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学报》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1-03-18 浏览次数: 10
建党百年专题
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论述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周 游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的历史变迁
——基于中纪委历届报告的文本分析
李 莉
历史
历史叙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再审思
——以泰州学派为考察
焦若水,马治龙
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河朔访古记》的比勘研究
崔世平,王银田
刑事立法技术
影响性事件促动刑法立法的理性审视
陈 伟
风险/需求评估在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中的适用
张鸿巍
产业经济研究
观念与制度:国有企业产业工人职业地位提升的困境与反思
——基于煤炭产业工人的调查
叶鹏飞
李 爱,盖骁敏
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品牌危机与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原谅的中介效应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调节效应
周 光,余明阳,薛 可,赵袁军
郭 涛,孙玉阳
基层治理研究
中国地方行政审批改革模式选择
——基于地区差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同质化
潘墨涛
第3期摘要
建党百年专题
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论述和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作 者:周游,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史研究所研究员。
摘 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革命理论与实践部分源于他对俄国革命的关注与思考。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密切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 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以更多笔墨论述俄国革命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论述苏俄建立后的诸种境况时,中国的政治前途始终是其思考的落脚点。1924年李大钊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零距离感知了苏联建立后的社会状况,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道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考察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可以加深我们对早期中共领导人为何选择俄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将外国的革命经验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的理解。
关键词:李大钊;俄国革命;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的历史变迁
———基于中纪委历届报告的文本分析
作 者:李莉,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 要:学界对于纪委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党史的发展脉络与演进上,当我们从组织的视角来审视纪委的变迁时,却会发现其更为复杂的面向。本文尝试使用党政治理结构作为框架,采用文件分析的研究方法,针对中纪委的历届工作报告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通过梳理纪委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与变迁,探讨了中国反腐败核心机构纪委的双重组织特性与内在机理。纪委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呈现出作为政党机构的权威性与政治性,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作为科层机构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这样的双重属性使得纪委在自身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逻辑脉络,而这一内在逻辑实际上也是中国党政治理结构的折射与反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纪委;文本分析;双重属性
历史
历史叙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再审思
——以泰州学派为考察
作 者:焦若水,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马治龙,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摘 要:国家—社会理论的二元对立观在解释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复线历史”叙事视角出发,以明代泰州学派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历史结构和社会行动者的双重刻写,重构历史叙事的现场感,尝试探究中国公共性生成的历史线索。明代中后期市场经济的兴起颠覆了士农工商的固有社会等级秩序,经济社会结构变迁造就了一批民间知识分子的产生,泰州学派的良知之学、“淮南格物说”和泰州门人的宗族建设实践,以公共性达成了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动,催生出兼具时空结构和底层意识的社会雏形,超越了国家—社会范畴的二元对立关系,为解释中国社会公共性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关键词:公共性;复线历史;泰州学派;国家与社会
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
《河朔访古记》的比勘研究
作 者:崔世平,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银田,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摘 要:元人皕贤所著《河朔访古记》,今存多个版本,皆源自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 中辑出的残本,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比较重要的两个版本。两种四库本由于抄手和所据底稿的差异,存在大量不同之处,可分为字体不同、文字不同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两个版本的逐字逐句比勘,可知文津阁本校上时间较早,是较原始的本子。文渊阁本校上时间较晚,是修改后的本子。两种四库本各有优劣,可以互补,不可偏废。
关键词:《河朔访古记》;文津阁本;文渊阁本;比勘研究
刑事立法技术
影响性事件促动刑法立法的理性审视
作 者:陈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要:在刑事实体法的规范完善过程中,影响性事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影响性事件背后辐射出来的外在作用具有多元性,既对民众法律意识与司法裁判带来波及效应,同时也促动了刑法立法的修订完善。影响性事件的影响力渗透到刑法立法之中,可以产生修法动力并保证立法紧随时代步伐,但是也会带来刑法立法频繁化、碎片化、随意化和被动化的弊端。因而,应在影响性事件与刑法立法的利弊关系中予以权衡把握, 通过审慎性、系统性、谦抑性和互动性引导影响性事件对于刑法立法方法的完善,从而让刑法规范不断趋近“科学立法”之目标。
关键词:影响性事件;刑法立法;科学立法;规范完善
风险 /需求评估在预防
未成年人再犯罪中的适用
作 者:张鸿巍,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
摘 要:风险/需求评估理念旨在预测及估量未成年人再犯罪风险,将有限的未成年人司法及社会支持资源重点集中在再犯罪风险较高之未成年人身上,由此建构和践行相应个别化矫正对策,解决诸上问题或将降低其再犯罪之可能性。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无统 一权威的未成年人再犯风险及需求评估体系,量表开发、流程规范、技术标准等皆存在较大待补空间。在提出未成年人再犯罪及预防概念基础上,本文扼要总结未成年人风险/ 需求评估的衍进,继而分析了未成年人风险/需求评估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建议整合既往域内外评估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及循证视野,从指标体系、精算量表、流程管理及社会支持等四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本土实况之未成年人风险/需求评估体系,从而实现未成年人再犯罪预防个别化及社会化。
关键词:风险/需求评估;未成年人司法;静态及动态风险因子;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
产业经济研究
观念与制度:国有企业产业工人职业地位
提升的困境与反思
——基于煤炭产业工人的调查
作 者:叶鹏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
摘 要: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地位提升是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关键要素。从煤炭企业的调研来看,当前传统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职业地位提升还面临“双重困境”:一是职业收入层级提升问题,二是职业转换和晋升问题。从群体和阶层角度来看待产业工人的整体境遇,其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和资源多寡,而需要从社会观念包括教育观念、制度设置中进行反思。传统价值观糅合进现代经济理性, 塑造了当前对体力型、技能型劳动者严重轻视的社会观念,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劳动群体来说相对不平衡的收入分配和职位晋升等制度安排。由此出发, 解决困境的思路是要在社会中重塑尊重劳动的社会观念,在国家制度设计中重回“劳动中心”,并在支持性的观念和制度环境中,致力于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
关键词:社会观念;制度;产业工人;职业地位;国有企业
技术进步偏向对产业结构优化
的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基于要素技术效率视角
作 者:李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盖骁敏,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 要:在作用机制部分,从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产出(供给)、需求与消费、 国际贸易五条路径深入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如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命题假说。利用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标准化系统方程运用非线性似不相关回归(NLSUR),发现我国各地区基本属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且劳动技术效率高于资本技术效率。然后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增加、劳动技术效率和资本技术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高级化。资本深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要引导资本向中西部流动,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技能劳动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技术进步偏向;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技术效率;SYS-GMM
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品牌危机与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原谅的中介效应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调节效应
作 者:周光,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余明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薛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袁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
摘 要:品牌危机是当前社会的热点现象。如何对品牌危机进行准确界定,厘清其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学术界关心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基于危机事件的特性,按严重性对品牌危机进行界定。然后,从消费者—品牌关系和消费者原谅两个方面,本研究探索品牌危机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品牌危机严重性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存在负向影响,它随着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增强而减弱;消费者原谅在品牌危机严重性对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它随着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增强而增强。本研究丰富了品牌危机相关领域的文献,为品牌危机的实际应对提供参考。
关键词:品牌危机严重性;消费者—品牌关系;消费者原谅;品牌态度;购买意愿
环境规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之谜
——基于异质性企业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视角
作 者:郭涛,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孙玉阳,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摘 要: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与全要素分解的视角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通过门槛回归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表现在纠正企业内与企业间的资源错配。实证表明:(1)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微观企业层面存在“倒 N形”关系;在宏观省级层面存在“U形”关系。(2)适度的环境规制有利于高生产率企业贡献更多产出份额,获得更多的资本份额,改善资源配置状况,但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3)低强度环境规制对企业内贡献与企业间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负向影响;适度的环境规制对企业内贡献、企业间贡献、企业进入贡献与企业退出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具有正向影响。所以适度的环境规制设计可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限制落后产能,倒逼企业技术创新,改善资源配置状况,淘汰停滞不前的低生产率企业,为高生产率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环境规制;异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门槛回归
基层治理研究
中国地方行政审批改革模式选择
——基于地区差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同质化
作 者:潘墨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 要:目前本轮行政审批改革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模式——集中审批模式与精益治理模 式,二者的区别显见表现为是否设置权责集中的行政审批局。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际调 查研究与实证比较,得出两种模式在改革逻辑、历程、工具、成本、效果以及问题难点方面的具体异同,从初始条件、两种发展取向团队的定义、激励机制、谈判能力分析两种模式路径选择的内在机制,指出制度路径和技术路径“殊途同归”的改革未来。进而, 通过认识本轮行政审批改革在各地试错推进的现象和本质,讨论了不同路径选择一定程度解决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在地域差异巨大的中国实现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同质化。
关键词:行政审批改革;集中审批;精益治理;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