1)制度建设。2022年,我校全力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建设。2019年以来,我校持续对硕士研究生制度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作出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对旧的规章制度做了修订和修改,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细则》《上海政法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创新创业学分转换认定暂行办法》等 3 个新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程序、明确了责权利,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本学位点严格按照上述规章制度,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障。

2)导师聘任。2022年在导师任职方面,本学位点认真执行了《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严格审查导师任职资格、规范导师遴选和增补程序,增补了陈婷等多位研究生导师。

3)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方面,2022年本学位点严格执行了《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规范选课、排课及课程管理流程;并根据《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细则》等制度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考试考核、教学质量监管等一系列工作,加强教学工作考核和课程考试的管理,保障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质量;执行《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创新创业学分转换认定暂行办法》,以学分转换认定的形式鼓励在读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提高专业技能

2022年,全体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管理规定、课程表开展教学活动。任课老师若要调、停课或更换教室,严格按照课程教学管理规定,从网上下载《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调、停课申请表》,提请开课学院及学位点审核批准后报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处将申请审批材料扫描后以电子方式存档。任课教师上课前需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备课,制作 PPT 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学风建设。2022年在学风建设方面,为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本学位点举办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2次。202210月,举办了新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专场讲座,在宣传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同时,引导新生严谨治学、诚实做人。2022年,组织研究生收看全国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1次,提升了在读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水平。

2022年,本学位点严格执行《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与纪律处分条例》,运行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督和处罚机制,对抄袭剽窃,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等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并给予相关处罚,对于长期缺乏科学研究道德水准和有学术失范行为的学生予以分流淘汰。根据上述《条例》(该条例适用于所有在校研究生和已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凡经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依据规定作出相应处罚: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情形的,予以相应处罚。我校研究生处作为受理相关举报和投诉的主体,秉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对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和纪律的行为作出处理。2019年以来,本学位点没有发生一起针对我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

5)其它措施。另外,我校每年会根据需要修订规章制度,并将现行所有规章制度汇编进《研究生手册》,发放给每位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在研究生处官网开辟“规章制度”专栏,方便师生查阅;在新生教育阶段组织学生对规章制度进行集中学习和测试,确保研究生对规章制度的知情率为 100%。自 2019年招收第一届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以来,本学位授予点严格执行上述培养方案和规章制度,确保教学秩序和培养工作稳定有序进行。

3.教育教学督导情况

2022年,本学位点进一步完善科学全面的教学督导制度,改善督导人员结构,增强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力度与频次。本学位点组建了教学督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校内教授和校外兼职导师作为督导小组成员,明确督导工作职责。2022年通过走进课堂、走访交流、抽查核查等方式,督导小组人员对教学质量和论文质量等培养环节先后开展了4次集中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5项,并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1)制度执行。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严格执行《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管理工作细则》《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规定》《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上海政法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开展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工作。

2)开展论文工作。2022年本学位点规范完善了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多个环节,先后3次召开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活动,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学风建设。通过课程学习、导师负责、特色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分层次、分阶段明确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

进一步强化研究生论文实施中期考核、分流、预答辩等制度,细化完善学位论文考核标准、考核程序,以及论文送审、答辩、抽查等规定和程序,突出学位论文的理论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同时,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积极开拓与培养方向相符的实训基地。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开展课题孵化引领工作。为了实现2020年本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2022年本学位点组织了全体导师,开展了2020级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开题孵化工作,通过反复斟酌、仔细鉴别和耐性指导,确保了该级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沿性、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和可行性。     

第二,开展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严格开展2019级学生的毕业论文预答辩、答辩工作。答辩程序严格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答辩委员会成员全部由本学科教授委员会推荐,并报学校批准。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本学位点2019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的12名研究生全部通过论文答辩,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5.论文抽检制度

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做到了三个 100%,即:100%学术不端检测、100%双盲评审、100%参加上级抽检。

本学位点的毕业论文实行“双盲评议”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送审率为 100%

2022年,新闻传播学硕士的研究生论文在上海市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本学科未出现问题论文,具体情况如下表:

方向

年度

报送篇数

抽检篇数

存在问题论文篇数

认定结果

新闻学及传播学

2022

13

13

0

合格

6.分流淘汰机制

2022年,本学位点严格执行分流淘汰制度,确保了培养工作有序进行。研究生处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发出学业预警,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未修满学分的,予以退学。2022年本学位授予点尚未有研究生因为未按时完成学业而被退学淘汰。

(七)管理服务

1.专职管理人员配备

2022年,本学位点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学院目前有分管研究生工作的专职副院长1名,配有研究生秘书1名和研究生辅导员2名。

1)分管副院长(1 名)

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孙健同志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各阶段的组织、管理工作。

2)研究生秘书(1 名)

学院聘请颜维君老师担任研究生秘书工作,其工作职责涵盖了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学籍、就业等方面,具体职责如下:协助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做好本学院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参加制定本学院研究生的发展规划及研究生招生计划,协助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协助做好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了解并及时反映研究生的教学情况。每学期负责编制下学期研究生教学课程安排并下发,对开课教师名单提出建议并协调对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以保证课程任务落实。组织研究生的开题、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工作以及研究生的学位评审工作。协助管理本学院的研究生经费。做好研究生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

3)专职辅导员(2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学院聘请了杭天、刘逸君老师担任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主要职责为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

2.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

2022年,本学位点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行为规范和责任意识,约束导师滥用职权的行为,确保在读研究生应有的监督权、申诉权和选择权等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全年做到了相关领域的“零事故”和“零投诉”。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及创新做法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能力提升

定期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形式多样,比如以学术研讨会、教学经验分享会等;组织专任教师观摩优秀老师课堂教学,汲取先进教学经验;此外,专任教师每年都能参加相关学科方向的研讨会、学术沙龙、高峰论坛等。另外,学院鼓励教师编写案例教程或参与教材建设。

2、导师选聘、考核、评价

通过执行《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审查导师任职资格、规范导师遴选和增补程序。

3、学科团队建设

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鼓励专任青年教师去一线挂职、开展产学研工作,吸收新鲜理念、感受创作氛围、掌握最新动态,促进部分教学科研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进行转化;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业界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

(二)、科学研究

1、教育评价改革

我校全力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建设,以教育部41号令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我校对研究生制度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做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对原有的15个规章制度做了修改,并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细则》、《上海政法学院优秀硕士学问论文评选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创新创业学分转换认定暂行办法》等新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程序、明确了责权利。

学位工作方面,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管理工作细则》、《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规定》、《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实施细则》、《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与纪律处分条例》、《上海政法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等一些列配套制度,确保学位工作严谨细致、规范公正。

2、学科交叉融合

新闻传播学硕士点结合本学院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艺术学、摄影学等领域的多维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创新,积极探索培养法律传媒交叉型人才、文理兼修综合型传媒人才。

主要有两个方向的探索:(1)法制新闻方向,是法学和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方向,学生既能够适应常规性传媒行业,也能在政法相关政府部门从事法治视频的生产发行、舆情监督等工作。(2)网络传播与融媒体方向,是结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新兴学科,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服务贡献

1、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我院注重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传播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上。已与澎湃新闻、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全纪实频道等媒体签订战略协议,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如大学生“红色文化寻声逐影”项目,由行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促进学生创作,成果已在多家主流媒体播放。

2、国际交流

强调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国际化,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类境外学习和实训活动,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12017年以来,学院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选拔师生团队,应邀先后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拍摄纪录片;(2)在美国ICN有实习基地;(3)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推进学生实习、实训。

3、典型案例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相关媒体合作,在校外建立创作基地或实训基地,开展精准、深入的专业教学活动。每年暑期由专业老师带队,学生前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甘肃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五、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公共传播、商业传播、政治传播以及健康、环境、经济传播等应用型学科迅速发展,为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他各种中外机构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提供理论和技术服务,是未来社会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上海纪录片学院的硕士生培养教育是否需要反应这种社会变化的需求?如何有效反应?都将影响上海纪录片学院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着眼于新媒体环境的变化,着眼于社会需求的新特点,着眼于新闻传播学界的竞争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发展尚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发展应时而变、顺势而为的建设努力还有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公共传播、商业传播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兴起,我们需要再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和特色基础上应时而变、顺势而为。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术惯性的牵绊、学术骨干不足等都对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定的束缚。

2.学术方向和梯队建设尚待提升

学院目前的中青年教师素质好、基础牢、潜力大,但是由于教学工作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进步和学术成果形成。在学术方向的凝练上还有不足,学术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3.跨学科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学科融合交叉发展趋势明显,新闻传播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管理学、法学等开展更密切的合作与交叉。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对于提升学位点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对于学科特色与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院在新闻传播学与艺术学的交叉融合上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与法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的交叉发展上尚存不足。

4.科研平台建设有待突破

科研平台是新闻传播学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也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目前,学院在校级以上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研究机构等建设上尚待突破。

六、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为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院将在学校的宏观指导下,结合学院发展现状以及已有特色,将学位点建设与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学院的内涵发展相结合,加大人力、经费、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学院规章制度,优化课程体系,以提升学位点建设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质量。

1.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教育质量

在硕士授权点建设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十分重要。一方面,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的建设,探索“研学夏令营”等创新方式,改进招生面试方式,提升研究生招生质量;同时,关注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追踪新闻传播业最新发展,结合研究生教育实际,定期对研究生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进行检讨,不断改进培养方案,力图使培养方案一方面紧跟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步伐,体现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继续强化和凸显上海纪录片学院既有特色对研究生教学的辐射。此外,针对当前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断开展研究生教学研讨,创新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兴趣和科研动力。

2.强化跨学科合作

学院将积极探索新闻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法学等的跨学科合作,一方面以研究平台的建设为跨学科合作提供平台支撑,另一方面以培养方式的创新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科研平台建设

学院将积极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聚焦大数据和融合媒体的前沿领域,在开展科研合作的同时,开展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