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学报》2021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发布
信息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布日期: 2021-07-31 浏览次数: 29
建党百年专题
多维视域下“四史”的理论向度及其辩证统一
王 强
邓绍根
中国文学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依经”论辩
李桂奎
禳星、拜斗与延寿仪式
——“顺星”类宝卷的神话天文学观念
李永平
民法典实施研究
《民法典》中的公共利益
——兼论与公序良俗的界分
张钦昱
可预见性规则之重释
刘 勇
刑法研究
寻衅滋事罪的建构理性与司法经验
童德华
社会治理研究
业主自治中积极分子的激励困境及其超越
王德福
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效率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及其变迁
王 阳,熊万胜
金融学研究
人民币非洲区域化的影响因素
——基于面板数据的货币引力模型
叶 芳
第7期摘要
建党百年专题
多维视域下“四史”的理论向度
及其辩证统一
作 者:王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四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生动的理论创新历程和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历程,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又兼顾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性,在内容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四史”在学理上又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一方面体现出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等鲜明的学理特征,一方面又是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四史”;理论向度;学理关系;辩证统一
百年奠基:中国共产党的 “办报建党”实践及其影响
作 者: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而且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和报刊活动家。他们丰富多彩的报刊活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的相关论述,成为中国共产党“办报建党”的实践渊源和理论根基。在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代表来华植入“办报建党”理念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开展“办报建党”实践活动,积极创办报刊和通讯社等新闻舆论阵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工人运动,推动革命工作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们的“办报建党”实践不仅催生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而且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基础,初步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历史根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办报建党;党性原则
中国文学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依经”论辩
作 者:李桂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摘 要: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看似纷繁杂乱,但只要加以梳理,也能化零为整。其中,围绕小说功能与价值的“依经”论辩,即可自成谱系。一方面,针对某些道学家关于小说 “淫邪”“低俗”等“不经”之论,小说批评者常依据“皆以情教”的《六经》,辩护小说写男女之情属于“正经”“雅道”。另一方面,针对某些按照史学家“信实”原则对小说“虚妄诞幻”的指责,小说批评者常“依经”予以辩驳,强调小说叙事写人合乎情理。最终,为调节相持不下的“经”与“不经”之辩,古代小说批评者常依据《周易》以来的“阴阳双构”“相反相成”等经学思维,推演出以“奇正相生”为主调的“雅俗共赏”“庄谐相映”等系列辩证 话语。
关键词:小说批评;依经立义;论辩;凭空造谎;奇正相生;谱系建构
禳星、拜斗与延寿仪式
——“顺星”类宝卷的神话天文学观念
作 者: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三国演义》多次把人事变动与星相变化相联系,留下了丰富的星象占验与延寿资料。宝卷也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拜斗延寿资料。这部分宝卷包括故事卷《桃花宝卷》 《顺星宝卷》以及三种科仪卷《禳星科仪》《解顺星宝卷》《禳星宝卷》。《禳星科仪》中,总是先拜请四方神和斋主本命星君的一系列仪式,辅以踏罡步斗。禳星、拜斗与延寿仪式源于先民仰观俯察发现的天道运行秩序。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命题 “天人合一”同样抽象演绎自天象观测。“天人合一”观念萌蘖于史前时期,西汉时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糅合“天 人感应”与儒家纲常理论,将天人关系发展为系统的神话天文学观念。它包括星体命名、星官体系、分野学说与占星术等知识体系。古代知识分子,谙熟天象观测、计算分野以及占星术,对天象观察的政治神学规则同样谙熟于心,他们以禳星、拜斗顺星延寿观念,实现着对人的“检视”和“立法”。
关键词:禳星;拜斗;“顺星”类宝卷;《禳星科仪》;神话天文学
民法典实施研究
《民法典》中的公共利益
——兼论与公序良俗的界分
作 者:张钦昱,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 要: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在《民法典》、其他法律规范及司法实践中出现混用,运用缺乏规律,亟待界分。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的含义均存在“秩序”和“道德”元素。公共利益中的秩序由外力干预形成,旨在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公序良俗中的秩序由市民自发形成,是一种建立在主体平等基础上的道德观。公共利益的概念和源起证明了它与私法格格不入,需要借由行政机关和公益组织维护。公序良俗是意思自治的奴婢,在私法 疆域发挥效用。即使赋予公共利益的受益者以丰富权利,公共利益也因缺乏天然的维权主体、难以启动维权程序、利益实现机制软弱耗时,在民法框架下无法得到妥善维护。应在划分利益主体、客体和内容,厘清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含义的基础上,将自发形成、 自行演变、自力实施条款中的公共利益替换为公序良俗,取代以消极限制为手段的私法权利,并在其他公共利益条款中采取转致适用的表述方法。
关键词:《民法典》;公共利益;公序良俗;意思自治;转致
可预见性规则之重释
作 者:刘勇,南京大学法学院。
摘 要:植根于“经验的合意”的传统观点并不能对可预见性规则的正当性做出充分合理的说明。民法典语境中,合同制度的意义在于当事人之间以某种制度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前提做出自我约束,从而形成当事人之间的“规范合意”。以此为基础,应将预见的对象界定为“情形”而非“损害”;预见的时点为“违约时”而非“缔约时”;预见的主体为 “当事人”而非“债务人”;并否定“故意违约例外”的必要性。此外,以“因果关系”来统一限制损害赔偿范围的规范模式系以损害赔偿的“一元论”为前提;而我国民法典不设债法总则的做法表明了损害赔偿“二元论”的立场。
关键词:可预见性;经验的合意;合同拘束力;损害赔偿二元论
刑法研究
寻衅滋事罪的建构理性与司法经验
作 者:童德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摘 要:寻衅滋事罪的口袋化一方面源于观念误解,另一方面源于部分司法不当。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或者不合现实地理解本罪的规范保护目的,结果,学界提出废止寻衅滋事罪立法的观点,其司法实践也出现了异化问题。缺乏以社会秩序法益为条件的规范目的的引导,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目标。本罪的规范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其建构的根据是,在行为对身体和财物的损害具有低强度性的场合,行为的多次性、行为对象的复数性和行为场所的公开性等因素加强了行为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缺乏个人法益的佐证,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可靠抓手。社会秩序构成成分复杂,本罪构成要件繁杂,且包括较多规范要件。传统“唯结果导向”的司法经验,异化了本罪规范保护目的并扩大其规制范围。有些扩大化措施必须加以合理限制。只有运用统合方法,才能建立社会秩序与本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之间的论证联系。
关键词: 寻衅滋事罪;规范保护目的;制度建构;司法经验
社会治理研究
业主自治中积极分子的激励困境及其超越
作 者:王德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业主自治实质上是在陌生人社会实现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过程,积极分子作为关键群体发挥着催化合作、承担部分成本、示范与动员、决策与规则生产等重要作用。陌生人社会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却陷入明显困境:自我激励不稳定,社会激励有限,反激励作用更明显。这使得积极分子难以获得稳定可持续的激励而很容易退出。化解陌生人社会的激励困境,要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有限介入作用,构建组织化的积极分子识别与动员机制、公共荣誉赋予机制和积极分子保护机制,从而实现基层组织与业主自治组织的良性配合和社区善治。
关键词:业主自治;积极分子;激励机制;基层组织
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效率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及其变迁
作 者:王阳,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治理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自觉。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作为当前治理模式的重要历史转型,体现了在我国独特的治理体系下,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努力,即如何通过组织流程的再造以及灵活多变的治理技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推动公共目标的实现,并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的达成度。社会治理效率的多维目标是推动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主导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简约治理、系统治理、技术性治理等不同阶段,并逐步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的精细治理模式。理解社会治理效率的内涵对于理解当前治理实践的精细化变革以及推动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社会治理效率;简约治理;精细治理;治理变迁
金融学研究
人民币非洲区域化的影响因素
——基于面板数据的货币引力模型
作 者:叶芳,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 要:结合人民币非洲区域化现状,本文基于非洲53个国家及中国2010—2017年面板数据,考虑人民币区域化随时间变化性,并使用新的赋值法量化人民币非洲区域化程度,通过拓展货币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非洲区域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 GDP、中国对非贸易和对非直接投资等引力因素对人民币非洲区域化具有显著的影响;斥力因素中,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抑制人民币区域化,但制度距离的影响基本不显著;非洲国家外债负担对人民币非洲区域化具有正向影响;非洲国家汇率波动、金融开放度及非洲法郎区国家虚拟变量抑制人民币非洲区域化,而中国金融发展程度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影响为正。人民币非洲区域化的影响因素也因非洲国家收入水平差异不尽相同。可通过进一步推动中非贸易和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发展、推进中非文化交流和对非援助、推动中国金融发展和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推进中国与非洲法郎区国家及法国的三方合作等,推进人民币非洲区域化,但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也需因地制宜,有所侧重。
关键词:人民币;非洲;区域化;引力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