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信息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 发布日期: 2021-07-18 浏览次数: 10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实践的三重逻辑向度研究
(刘旭雯)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考验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何云峰)
·哲学研究·
“大宗”为“师”与“真人真知”
———《庄子·大宗师》正名辨旨
(王攸欣)
老子的生活感悟与哲学沉思
(王利锁 )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股市冲击对企业出口的影响
———基于美国股市和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乔 智)
“一带一路”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企业双重社会网络测度研究
(石珂菲,王 伟)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
(武英凯,徐 君)
场域异质性对管理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影响
(王 雄,乐国林)
·法学研究·
罗马共和时期司法机制论
(苏彦新)
如何认识司法审判语境中的事实与证据?
———再与陈波教授商榷
(宋旭光)
我国海外追赃民事诉讼路径的选择与设计
(李海滢,陈闻博)
·历史研究·
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统治方式与疆域变化略论
(赵炳清)
论明代救荒中的劝善思想
(郭学勤)
·文学研究·
存在时间与钟表时间:《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性时间体验
(张诗苑,杨金才)
论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的道德经济观
(丁礼明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缘情”论与“绮靡”论之争
(熊 忭)
地缘与词缘:论郑文焯的词学渊源
(李 静)
《牛全德与红萝卜》版本考释
(左安秋)
·教育学研究·
教学行为有效性诊断维度
———兼论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系统的局限性
(魏宏聚,任玥姗)
媒体最早接触年龄与4-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
(范丽恒)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公共性建构:媒介生态视域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主体性问题
(杨文欢)
期刊编辑部绩效评价的“堵点”“痛点”与“燃点”
(王志标)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研究·
刘旭雯
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实践的三重逻辑向度研究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的实践经历了三重向度的探索与发展,即在历史向度上,经历了初步探寻、破旧立新、曲折发展、转型探索、深入推进、强化提升等六个发展阶段;在实践向度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事求是作为思想基础,以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保障,以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在价值向度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实践所形成的“中国经验”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相关理论,为世界各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且还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历史向度;实践向度;价值向度
何云峰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考验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摘 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遭遇到至少五次重大考验: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大跃进”运动的失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1989年政治风波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每次遇到重大考验,党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成功地应对考验,并打开新局面。这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在重大考验面前,要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形势,冷静反思,查找不足,认真纠正工作中的失误;要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各种条条框框,以新思路开新局;要搞好调查研究,向人民群众求取真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重大考验;应对
·哲学研究·
王攸欣
“大宗”为“师”与“真人真知”
———《庄子·大宗师》正名辨旨
摘 要:《庄子·大宗师》篇名历代异解纷纭,迄无定论。该篇名在当代更被普遍误读、误解,需要探索标题之渊源与本意,方能正名。梳理历代《庄子》注疏、研究名家对“大宗师”的读法与解释,显示《大宗师》篇名很可能系《淮南子》编纂者所定,应读为“大宗-师”,表达“大宗”为“师”之意。此据《淮南子》用词并分析“宗师”词源发生之例,可以论证。此标题针对性、区分度不强,当改定标题为“真人真知”。“真人真知”乃该篇宗旨,既有认识论意涵,也有生存论意义。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在《庄子》其他篇目并未出现,据其实质,则有特定的逻辑与内涵,并非仅为“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该篇是《庄子》内篇中描述道体、表达体道体验最为充分、明确的一篇。
关键词:《庄子》;《大宗师》; 真人;真知
王利锁
老子的生活感悟与哲学沉思
摘 要:《老子》文本启示我们,老子的许多思想观念是在生活经验感悟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而推演出来的。老子对生活存在的感悟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天地万物、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三个层面。正是在对天地万物、社会生活、人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中,老子从有形质的生活现象提升出无形质的观念认识,经过哲学沉思最终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观念体系。作为轴心时代的典型代表,老子思想观念的突破与孔子思想观念的突破走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认知路径。如果说孔子思想观念的突破是文化积淀型的返本开新,那么,老子思想观念的突破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立足生活、独立沉思的哲学创造。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生活感悟;哲学沉思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乔 智
股市冲击对企业出口的影响
——基于美国股市和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股市冲击通过影响需求及汇率等因素影响企业出口。以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匹配数据为样本分析美国股市冲击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揭示了美国股市冲击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传导机制和异质性影响,为中国企业增强风险抵抗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美国股市收益率每下降1%,导致中国企业出口额减少0.07%,该影响主要通过出口数量减少实现,而对出口价格影响较小;2.美国股市冲击通过需求传导和汇率传导影响中国企业出口,其中需求传导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汇率传导影响相对较弱;3.美国股市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影响大于全要素生产率低的企业;4.民营企业受到美国股市冲击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5.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受美国股市冲击的影响远大于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
关键词:美国股市冲击;企业出口需求传导;汇率传导
石珂菲,王 伟
“一带一路”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企业双重社会网络测度研究
摘 要:新疆作为我国政府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地位凸显,以新疆混合所有制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构建其股份合作网络与专利合作网络,并从网络结构特征、网络成员特征两个层面,针对双重网络进行可视化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专利合作单位数量明显少于股份合作单位数量,样本企业对于专利合作与股份合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性, 样本企业的专利合作进度远远低于股份合作进程, 样本企业的专利合作与股份合作之间的联动性较差, 部分样本企业受制于专利信息不对称。建议新疆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据企业自身优势,针对不同的双重网络融合问题,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挖掘企业之间技术与资源的合作契机,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社会网络分析;双重网络融合
武英凯,徐 君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
摘 要: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序构建和良性运转对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新物种构成的动态系统,厘清其动态演化过程,归纳其演化特征(协同性、裂变性、自组织性、空间异质性)以及揭示推动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技术拉动、市场推动、政策促动、环境驱动),提出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展开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促进创新主体交流与合作、加强高校建设与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
王 雄,乐国林
场域异质性对管理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影响
摘 要:场域和主体的异质与客观的场域分割,导致二者对管理研究成果的价值与使用存在不同的认知、动机和行动惯习,并由此引发管理研究成果与实践转化的脱节。场域惯习理论为此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研究场域和实践场域在内涵、结构、惯习方面却存在明显异质性。建立共同体平台,适应对方的场域情境和行为惯习,创造共同成果,有助于弥合研究与实践的脱节。
关键词:管理实践;场域;异质性;转化
·法学研究·
苏彦新
罗马共和时期司法机制论
摘 要:罗马共和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诉讼形式:程式诉讼。它在古代罗马国家的法律创制,尤其在私法的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决定了罗马私法的特点。程式诉讼形式在裁判官、承审员、当事人、律师与法学家之间产生了一种共生的司法机制。当事人产生纠纷后,须先取得裁判官颁发的程式,并就法律争议点与案件事实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将案件诉至承审员;承审员需按程式规定,就案件法律争议点与事实范围进行审理。伴随着法律增多与诉讼复杂,代理他人诉讼的法律职业出现,法学产生。围绕程式诉讼却又不具备法律知识的人们要向具备法律知识的法学家请教,而免费提供法律知识却不参与诉讼活动的法学家,通过古希腊的哲学方法,主要是辩证法与论题术,将其运用于法律研习之中。法学家凝练了法律概念,促进了法律向论题化、条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体系化的法学知识。因此,罗马私法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拜共和时期这一共生司法机制之功。
关键词:罗马共和;程式;司法机制
宋旭光
如何认识司法审判语境中的事实与证据?
———再与陈波教授商榷
摘 要:在司法审判语境中,“事实”和“证据”存在多种用法,不宜混淆。第一,本体论意义的客观事实是一种必然的预设或承诺;认识论意义的事实是用于证明或论证的事实命题。第二,作为呈现在法庭之上可为人感知的对象,证据材料是事实命题的承载者或支持者;作为参与证明推论的事实命题,证据事实是证据材料所承载或支持的内容。第三,作为一种规范性要求,“以事实为根据”蕴涵着事实真相作为应然目标的初显优先性,但并不意味着追求真相不受程序的限制。最后,虽然作为审判依据的裁判事实最终是以证据事实(或推定)为依据而经法定程序认定的,但“认定”是程序的偶然结果,而与裁判事实认定的理性没有必然联系。
关键词:以事实为根据;以证据为根据;事实认定;司法证明;法律证成
李海滢,陈闻博
我国海外追赃民事诉讼路径的选择与设计
摘 要:与刑事途径相比,民事诉讼在海外追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可以作为我国追赃工作的另一条路径。目前,国际上已有大量运用民事诉讼成功追回外逃资产的案例,在刑民结合、原告身份、诉讼标的、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要想提高海外追赃的成功率、深化腐败治理,就应当进一步提高民事诉讼程序的利用率,并通过完善管辖、诉求、取证等方面的诉讼策略,设计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诉讼路径。
关键词:反腐败;民事诉讼;海外追赃;没收
·历史研究·
赵炳清
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统治方式与疆域变化略论
摘 要:附庸与置县,是春秋时期楚国政治统治方式的一体两面。作为依附楚国而生存的附庸,由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给楚国的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附庸服楚,楚国的疆域就会扩展或稳定;附庸叛楚,楚国的疆域就会缩减。楚人为了维护疆域的稳定,对待叛楚的附庸一般是灭国置县,以加强控制。因此,附庸与楚县就成为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形态。当然,在不同政治区域,楚人采取的政治统治方式的侧重点不一,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江汉之间作为楚国的核心区,是楚国的根本所在,必须置于楚王的直接控制之下,附庸显然不能长期的存在,故多灭国置县;而方城之外,是楚人争霸中原的重要区域,为了争霸的需要,附庸是必需的棋子,故附庸多存在。由此造成江汉之间是楚国疆域最稳定的地区,方城之外是楚国疆域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
关键词:楚国;政治统治方式;附庸;县制;疆域
郭学勤
论明代救荒中的劝善思想
摘 要:明朝中后期,士绅用劝人为善的方式动员民间力量参与救荒。他们总结了长时间的切身经历形成了劝善思想。这一思想首先是援引儒释道的因果报应思想,利用民众的信仰去解决灾荒这一社会问题;其次,士绅利用血缘、地缘关系的作用劝富人多行善事,帮助同族及乡里的贫困饥民渡过难关,这是中国古代人情社会的传统在灾荒应对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明代士绅还会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富民分析灾荒可能导致的社会动乱甚至农民起义,这是利用利害关系劝人行善,体现了劝善思想及行为具有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在明中后期官府救荒普遍推行不力的前提下,士绅的劝善让民间救荒这一传统得到发扬,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间救荒效果显著。
关键词:明代;救荒;劝善思想;民间力量
·文学研究·
张诗苑,杨金才
存在时间与钟表时间:《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性时间体验
摘 要:现代性与崭新的时间观紧密相连,《喧哗与骚动》生动体现了时间痴迷的20世纪背景下,个人存在时间与社会钟表时间的冲突。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成为透视历史、资本主义经济、进步观念的现代性内涵的棱镜,揭示出矛盾冲突下的现代性时间体验,最终愚人班吉蒙太奇式的瞬时叙述以及由空间与遗忘所营造的当下性尝试成为现代性时间体验的直接表达。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时间;现代性
丁礼明
论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的道德经济观
摘 要:丹尼尔·笛福被公认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国内学者长久以来多关注荒岛求生的励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对小说《摩尔·弗兰德斯》较少涉及。部分研究多聚焦小说的伦理困境或摩尔的道德重构和身份重塑,鲜有论及小说凸显的道德经济观。事实上,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严重道德危机,生成经济和道德层面复杂和多变的伦理关系,诱发摩尔经济犯罪和伦理失范。有鉴于此,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着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犯罪者的优越道德观,并希望通过降低阶级等级来恢复道德经济,以此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关键词:笛福;摩尔·弗兰德斯;道德经济;重商主义
熊 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缘情”论与“绮靡”论之争
摘 要:学界此前关于“诗缘情而绮靡”的研究,多措意于“言志”与“缘情”的对比,有关“缘情”与“绮靡”关系的讨论,亦普遍倾向于指出其关联性。事实上,“缘情”与“绮靡”所指涉的两种文学思想分属“质”“文”两端,在传统“诗言志”话语的权威逐渐消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虽相对“言志”话语而言确有其价值导向上的相通性,但同时亦呈现出相当紧张的张力与竞争关系。作为不同层面的价值诉求,“缘情”论与“绮靡”论两类话语在诸多时人论述中都留下了冲突与竞争的痕迹,二者的交织与纠葛,充分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生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缘情;绮靡;质;文
李 静
地缘与词缘:论郑文焯的词学渊源
摘 要:晚清词人郑文焯最初对词学深为鄙夷,此后却以词学大家身份扬名后世,这一转变当与他寓居壶园时与后期吴中词派词人潘钟瑞毗邻而居,受其指授有莫大关系。结合潘钟瑞《香禅日记》之记载及郑氏致潘氏信札,梳理二人交往情况,可发现在其频繁的词事往来中,郑文焯《瘦碧词》的创作潘氏实参与其中,且潘氏的词学宗尚对初登词坛的郑氏影响巨大,郑氏崇尚姜夔的词学喜好与“清空寄托”的词论均体现出以潘氏为首的吴中词派词学观的影响。
关键词:郑文焯;潘钟瑞;词事往来;词学渊源
左安秋
《牛全德与红萝卜》版本考释
摘 要:《牛全德与红萝卜》是姚雪垠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从初刊版到文座出版社版本,再到怀正文化版,在赞赏者和批评者两方的意见中,姚雪垠根据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对旧作进行修改,对主要人物的情节进行了增删,丰富了人物性格,填补了旧作中的情节缺陷,同时也使小说更加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需求,形成了《牛全德与红萝卜》这一经典小说的最终面貌。
关键词:《牛全德与红萝卜》;版本变迁;修改;原因
·教育学研究·
魏宏聚,任玥姗
教学行为有效性诊断维度
———兼论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系统的局限性
摘 要:传统的听评课是基于教学实际效果的个人经验性诊断。将18位一线教师对某节课导入环节的诊断结论进行归纳统计,并将其与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系统对该导入环节的诊断结论相比较,发现二者的诊断结论截然相反。由此来看,弗兰德斯诊断系统的诊断标准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属性,仅仅关注教学行为中学生主体性发挥还远远不够,它忽略了教学行为的情境目的、教学行为的艺术性要求、教学行为的时间限制和教学行为评价的整体观,而这四个方面恰恰是教学行为诊断的应然维度。
关键词:教学行为诊断;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系统;听评课
范丽恒
媒体最早接触年龄与4-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
摘 要:为了探讨媒体最早接触年龄与低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1061名4-7岁儿童进行调查,考察幼儿媒体最早接触年龄与执行功能、父母媒体态度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媒体最早接触年龄能够负向预测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控制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后,执行功能在媒体最早接触年龄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执行功能在媒体最早接触年龄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间的中介作用受父母媒体态度的调节,父母对儿童接触媒体持不支持态度时,媒体最早接触年龄对执行功能的负面影响增加。媒体最早接触年龄通过影响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而对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产生间接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对儿童接触媒体的态度越消极,媒体最早接触年龄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就越大。
关键词:媒体最早接触年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执行功能;父母媒体态度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杨文欢
公共性建构:媒介生态视域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主体性问题
摘 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学术媒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与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在以数字化逻辑为基础的融媒时代,从媒介生态的系统视域出发,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通过作为交互式主体保持“学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身份张力、作为理性化主体促进“学界”与跨界之间的社会能量流通、作为话语性主体提升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的综合效应来参与公共性建构;人文社科期刊公共性建构的强化路径是以学理性批判来介入社会公共议题,发挥编辑的媒介间性作用,并在社会系统中引入期刊评价的媒介生态维度。
关键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媒介生态;媒介主体性;公共性建构
王志标
期刊编辑部绩效评价的“堵点”“痛点”与“燃点”
摘 要:期刊编辑部绩效评价是激发编辑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而“堵点”和“痛点”的客观存在制约了绩效评价的功效。事务劳动、编务劳动与编辑劳动难度的不可比拟性,岗位不可调整与绩效难以递减的矛盾性,工作态度等职业道德表现的难以量度性等是期刊编辑部绩效评价的“堵点”;对不同性质劳动的“归一化”处理、岗位职责的“漏出项”、 劳动与绩效工资的不对等则是期刊编辑部绩效评价的“痛点”。为了“引燃”期刊编辑的工作激情,要做到按“事”激励,按类考核,兼顾数量、质量与时间,并坚持劳动价值论进行考核。
关键词:期刊编辑部;绩效评价;质量绩效;数量绩效;时间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