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教学质量督查与评估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9-26浏览次数:10

2018年底,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2021三年以来,学校根据审核评估“专家评估意见”及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反馈的《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制定《整改方案》,开展整改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现将上一轮审核评估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参加上一轮评估情况

201811月,由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原院长王奇担任组长的专家组一行9人,依据审核评估的工作要求,对学校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专家进校考察。专家组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考察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对学校《自评报告》的审读、对基本教学状态数据的分析,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形成了评估反馈意见。

二、学校需要整改的问题

审核评估专家组在充分肯定学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学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是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待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予以细化和落实,建议学校进一步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二是教师总量受限制,办学经费存在缺口,呼吁政府部门给予教师编制和办学资源方面的支持;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建议学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建议学校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五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建议学校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学校评估整改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并十分珍惜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反复思考,一致认为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全符合学校实际,对学校今后本科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制定整改方案,有序推进整改。

(一)整改工作开展情况

1.整改工作目标

学校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切实解决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保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政法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2.整改工作的组织

学校成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组成的“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教学质量督查与评估办公室、教务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国际交流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评估整改工作办公室”,负责评估整改的组织实施,统筹推进整改工作。相关整改任务责任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负责落实整改工作的具体实施。

3.整体安排

1)研究部署阶段:20191—20193

学校认真研究审核评估报告和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梳理整改问题清单,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召开审核评估总结暨整改工作动员会,对整改阶段的工作进行部署,对整改任务进行逐项分解。

2)全面整改阶段:20193月—20223

各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部)按照学校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和任务分解表,逐项落实整改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整改任务。

3)整改总结和后续提高阶段:2022年—2024

学校“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评估整改工作办公室”组织对整改工作进行逐项检查验收,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报告》。对于整体性、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进的问题,学校将制定中长期专项建设规划,整合全校资源进行专项整改建设,保障评建工作持续推进。

(二)整改工作主要举措及成效

1.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细化落实

1)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

学校进一步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推动教学工作管理和重心下移。制定了学校《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指导意见》(沪政院委(202038号)《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实施细则补充意见(三)(2022年)》等政策文件,基本形成了一套相互支撑、彼此衔接的制度体系,把更多权力下放至二级学院,如允许学院按规定自主设置内部机构及选聘人员、自主评聘副高职称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自主统筹使用学校划拨经费、自主分配绩效工资等,真正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各二级学院发挥主动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2)依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全校师生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谋划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广泛共识。

二是对标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加强学生通用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公共基础课,面向法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专业学位课,强化学生政治素养、法治精神的养成;在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增加“艺术素养”课程组,要求每个学生修读2学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劳动教育”环节,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且对学生通用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职业需求,在专业开放选修课模块中设置“职业技能类课程”组,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对标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学院、专业在总结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吸纳前期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成果的基础上,按照OBE教育理念——成果导向、能力导向、目标导向,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根据学校定位与目标,进一步总结、凝练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力求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人才培育目标相互支撑,相互印证,形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将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落实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2.增加师资队伍总量,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1)增加师资队伍总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扩大学校编制数量,合理统筹人员编制,并通过一系列引才聚才措施及人才优惠政策,招聘及引进了各类人才。2019-2021年,学校共引进招录各类人才197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占74%),大幅度补充了学校各类人才队伍,有效缓解师资队伍的紧张局面,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另外,从2021年起学校开展了合同制教师招录工作,共招聘合同制专任教师100名。

2)优化学校、二级学院本科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学校制定并实施《人才揽蓄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0名。正高级职称教师中,法学教授5名,为创建具有鲜明政法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另外,学校强化新建专业、生师比较高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二级学院、本科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与2018年对比,大部分学院生师比下降,整体趋于合理。其中新建专业生师比基本在10.5129.41之间,法学等生师比较高的专业生师比逐步下降,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积极完善教师发展和激励机制

学校调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机构,稳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不断加大青年教师培养,构建以思政建设为引领的教学、科研、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2019-2021年,完成对新进教职工的岗前培训工作,选派61名没有高校工作经验新进教师参加市教委统一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共有31名教师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项目资助,14名教师攻读在职博士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9名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56名青年教师获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专项资金资助。自2020年起实施“新入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为82名青年教师提供安家费或科研费资助;为61名无高校教学工作经历的新进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以发挥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师岗位工作。

4)完善和优化外聘教师的选聘及管理机制

学校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沪政院人[2021]54号》,将外聘教师纳入师资队伍的整体考核与评价,从外聘教师选聘范围、行业结构、层级比例等方面完善外聘教师选聘工作,注重师德师风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已经形成较成熟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打造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外聘教师队伍。学校的外聘教师主要来自律所、企业、高校等不同行业背景的实务部门兼职教师,行业结构、层次合理,有效补充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优化了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5)持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一是合理规划经费,持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在本科生规模、生均拨款总额相对稳定情况下,学校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实现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21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总额、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改革支出、专业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生均思政课程专项建设经费(元)等,同比2018年均实现递增。其中,学校教学经费总额从7113万元增长至8644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经费由4188万元增长至5643万元,专业建设经费由928万元增长至1271万元。

二是学校进一步完善预算拨款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的科学使用和绩效管理。在教学经费投入上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绩效。2018-2020年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投入经费共1800万;2018-2021年学校规划经费项目共投入经费2381万元;2021-2022年学校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培育项目投入经费共4000万元。

三是拓展办学经费渠道。2018年以来,学校通过校友会与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平台,接受各类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事业持续发展。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的校友会与教育发展基金会运作与维护,学校接受社会捐赠数额继续刷新办学以来新纪录,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达到了405.3万元,为学校全方位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作了有益补充。

3.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1)加强专业建设,全面实施法学一流本科教育引领计划

一是全面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引领计划;学校成立“一流法学本科建设领导小组”,研制法学统一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方案,统筹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和调整、法学专业建设、资源匹配和调整等。从法学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建设、职业导向课程建设、二级法学院特色性教育教学改革及建设、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试点班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法学教师实务能力及国际化水平提升、法学本科生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多方面开展一流法学建设。经过连续三年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引领计划,学校法学、监狱学、知识产权3个法学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二是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开展新专业方向建设。 2019年始,学校顺应社会转型发展对法学毕业生的新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陆续设置法学(人工智能法)专业方向、法学(法庭科学)专业方向、法学(体育法)专业方向,进一步促进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辐射和渗透。学校在新文科理念引领下,不断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着力点,跨越学科界限,实现文理之间、文科内部充分交叉融合,形成“法学+多科融合”的新文科格局,满足依法治国和法学未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人才需要。

三是增加法学课程模块,塑造上政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发挥政法院校法学学科优势,在各非法学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与法学交叉的特点,在专业开放选修课模块下增设法律类课程组,组内设置课程不少于3门,要求学生在该课程组选修不少于2个学分。塑造上政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育人特色。学校充分利用政法院校法学学科优势,开展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特色教育,一方面有效缓解社会需求多样化带来的压力,拓展了法学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法治精神、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2)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优质课程建设。学校制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2020-2021)》,对标上海市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开展优质课程建设。三年来,学校1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10门课程获得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另有3门课程获得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4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31门课程获批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近百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开展立项建设。

二是丰富课程类别及课程资源。学校根据课程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资源。在通识课模块中增设“自然科学课程组”,引进优质MOOC课程资源;在专业开放选修课模块中增设“职业技能课程组”,严格实务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夏季学期增设实验实训、案例研习、实务类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与复合型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近三年,学校新增通识选修课78门,增设职业技能课程40门,在夏季学期开设的实验实训、案例研习、实务类等课程197门。2020-2021学年,学校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数为1042门,比上一学年增加352门。

三是开展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考评。学校制定《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考评办法》,组织各学院、各教研室对每学期开设的本科课程进行教学质量考评,对所开设本科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材、考试命题、试卷分析表等教学文件与档案的规范性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集体评议,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该考评工作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作为教学评奖、教学项目申报的依据之一。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质量考评,引导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开展课程教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两年,学校1名教师获得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名教师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3)补齐实验、实践教学短板,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是完善文科实验教学体系,设立实验实训中心。2020年,学校成立“实验实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实验实训中心。明确学校及二级学院实验实训工作职责,制定《关于优化实验实训管理机制的方案》和《实验实训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完善实验实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实训队伍建设,强化实验日常管理。同时,指导二级学院制定出台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的环节,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是创新“法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学校持续深化“2+1学期制”教学改革,探索法学实践教学新路径,本着“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配合,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第四课堂相复合”的实践教学理念,创新“法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法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法庭、监狱、律师实务等9个实践教学平台,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构建法学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践环境,使学生可以线上实验、实践,学习实务技能,熟悉法律实务操作程序,进一步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务能力。2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分别获得上海市级一流课程认定。

三是开拓“线上实习”新路径。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学校坚持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依托多年积累的实践基地及实务教师团队资源,与“阿尔法渔”云实习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量身定制了线上实习平台,推出线上直播实务课程、在线实习及线上招聘会等线上活动。2021届的2300多名本科生全部参加了线上实习。2020-2021学年夏季学期,有近5000名学生参加了线上平台的实习,占夏季学期实习学生总数的70%。参加各类线上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累计超过10万人次。在“线上实习”过程中,所有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大多数学生认为,线上实习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为自己带来新的学习体验,达到了实习的预期效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开拓了新途径。

4)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学校按照审核评估专家组提出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整改要求,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广泛调研,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从2019级新生开始,试行《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分级教学实施细则》,且在过程中根据试行情况对之后的教学进行相应调整。分级教学模式区分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合理分配学习量,使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水平。

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在遵循《国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突出校本特色,重点打造法律英语,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本校优势学科,为学校整体实力提升做贡献,同时还以学生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涉外法律人才。

5建立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构建“大思政”“大学工”工作体系

学校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项目,构建“大思政”“大学工”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育人的合力,形成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

一是夯实第一课堂,发挥课堂育人功能。积极探索思政课创新,依托上海市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组织学生制作网络视频、PPT、电子书等载体,开展虚拟实践大赛;依托上海市重点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探索“研究型”实践教学,开展研究论文大赛,并择优出版学生实践论文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打造思政课课程群,突出学校特色,着力打造品牌金课。学校以“党史”教育为重点,创造性地开设了党史党情通识选修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课程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为重点,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凸显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化、互动化参与、情境式联接,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600个选课名额无一剩余,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重点建设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强化学科引领,围绕党内法规研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特色方向,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优势,凸显学科特色亮点。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整体协同、集约高效的“大学工”运行体系。确定三年行动计划,抓职业信仰、专业素养、日常管理建设,以制度化安排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提升。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三是构建社会实践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加快志愿服务改革进度。建立了全校志愿服务组织工作联系群,出台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改革方案(草案)》。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经过层层选拔,我校7名同学成功入选2021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为青浦区先后提供两批次36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专项服务2021年上海城市推介大会,收到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感谢信;为第四届进博会提供青浦城市文明志愿者、会期志愿者、上岗仪式志愿者等各类志愿者数量达500人次,服务时长接近20000小时。2021年暑期,一二三类社会实践活动相继开展,近50支团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输出专业智慧,增长见识才干。有两支实践团队获批为2021年全国“三下乡”重点项目,在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中,三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4.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1)扩大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和国际合作培养的规模

学校一方面严格管理学校与境外大学(机构)开展合作,加大与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合作,另一方面大力激发各二级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性,2021年新增合作协议15个,与2018年基本持平;与4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合作, 有效提升我校国际影响力。从2018年的无院级合作协议到2021年有7个由二级学院主导执行的协议,可以看出,二级学院的国际交往能力和活力得到显著增强。

2)营造国际化教育管理环境

学校加强国际化办学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图书资源建设和配套服务,国际化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国际文献资源显著增加,为我校师生拓展国际视野、运用国际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学校建成综合外事系统并投入使用,通过校内审批流转登记有效地整合了国际化资源,能够有效提取合作协议、学生海外学习实习、外籍教师等业务数据。20219月至20227月,我校通过外事系统共发布26项海外交流学习实习项目,接收学生报名185人次。

3)开展本科生“3+1”培养项目

20192021三年间,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积极调动我校政治学、法学、新闻学专业相关学院进行试点,与合作院校共同制定本科生“3+1”培养项目,学生四年级在海外学习一年,为将来取得海外硕士学位做好学术与生活上的准备,完成国内与国外学习的无缝对接。20219月至20227月,31名学生参与了本科生“3+1”培养项目。

4)调整学分互认范围,增加“海外交流实习”项目学分互认

学校制定《境外交流修读学分认定方法》及《学生赴境外学习(实习)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生参与境外学习、实习项目的学分互认作出规定,明确短期交流、学位项目等类别的学生项目学分换算标准,针对学位类、实习类、交流类项目同合作院校及校内管理部门进行细化设计,将其从传统的“不全面”管理改变为了合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构建了符合海外交流实际需求和我校学生实际需要的学分互换模式。20219月至20227月,完成境外学习、实习项目的102名本科生均获得学分认定。

5)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内容

学校与印度金德尔大学全球合办的“汉语言培训与研究中心”项目自2019年秋季以来开展远程中文教学,截止2021年底共开设18个班次,共有59人次完成远程学习,3人参加HSK中文考试。与马耳他教育主管部门合作的办学点已在2019年、2020年完成2批共15名学生进行海外实习。

5.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对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测

一是以专业负责人制度为抓手开展专业建设。建立学校《本科专业及课程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专业负责人作为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明确目标和责任的基础上,学校给予一定的人权、财权和学术权,促使其主动思考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等等,从而使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近三年,学校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是修订学校本科专业自主评估管理办法,在部分专业试行专业质量报告制度,按照专业评估、专业认证三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本科专业质量监控制度。组织相关学院在法学(含专业方向)、监狱学、知识产权、财务管理、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编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反馈。

三是试行“专业协商评估”,2021年,学校结合专业自主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以职能部门与相关学院协商调研的形式,在法律学院和国际法学院的相关专业(方向)开展协商评估专项试点工作。通过协商评估与评建结合的示范效应,进一步调动二级学院和广大教师参与评估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推进二级学院自查自纠的专业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为学校“一流专业”参加本科认证工作做好准备。

2)强化对课程教学、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质量监测

一是开展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建设。组织各二级学院(部)完成了本科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修订,以教学大纲为核心,逐步确立课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另外,从2022年起学校在课堂教学示范岗评选中,设立“优秀教学设计”单项评比,通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开展课程教学专项评估。学校每年组织开展课程专项检查评估,2019年、2020年相继组织专家组对48门通识课程、20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专项评估,通过二级学院自评与聘请校外同行专家组评估(专家听课、材料评审、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考试命题与试卷、教学情况总结等内容,对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对每一门课程教学形成分析报告,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改,强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质量的监控管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一流的课程教学。

三是实施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前校内抽检制度。2021年,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21年上海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修订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同时建立并实施了本科毕业论文校内抽查制度,从2021年起,在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检测基础上,按5-10%的比例抽检各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对评审结果为“有问题”的论文,要求相关学院进行整改后方可参加答辩,并将论文抽检结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工作考核指标。着力推进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有效提高论文质量。

3)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教学状态数据综合评价分析机制。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常态监控的重要手段,对学校和各学院教学状态与教学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教学质量监测信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持续开展第三方评价分析。2021年,学校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教学质量评价监测”建设专项工作,重点围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本科毕业生(短期和中期)跟踪评价调研、用人单位跟踪评价调研、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调研,构建校本数据与调研数据相结合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监测机制。

4)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人员专业化建设

一是配齐、配强各二级学院(部)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岗位提出专业要求,目前12个二级学院(部)的院长(主任)均为正教授,13名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中有4名正教授、9名副教授;12名教学秘书中8名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2021年组织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管理人员、教学督导、相关教师参加“审核评估与教学质量专题研修班”及其他各种教学管理类培训、讲座、交流活动20多场次。有效提升了教学管理、质量监控队伍的专业能力。

5)加大对学院、教师的表彰力度

一是制定学校《教学竞赛奖励办法》,对当年获得各类各级教学成果的教师分别奖励8万元、4万元、2万元、1万元;学校《课堂教学示范岗评选办法》,评选人数由每年5人增加到10人,示范岗津贴由1000/月增加到2000/月。

二是修订学校“教师激励计划分配方案”,明确要求用于奖励优秀学院、专业、教师的经费占比不低于50%,且每年拿出120万,奖励在教育教学中成果突出的教师。

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二级管理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加大对教学质量保障到位、绩效评价优秀的学院、专业的激励力度。

通过加大对教学质量监测的政策支持和监测结果使用的激励保障力度、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加大对教学质量保障到位、评价优秀的学院、专业、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激励教学部门和教师投入教学工作,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质量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