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中国海洋战略论坛2019年会暨“海洋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研讨会召开

12月29日,由中国海洋战略论坛、中国太平洋学会深远海资源环境管理研究分会、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主办,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海洋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承办的中国海洋战略论坛2019年会暨“海洋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合基地顺利召开,近100名来自实务部门、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干部、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全面负责会务工作。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夏小和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刚,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冰,中国海洋战略论坛理事长李雨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闵辉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装备部副部长张海波少将,全国人大内司委司法室原主任李益前,外交部资深外交官于引,中国海洋战略论坛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中国太平洋学会深远海资源环境管理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唐议教授,大连海洋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辽宁省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裴兆斌教授,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欧阳为民教授、副院长黄芹华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张顺芳老师等出席会议。

夏小和在致辞中指出,古人早就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中国近几百年来的落后向我们彰显了忽视海洋带来的危害。无数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重视海洋给我们带来的危险和机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了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用和平方式,用法治手段积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深入研讨“海洋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紧迫性和重要现实意义。

  

赵冰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聚焦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部署,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创新驱动引领,提升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互联互通和务实合作,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完善规划、创新机制、健全制度、落实措施、加强法治,推动陆海统筹发展。

李雨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海洋战略论坛作为一个学术团体,自201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成立大会以来,主动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紧密团结全国高校、学术团体、实务部门的力量,展开深入的海洋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紧紧围绕国家海洋战略布局、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法治建设等重大问题攻坚克难,开展了很多学术活动。今年年会围绕“海洋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开展研讨,涉及海洋军事、政治、经济、渔业和法治等议题。海洋战略要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要在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做好“大上海湾区”战略定位、用好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桥头堡两大平台、大力扶持海洋经济增长新亮点、重视海洋人才高地建设、激励海洋科技创新、提高“陆海统筹”能力和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建立海洋领域国际智库、全球论坛、专项基金、专业金融等机构,大力塑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形象,尽快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闵辉介绍了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及该校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说发挥的突出作用。他指出,上海海洋大学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发展我国海洋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也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具有独特应用面向的特色学科基础,不断丰富学科内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海洋战略和海洋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海洋战略、海洋治理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和发展方向。

刘刚主持开幕式,并代表学校欢迎各位领导嘉宾莅临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合基地,并对学校的总体情况作了介绍,感谢各位领导嘉宾的关心与支持。

大会主旨发言部分由杨华主持。共有7位专家围绕海军装备的演变对国家海洋治理能力提升、海洋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中俄北极治理合作、中国参与国际海洋渔业治理、新中国涉海法治七十年的发展、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谈判与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蓝色伙伴关系”视域下的中欧海洋合作等议题展开,从海洋军事、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法治等视角展开研讨,共同为促进海洋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张海波以海军装备的演变为视角,阐述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强后盾对提升我国海洋治理能力的作用。他认为,海军装备已经从早期的软弱无力,发展到到目前能够有效应对任何海上入侵的能力。他从武器的射程能力、拦截能力、爆炸威力、技术能力、核打击能力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海洋治理与保障能力的提升。武器装备的演变能够使中国走出现有海疆、突破岛链、走向深蓝。

裴兆斌介绍了俄罗斯的北极政策,针对中国海洋治理的关键领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对中俄北极治理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唐议对中国参与国际渔业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了国际渔业治理公约,并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渔业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马得懿教授,论述了中国涉海法治经历起步、曲折发展、逐渐完善、海洋维权凸显以及呼唤制定“海洋基本法”的演变,并对“秩序-规范”范式下海洋法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刘画洁论述了BBNJ谈判中核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系统阐述了该制度中的环评的门槛、环评的程序等内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程保志提出了欧盟及其各国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规划,并指出蓝色伙伴关系的构建将进一步夯实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我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闭幕式上,杨华代表主办方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感谢;对本次会议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对于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给予高度赞赏;提出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各位一线干部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在海洋战略问题研究、海洋法治制度实践、海洋人才汇聚等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提升中国海洋治理能力,共同推进中国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牛秉儒 撰稿)

人工智能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