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学报》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布日期: 2021-07-18 浏览次数: 391
名家论坛
构式三观: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
施春宏
[内容摘要] 构式语法将构式视为一种规约化的知识,这决定了如何认识构式的内涵和范围及构式网络特征。构式语法将语言交际当作构式知识建构和使用的过程,构式既是使用的产物,也是使用的单位,还是使用的方式。互动是构式生成和运作的基本机制,构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进行构式形义特征的分析中,需要倡导这样一种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立足整体,重视还原,强化多重互动关系的整合机制分析。构式语法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可以将构式观念由内而外逐层推展,充分发挥构式语法观念的学理价值。
[关键词] 构式语法;知识观;用法观;互动观;互动构式语法;精致还原主义
[作者简介] 施春宏,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
[原刊信息] 施春宏.构式三观: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01-15.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演进(1921—1949)
陈金龙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全领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集体领导制度、集中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制度经历了从发端、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具有延续性与创新性兼备、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并重的特点。党的领导制度的发端、建立和完善,既保证了中国革命过程中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历史演进
[作者简介] 陈金龙,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陈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演进(1921—1949)[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6-21.
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
百年回顾与展望
王占仁
[内容摘要]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虽用大学之名实为革命活动机关,发展到培养高级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再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大学在服务党在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的过程中成长壮大,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一如既往的主题主线,系统梳理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发展脉络与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成功密码、从把握基本规律的高度、从四个最为根本的方面展望中国大学的发展道路——永葆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加强大学最重要的生命线、突出大学最鲜明的特色、担当大学最重要的使命,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坚定将初心化作恒心、把使命作为生命的战略定力,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以利于更好地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大学支撑、汇聚大学动力,贡献大学力量。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大学;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者简介] 王占仁,男,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挂职),新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主要成员。
[原刊信息] 王占仁.中国共产党人办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百年回顾与展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22-30.
百年大党何以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永葆活力
——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
杨洪源
[内容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永葆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它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时期,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确立和运用、掌握和发展、坚持和创新,有力地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经验及其科学概括,又不断丰富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这种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对于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方法启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作者简介] 杨洪源,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理事。
[原刊信息] 杨洪源.百年大党何以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永葆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31-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之基
田克勤,张 林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是注重理论传承和理论赓续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使然”,更是党的理论赓续与理论创新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深刻理解“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准确把握党的理论形态的主线和主流,它们经过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之基。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田克勤,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林,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之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37-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制度之基
李婧
[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基的确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行不通、新民主主义制度形态的逻辑演进,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政治缘由和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党和人民在相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基础上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示了这一制度的特色与优势。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制度之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
[作者简介] 李婧,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制度之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46-53.
日本江户思想家的“日本优越论”取向
董灏智
[内容摘要] 以日本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国学派以及兰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思想中的“日本优越论”取向。从江户初期开始,江户思想家先后从“日本皇统”“日本水土”“日本文化”三个层面论证了日本相对于中国的优越性,渐进式地清除了中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这意味着,江户思想中的“形而下”取向绝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哲学性的思考,更凸显出日本思想的自我主体性,客观上加速了日本自身思想文化的觉醒,由此折射出江户思想的“日本化”特性。
[关键词] 日本皇统优越论;日本水土优越论;日本文化优越论;中国
[作者简介] 董灏智,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原刊信息] 董灏智.日本江户思想家的“日本优越论”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54-60.
东亚都城研究若干理论问题刍议
韩宾娜,王艺深
[内容摘要] 随着古都学的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东亚都城研究缘起于本土都城研究向域外扩展,其与一般的都城研究都以古代都城为研究对象,所不同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对文化制度互动的考察。通过对古代都城研究探讨东亚社会的整体性、互动性以及内部特殊性,应是东亚都城研究的意义所在,但目前的主流观点强调“中国制度”与“中国源流”,对东亚的整体性考察稍显不足。在研究时首先应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且应充分发掘古代都城间的互动过程,同时应以建置研究、系统研究来丰富制度研究,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东亚都城;研究视域;方法理论
[作者简介] 韩宾娜,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199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王艺深,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韩宾娜,王艺深.东亚都城研究若干理论问题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61-67.
教育学论坛
教育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如何发力
——2020年后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
秦玉友,张宗倩,裴珊珊
[内容摘要]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对接之年。为适应这一宏观政策语境变化,教育扶贫要积极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2020年之前脱贫攻坚侧重提供义务教育保障,2020年后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则更加侧重高质量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竞争力。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要选准主要着力点,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规避弱势群体被甩出教育轨道的风险,重塑社会利用教育进行扶贫的意识。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分维度发展农村教育,助力农村人口分流发展;建立三教融通式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竞争力;提供方便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增加农村社会吸引力。
[关键词] 教育扶贫;乡村振兴;贫困本质
[作者简介] 秦玉友,男,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宗倩,女,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裴珊珊,女,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秦玉友,张宗倩,裴珊珊.教育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如何发力——2020年后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68-75.
基于SMOTE-LR的大学生
学术失信预测研究
李志强,余炫朴
[内容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用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学术造假、信贷违约等大学生信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对我国大学生学术信用及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基于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MOTE)与线性逻辑回归(LR),设计了SMOTE-LR学术失信预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该预测模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大学生学术失信预测模型在人才选拔、学历考试及个人征信等场景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学术信用;失信预测;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线性逻辑回归
[作者简介] 李志强,男,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炫朴,男,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昌师范学院讲师。
[原刊信息] 李志强,余炫朴.基于SMOTE-LR的大学生学术失信预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76-83.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祖孙依恋
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闻明晶,滕树元,李璐
[内容摘要] 研究探索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三者的关系。采用幼儿依恋量表、失望礼物范式、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4—16岁)测量285名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M=4.78,SD=0.73)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采用SPSS22.0和Amo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情绪调节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2)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和内化问题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对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 祖辈共同养育;幼儿;祖孙依恋;问题行为;情绪调节
[作者简介] 闻明晶,女,北华大学心理学系讲师。滕树元,男,北华大学心理学系讲师。李璐,女,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闻明晶,滕树元,李璐.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84-91.
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的进展与启示
——基于马萨诸塞州的实践探索
李雪,姚伟
[内容摘要] 质量评估对于教育的有序发展至关重要。美国马萨诸塞州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变革,具体的实践举措为:强化评估的综合设计;凸显评估的发展性价值;强调外部的专业性参与;发挥数据的可用性价值等。马萨诸塞州在评估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成效,如:促进儿童观念转变,学生由知识人转变为能力人;推动质量文化塑造,保障多元评估主体有效参与。当然,改革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如评估对象发展存在片面性、评估主体素养还有所不足、评估过程主观化问题凸显等。本文通过对马萨诸塞州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改革的正反分析,以期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 马萨诸塞州;学校质量评估;表现性评估;数据可视化
[作者简介] 李雪,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姚伟,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李雪,姚伟.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的进展与启示——基于马萨诸塞州的实践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92-99.
语言文化
对“崇高”的祛魅与审美意识的多元化
——清末民初梁启超、王国维审美观的
再度调整
张冠夫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梁启超和王国维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推崇“优美”而相对忽视“崇高”的倾向进行了纠正,标举“崇高”的审美理想,将其置于“优美”之上。导致二人这一审美意识选择的具体原因虽有差异,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及其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则是共同的。随后两人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进行了反省和校正,实现了审美意识的再度转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审美观而言开始自觉摆脱对西方理论的盲从,认识到“崇高”与“优美”的辩证关系,对二者平等视之。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以反思现代性为立足点,在对传统文学进行重新阐释中,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葆有的多元的审美追求,这对于当时的主流话语具有纠偏作用。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审美意识的再度转变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梁启超;王国维;审美意识;优美;崇高
[作者简介] 张冠夫,男,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原刊信息] 张冠夫.对“崇高”的祛魅与审美意识的多元化——清末民初梁启超、王国维审美观的再度调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00-109.
职业审美何以可能
——以新时代职业生活为中心
王春雨
[内容摘要] 当前,人们的职业生活状况和职业教育质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一方面我们赞扬和呼唤伟大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实职业生活中的精神缺失。职业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的重复与异化召唤审美的回归与救赎,职业生活更需要审美的愉悦与超拔。对职业审美何以可能的追问,要在职业规律与底线维度的职业之真、操守与规范维度的职业之善,以及价值与超越维度的职业之美三个方面展开,对新时代“美好”职业生活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职业生活;美好生活;职业审美
[作者简介] 王春雨,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学校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刊信息] 王春雨.职业审美何以可能——以新时代职业生活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10-118.
语言意义建构研究的历史嬗变
——以多义现象为例
许葵花,葛晓华
[内容摘要] 作为语言研究的核心,意义的建构研究一直是人类探索的课题,多义化也是这一核心的核心问题。从Bréal把多义概念引入语言学界到21世纪的今天,多义化研究经历了强社会文化期(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下的沉寂期)、认知研究鼎盛期、社会认知期三个主要研究阶段。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不断互鉴,多义化研究已从词源学视域对社会文化的观察,继而对人类心智的探索,转向了对自然语言进行社会维度的研究。在这种再语境化研究思潮的回归中,语言意义在社会语境中的浮现、传播、规约化的建构轨迹进一步得到深化。
[关键词] 语言意义建构;三阶段;社会转向;多义现象
[作者简介] 许葵花,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葛晓华,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原刊信息] 许葵花,葛晓华.语言意义建构研究的历史嬗变——以多义现象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19-125.
张力中的女性乌托邦建构
——《克兰福镇》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夏文静
[内容摘要] 盖斯凯尔夫人的《克兰福镇》往往因其对女性主导社会的建构和女性愿望与诉求的表达被归为女性乌托邦小说之列,但小说中女性主导世界的不够完美和作者讲述故事的小心翼翼又使其在故事与话语层面与女性乌托邦小说传统存在张力。女性主义叙事学致力于整合叙事与伦理,因此将《克兰福镇》置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可以透视出作者如何利用叙事结构暗示将“女性气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借用叙述声音表达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诉求,通过建构女性情感提供女性乌托邦的情感净化之旅,从而完成笔下的女性乌托邦建构。
[关键词] 《克兰福镇》;女性乌托邦;女性主义叙事学
[作者简介] 夏文静,女,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原刊信息] 夏文静.张力中的女性乌托邦建构——《克兰福镇》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26-132.
社会学研究
数字文化视域下智慧治理的变革与发展
阿柔娜,王松
[内容摘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智慧治理。基于数字技术的智慧治理驱动人类迈向以“智慧治理”为支撑的智慧社会,并对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文化主题,如身份、社区和归属感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文化视域下,智慧治理呈现出从追寻“数字化”治理的有效性到注重“数智化”治理的合法化、从“虚拟社区”到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治理、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互信社会的治理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在智慧治理变革和发展中,衍生出“离群文化”风险、“匿名文化”风险与“开放文化”风险。但是,智慧治理存在的风险或将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性、安全性和互信度等技术与文化特征实现有效规约。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治理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即倡导有温度的智慧治理理念,推动数字文化价值内核的嵌入;完善多元主体与技术互构的协同关系结构,建设数字文化视野下的角色互动机制;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提升智慧治理的数字文化风险应对能力。
[关键词] 数字文化;智慧治理;风险应对;区块链技术;型构社会学
[作者简介] 阿柔娜,男,清华大学社会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王松,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
[原刊信息] 阿柔娜,王松.数字文化视域下智慧治理的变革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33-139.
农村照亮城市:精准扶贫视角下的
城市低保制度反贫困政策调适
王奕君,白维军
[内容摘要] 精准扶贫在农村反贫困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城市低保制度反贫困提供了政策思路和宝贵经验。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象识别不精准、脱贫措施不精准、资金使用不精准、人员配备不精准、脱贫效果不精准等精准化实践偏差。需借鉴精准扶贫的成功做法,从政策对象的精准识别、脱贫措施的精准实施、低保资金的精准使用、治理主体的精准选派、脱贫效果的精准强化等方面,对城市低保制度进行政策调整,以适应城市反贫困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精准扶贫;城市低保制度;政策调适
[作者简介] 王奕君,女,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白维军,男,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王奕君,白维军.农村照亮城市: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城市低保制度反贫困政策调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40-146.
对现代工业社会“两个变体”的批判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评析
穆艳杰,郑琦
[内容摘要] 在萨拉•萨卡看来,生产力发展范式下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并不具备与生态社会相吻合的生态性维度,只有变革传统的话语体系,由发展范式转换到增长极限范式,生态社会的构建才有可能。除此之外,传统的资本主义和市场资本主义等理论主张也不能完成这一目标,因为资本主义先天的逐利本性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存在着明显的背离。所以,萨卡认为,唯一可行的替代性方案就是他所倡导的生态社会主义。萨拉•萨卡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致使他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和实践构想具有很大程度的反历史的乌托邦色彩。但尽管如此,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的坚持和未来生态社会的原则构想以及当下的全球环境治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和借义。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穆艳杰,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琦,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穆艳杰,郑琦.对现代工业社会“两个变体”的批判——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评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47-154.
学术论丛
现代城市空间中的东北民间艺术
李玉琴
[内容摘要]民间艺术正经历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乡土艺术与城市艺术的融合、传统演出与传媒播发的互构、艺人传承与大众参与的新势,都为民间艺术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时空场景。而越是这样的新变时期,越需要对民间艺术进行扎实的深入研究,这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的时代课题。以东北民间艺术为研究要点,勾勒其智能时代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演进脉络,揭示其与市民文化的动态互构与持续嬗变的情形,思索其在现代城市时空语境中所具有的转化活力,其目的在于探究东北民间艺术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 东北民间艺术;城市空间;市民文化;互构;转化
[作者简介] 李玉琴,女,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
[原刊信息] 李玉琴.现代城市空间中的东北民间艺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55-161.
偷换二维码行为的法教义学析解
范硕
[内容摘要] 偷换二维码行为可类型化为顾客偷换型、受害人与被骗人同一的第三人偷换型和受害人与被骗人出现分离的第三人偷换型三种。理论界对前两种类型行为定性百喙如一,但对第三种类型行为的认定则莫衷一是,主要存在着立场诈骗说、三角诈骗说(传统及新型)、无罪说等观点的分野,但以上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弊病而难以自洽。无论从民事权利外观主义、法益保护原则等法理论基础上分析,还是从因果关系抑或司法实践角度反推,该类型的受害人都为店家;而因此产生错误认识的不仅有顾客,还有店家。以民事委托关系和债权转移为路径分析,该类型实质上是店家基于错误认识(通过债务人)间接处分了自己所享有(占有)的债权,属于二者间的诈骗,若不考虑数额、年龄等违法及责任阻却要素,应以诈骗罪论处。
[关键词] 偷换二维码;盗窃;诈骗;债权;委托
[作者简介] 范硕,男,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法学博士。
[原刊信息] 范硕.偷换二维码行为的法教义学析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62-172.
黑龙江流域早期的采金业与国际移民研究(1850—1920)
赵欣
[内容摘要] 黑龙江流域自1850年代以来,以盛产易于人工开采的砂金而成为东北亚工业化的肇始,拉动了以金矿区为原点的中、俄、日、朝等多国淘金客组成的向心式移民。随着采金区从黑龙江源向上、中、下游拓展,这些淘金移民以黑龙江为中轴线形成了或流动、或固定的工业移民社区,构建了跨越政治、种族、语言、文化等多重障碍的新型国际移民社会,成功开启了以工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多元经济开发模式。
[关键词] 近代;黑龙江流域;采金业;国际移民
[作者简介] 赵欣,女,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赵欣.黑龙江流域早期的采金业与国际移民研究(1850—1920)[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73-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