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信息来源: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1-04-29 浏览次数: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逻辑及路径建构

(姚广利)


·哲学研究·


生产方式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出场”及理论意义

(梁 梁)


·法学研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题(2篇) 

(主持人:黄文艺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鲜明特色与重大意义

(黄文艺)


“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法理意蕴与实践价值

(苗连营)


作为功能类型的法——富勒自然法理论的方法论反思 

(王志勇)


毒品犯罪情报的审判运用研究

(尚柏延,冯卫国)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中国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分析

——基于河南省12个贫困县1211份调查数据

(苗 欣,吴一平)


·历史研究·


《日本开国五十年史》献书事件与宣统政局

(杨硕培)


·文学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专题(4篇) 

(主持人:彭 磊)


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戏剧主题

(彭 磊)


从柏拉图式伦理观看哈姆雷特的智慧

(肖有志)


莎剧《哈姆莱特》中的法律问题与法律意识

(杨海英)


黄梅戏《无事生非》对莎剧的移植与创新

(陈云燕)


论刘庆邦小说生态话语的多维言说

(王 欣)


从明代选本看《史记》文章元典地位的确立

(刘彦青)


·教育学研究·


高校“院为实体”改革战略与实施路径

——基于综合型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吕旭峰)


文化传承与认知:二战后日本学校教育中的神话元素

(韩 旭)


大学生生命观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基于河南省7所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的问卷调查分析

(张 培)


·文化与传播·

网络新词群文化认知论

(李香玲)


论西方音乐文化与“黄皮肤的俄耳甫斯”的矛盾共生关系

——以《饥饿》与《手势人生》为例

(张 磊)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编辑学研究·


“读书无禁区”:《读书》创刊影响分析

(李 频)


论陈昕的出版评论实践及特色 

(曾建辉,范 军)


影响学术著作质量的三大因素论析 

(张建中)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姚广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逻辑及路径建构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人民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而产生的归属感。从社会心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逻辑包含传统逻辑、情感逻辑、目的逻辑和价值逻辑,并分别体现为制度与人民经验习惯的契合,制度对人民社会需要的满足,制度对人民理性期待的回应,制度对人民价值追求的坚守。新时代,由四维逻辑形成的制度认同路径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完全依赖任一路径来增强制度认同都存在风险。应该协同推进四维逻辑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路径,具体而言,以情感逻辑认同为基础巩固制度认同,以目的逻辑认同为关键环节保障制度认同,以价值逻辑认同为导向引领制度认同,以传统逻辑认同为补充增进制度认同。

关键词: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逻辑


·哲学研究·


梁 梁

生产方式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出场”及理论意义

摘 要:生产方式的提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是“同步”的。生产方式“出场”是从马克思“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开始,解析社会结构后引入生产方式矛盾分析的方法,从哲学、政治学的抽象批判到对直接经验事实的解释与改造,马克思经历了从唯心主义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再从人本学唯物主义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过程。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构成、劳资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其基本矛盾却没有质的改变,马克思创设的生产方式分析框架仍然是剖析社会经济结构、揭示世界形势“隐蔽的基础”的关键,是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科学指南。

关键词: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出场;晚期资本主义


·法学研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题(2篇) (主持人:黄文艺)


黄文艺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鲜明特色与重大意义

摘 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法治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理论升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法治领导实践中执着探索与深邃思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萌芽于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同志领导法治建设的长期实践,形成于党的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实践,发展于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扎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性、科学性、原创性的法治理论体系,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严谨的系统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缜密的辩证思维、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全球视野、高远的法理境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鲜明特色;重大意义


苗连营

“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法理意蕴与实践价值

摘 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价值内涵和目标指向、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时代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法理意蕴与丰富的实践价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发展模式、动力机制、路径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引领着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深刻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王志勇

作为功能类型的法——富勒自然法理论的方法论反思 

摘 要:与传统自然法理论相比,富勒的自然法理论实现了关注焦点的变化,即从法律的“外在道德”转向“内在道德”。由于在方法论层面过于沉迷于“目的”,富勒的自然法理论在提出伊始就遭受“兼容”与“功效”等难题的困扰。然而,从“功能”的方法论视角出发,我们可以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富勒式弱自然法命题辩护。由此可见,即使单纯的“内在道德”确实无法完整说明法律的性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作为功能类型的法”观念却揭示了法律与实践理性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亦可表明法律并非如同实证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单单为事实性概念,这将严重动摇法律实证主义所坚持的价值中立的描述性立场。

关键词:富勒;自然法;目的;功能;法律的性质


尚柏延,冯卫国

毒品犯罪情报的审判运用研究

摘 要:由于毒品犯罪组织结构和毒品交易形态变化,情报已经成为打击毒品犯罪的关键。情报运用于毒品犯罪审判,存在违反刑事司法基本原则、无法转化为证据以及情报共享不足的问题,这限制了情报运用的有效性。其原因在于毒品犯罪侦查的现实困难、情报缺乏诉讼法地位以及无罪推定的理念尚未形成三个方面。对此,既要坚持打击毒品犯罪与公民权利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又要在实体层面正确区分情报与证据,关注情报的证据转化形式,使公检法三机关对情报充分共享,发挥情报在毒品犯罪审判中的效用。

关键词:情报;毒品犯罪;证据;审判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苗 欣,吴一平

中国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分析——基于河南省12个贫困县1211份调查数据

摘 要: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河南省12个贫困县1211份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测度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贫困户收入总量、结构及精神贫困的影响,可以发现:1.户主年龄、家庭人口、劳动力数、政府技能培训、人均耕地面积、承包地经营状态、因负担致贫、与城镇毗邻、临近公路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贫困户劳动力转移的决策;2.劳动力转移可显著提高贫困户家庭总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同时小幅度降低其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3.劳动力转移对贫困户参与科技扶贫、金融扶贫和生态扶贫的意愿有所改善但不显著,说明劳动力转移对其脱贫观念改善有积极影响但短期内效果不太明显。研究表明,确保扶贫产业长效发展、促进农地集约高效经营、多措并举增加贫困户人力资本、强化社会保障服务等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转移减贫效应。

关键词:农村贫困户 ;劳动力转移; 减贫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法


·历史研究·


杨硕培

《日本开国五十年史》献书事件与宣统政局

摘 要:宣统朝虽仅有三年,却是清季预备立宪的关键时期。对于宣统政局的研究,日本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不能不被纳入考察的范围。宣统元年(1909),日本文学博士副岛八十六受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之命将《日本开国五十年史》(汉译本)呈献至清政府及各地督抚,这是一件值得深入挖掘却鲜被学术界提及的事件。大隈重信向中国呈献《日本开国五十年史》的目的是希望清廷能够以日本改革为范本,推行立宪政治,编修民商法典,实行中央集权,统一财权,兴办陆海军等。在摄政王载沣的主导下,宣统年间的立宪进程不断提速,既促进了清政府的财政整理、币制改革等各项改革事业,也引爆了朝野各方的利益冲突,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关键词:《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大隈重信;载沣;宣统政局


·文学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专题(4篇) (主持人:彭 磊)


彭 磊

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戏剧主题

摘 要: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蕴含着帝国、命运和爱欲三大戏剧主题。该剧展现了罗马共和转变为帝国的最后时刻,对主人的爱代替了对罗马的爱,但这种爱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极易变为谄媚或背叛。安东尼与凯撒之间的较量一方面体现出命运的安排;另一方面体现了两人不同的爱欲:安东尼保留着共和时代的精神品质,珍视荣誉并富于情感;凯撒则是对统治充满爱欲的新人,凯撒的胜利主要基于命运,这暗示着莎士比亚对凯撒的某种质疑。

关键词: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罗马;帝国;命运;爱欲


肖有志

从柏拉图式伦理观看哈姆雷特的智慧

摘 要:哈姆雷特具有独特性格或奇异性情。哈姆雷特性情中首要且一以贯之的特质是爱欲美德,他借此方能预知人性的善恶、人事的吉凶以及丹麦王室的治乱,亦能预知自己与国家的命运。哈姆雷特的爱欲既是其灵魂的天生爱欲——爱欲美德,厌弃凶德、恶德;又是其理性认知,他天然地能够洞悉自己的以及王者的灵魂秩序和自然本性。如此,爱欲与心智的结合锻造了其高尚的天性。哈姆雷特作为哲人不在于根据精细的想法实施完美的报复,而在于思索与分辨王者的德性,同时不懈地认识自己。因此,哈姆雷特是典型意义上的柏拉图式哲人——热爱智慧即终生爱欲美德,追求圆满的美德。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智慧;爱欲;哲人


杨海英

莎剧《哈姆莱特》中的法律问题与法律意识

摘 要: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中涉及诸多法律问题,渗透着作家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呈现了他深厚的法律修养和深邃的法律意识。从文学法律批评的视角出发,对《哈姆莱特》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审视。首先,莎士比亚作为酷爱法律书写的作家,以剧院为法院,对社会事件进行审视和评判,《哈姆莱特》中五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书写,充分说明他在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中对法律事件和国家利益的关注;其次,《哈姆莱特》的法律书写,是我们理解和审视这部悲剧作品相关问题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理解“哈姆莱特延宕”的重要视角;再次,法律意识是衡量封建范畴的个人复仇与人文主义“重整乾坤”理想的试金石,正是因为哈姆莱特所具有的法律意识,阻碍了他复仇计划的实施。个人复仇与法律正义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法律问题;法律意识;文学法律批评


陈云燕

黄梅戏《无事生非》对莎剧的移植与创新

摘 要:黄梅戏《无事生非》在情节、主题、形式,乃至细节等方面与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皆有相通之处,但其在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与莎剧的差别恰好体现着中西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黄梅戏《无事生非》对莎剧的成功移植体现着中国传统戏曲改编他国经典戏剧的可能性,这一实践为戏剧改编带来很多启示:故事仍是改编中必须要重视的要素;改编有自身需要遵循的原则,其要负起文脉留存、文化传播的重任。

关键词:莎士比亚;黄梅戏;《无事生非》; 戏剧来源;移植 ;改编


王 欣

论刘庆邦小说生态话语的多维言说

摘 要:当代作家刘庆邦作品中生态情怀的表达并非通过对自然破坏的表层揭露、对环境危机的直接逼视或对生态保护问题的集中聚焦而呈现,它渗入日常生活领域,纳入了不止于自然的多样生态元素,将人性、文化的书写甚而小说的写作方式本身与生态和谐的深度内涵相勾连,其生态诉求并非偏于自然一端,而是游走平衡于自然伦理与人文关怀之间。刘庆邦以创作证明了一个问题,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的概念,文学作品可以对之进行立体生动诗意的呈现。作家关于生态言说的艺术空间能够不断拓展,生态话语的艺术表述可以尽量多维。

关键词:刘庆邦;生态;多维


刘彦青

从明代选本看《史记》文章元典地位的确立

摘 要:从南宋到明代,受复古思想影响,《史记》逐渐进入古文选家的视野。作为古文的一部分,《史记》被列入文选经历了从重道到重文的历程。明代古文选家对《史记》的选录其实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他们对《史记》文体进行了全方位的辨析,这种辨体过程结合着对相应文体法则的细致探索,借助在选文顺序上的有意安排,树立了《史记》的文章学典范地位。受科举的影响,明代主要文学流派诸家和科举考官在提倡《史记》的同时,大都编著有专门的《史记》选评本以指导文法,使得《史记》成为科举师矩。受此影响,明代《史记》的文章学地位逐渐超越唐宋古文、《汉书》甚至《左传》,最终确立了文章元典的地位。

关键词:《史记》;文章;明代;选本


·教育学研究·


吕旭峰

高校“院为实体”改革战略与实施路径——基于综合型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摘 要: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高等教育领域进入全面综合改革时期。其中,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成为重点,围绕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的“院为实体”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院为实体”改革应激活基层学术组织办学活力,致力完善基于学科群的院系组织、基于目标导向的权责分配结构、基于激发学术主体活力的聘任与激励制度和创新监督考核机制,探索“院为实体”改革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院为实体”;办学自主权;高校改革路径


韩 旭

文化传承与认知:二战后日本学校教育中的神话元素

摘 要:日本神话的中心是天皇一系。从日本明治维新到二战时期,其学校教育充斥着日本是“神国”“皇国”的思想,神话被作为史实灌输给日本国民,并以此强化天皇的地位,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二战后,日本《学校指导要领》中神话的地位经历了数次改变,即经历了从批判性认识转变为了解日本建国时期人们所思所想等多次改变,这对日本民众特别是对日本青年一代的历史认识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由于神话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话教育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日本神话;历史教科书;文化传承与认知;天皇


张 培

大学生生命观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河南省7所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的问卷调查分析

摘 要: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大学校园中频频出现的自杀、伤人等伤害生命极端事件,暴露出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着问题。为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本研究选取河南省七所有代表性的高校,从生命认知、死亡认知、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等维度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生命观现状作一客观评估,其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生命认知不足、生存技能缺失、抗挫折力差、生命无意义感强等问题。依据问卷分析结果,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无论对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发展还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态度;生命观教育


·文化与传播·

李香玲

网络新词群文化认知论

摘 要: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助推新词语不断涌现。模因化、范畴化和类推能力催生出大量网络新词语、新词群。高能产性和高使用频率的新词群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大量潜在新词语的出现,印证了汉语词汇并非一个封闭系统。网络新词群的流行是人类求新、求简、求异社会文化心理的映现,是不同时期社会面貌和文化变迁的缩影与印记。转喻认知和隐喻认知是网络新词群流行的源泉,是语言系统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助推器。

关键词:网络新词群;文化认知;转喻;隐喻


张 磊

论西方音乐文化与“黄皮肤的俄耳甫斯”的矛盾共生关系——以《饥饿》与《手势人生》为例

摘 要:西方音乐文化往往以西洋乐器为重要载体,亚裔美国音乐人也常被称作“黄皮肤的俄耳甫斯”。西方音乐文化与“黄皮肤的俄耳甫斯”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塑造,存在着明显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也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与脆弱性。张岚《饥饿》中的华裔音乐人宋天试图通过小提琴来建构自己全新的主体性,最终被证明只是“伪音叉主体”。李昌来《手势人生》中的韩裔爱乐人黑旗时蕗试图借助钢琴来建构自己合法的、被认可的“美国人”身份,同样被证明是虚假的“手势主体”。

关键词:西方音乐文化;“黄皮肤的俄耳甫斯”;《饥饿》;《手势人生》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编辑学研究·


李 频

“读书无禁区”:《读书》创刊影响分析

摘 要:《读书》伴随创刊号名文《读书无禁区》而成为改革开放期刊史上的重要事件。基于未刊史料论述《读书》在改革开放观念史的奠基性地位:《读书》通过“读书无禁区”的思想命题重构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论域;其“书评专刊”“思想评论”“文化思想评论”“评论”的期刊性质表述转换反映了1979年至1981年间出版界勇敢面对的思想交锋。

关键词:《读书》;《读书无禁区》;陈翰伯;陈原;问答逻辑


曾建辉,范 军

论陈昕的出版评论实践及特色 

摘 要:陈昕是当代著名出版企业家、出色的职业编辑和出版理论研究的优秀学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出版家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出版评论是深刻认知和通彻理解陈昕出版思想和个体品格的重要窗口,他利用出版评论对出版经济、出版文化、数字出版等领域进行了系统阐述,廓清理论疑处,倡导创新精神,引领改革方向,产生了深刻积极的社会影响。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陈昕的出版评论逐渐形成了时代品格、世界眼光、学派气质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陈昕;出版家;出版评论;评论实践


张建中

影响学术著作质量的三大因素论析 

摘 要: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影响学术著作质量的主要因素隐含于学术的承认与评议机制之中。获得承认与积极评价是学者产出学术著作的根本动因。学者成果认定中学术著作权重降低使这一动因减弱,著作生产失去了源头活水。评议机制是保障学术著作质量的关键,是学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目前补贴出版模式下,学术著作的评议机制不健全,出版社选题遴选机制缺乏;责任编辑承载多重压力,主体性弱化,优化功能不足。提升学术著作质量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在国家层面,将其作为推动科学与知识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学者的成果认定与评议机制;在出版社层面,要基于学术出版的客观规律,在商业化运营的同时充分发挥编辑的能动作用与评议机制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学术著作;成果认定;遴选机制;编辑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