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项目

当前栏目

捷克项目感想二

发布日期: 2017-12-01 浏览次数: 1232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国际交流处的捷克海外实习项目。在为期八周的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化视野,同时也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我认真完成了本次海外交流项目的课业任务,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并且我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勤奋踏实,认真肯干,获得了单位颁发的实习证明及一致好评。

 

 

 

 

   到达捷克以后的前四周,我们在捷克查理大学法学院进行实习前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及上课模式使得我在新鲜感倍增的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每日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士,他们主讲的课程题目包括职业规划、海外高新科技发展前沿、欧洲法律、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等,可谓是综合性的全方位涉略。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对于我们法科学生而言是多多益善,在国内学习法律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局限于法律这一单一的学科领域,很少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但真正的法律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学习其他人文或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健全我们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们的思维和逻辑,或者说有可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

    在查理大学上课期间,有多位老师都提到了“机器人能否代替法律人”这一话题。这一话题让我意识到目前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趋势和价值理念的革新,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许多本应属于人的工作无可避免地会被更为高效的智能工具所代替。我记得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将法条进行编程植入机器人的脑中以代替法官判案的初步设想,虽然这其中还会涉及很多需要克服的难题,但他的大胆想法也让我有所思考。一方面,用机器人来代替法官判案减轻了人的工作量,比如法条检索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的主观性因素,增加了判案的公平性;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即使是适用同一法条,每个案件也各有千秋,结合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人的主观性判断又显得极为必要。冰冷的机器人很容易存在机械化适用法律的情况。这也引证了一句话“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将高科技纳入司法环节,还是需要三思而后行。我也设想了这种发展趋势是否可能在我国萌芽,由于国情的差异和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历来传统,用机器人代替法官在我们国家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也不妨借鉴西方国家的这种思想以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我国的法治建设。

    课业结束后,我根据考试成绩选择来到了捷克最大的律师事务所PRK Partners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在律所实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市场随着资本的流动而流动,优秀的律所和律师资源也是如此。国外大所目前的主打业务多为非诉业务,如上市、银行及金融法、破产法、房地产、私募股权等等,非诉律师的团队化建设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诉讼业务只占了律所业务的较小一部分,诉讼律师已达到饱和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和我在国内时想象的情况大相径庭,以前我对于律所的认识一直局限于处理诉讼业务,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我也是热衷于分析传统的诉讼案件。这一发展趋势也给我今后的法律学习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学好专业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同时,我要注重对于金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律师生涯中脱颖而出。

笔者:胡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