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东北师大学报》2022年第1期摘要

信息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1-18 浏览次数: 10


名家论坛

 

朱舜水东夷褒贬的初衷与苦衷

韩东育

 

[内容摘要对日本东夷褒贬互见和清朝东夷损誉不定,使朱舜水的在日角色和日后作用变得十分复杂。在明清交替的兴亡背景下,朱氏一方面通过乞师行为希望深受汉文化浸润的日本能承载起反清复明的文明大任,但同时也认为日本距离他的期待还有漫长的路程;一方面对造成华夷变局的清朝义愤填膺,但也通过对清军迎刃破竹的状摹和明军前途倒戈的白描,暗陈了几分对鼎革终局的无奈和默认。定居日本后,朱舜水对于高谈性命、无视民瘼的士林风气的反思,不但揭破了明朝灭亡的政治学术隐情,也为日本汲取明朝之失并走向实学事功之路,开启了异国实践的场域。二百年后,当朱舜水传播于日本的华夷对立观念最终转化成日本与中国的国家对决时,有日本国参与的中国内乱,最终也给舜水的母邦带去了东洋人的灾难,尽管这并不符合他的初衷。

[关键词朱舜水;明清鼎革;东夷褒贬;浙东中华主义;禹域危局

[作者简介韩东育,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韩东育.朱舜水东夷褒贬的初衷与苦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01-12.

 

 

国际语言服务定位及其课程体系:学科交叉研究

蔡基刚

 

[内容摘要最近教育部把国际语言服务定位为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相关院校从2022年开始招生,而对国际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和课程体系尚在探讨中。我们认为国际语言服务具有跨语言的属性兼有跨学科性质。跨语言中的基础学科,不是语言;外语在这里只是一门工具,不是学科。只有把专门用途语言学定为自己的基础学科,去研究所服务的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用国际语言构建和传播的,才是真正的学科交叉。根据专门用途语言学理论,国际语言服务是一个宽泛的大类,具体开展研究,如具体招生就必须分专业或方向,如商务语言服务、法律语言服务、医学语言服务等,因为语言服务除了语言能力,必须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门表达,而2—3年的研究生学习无法做到样样通,无法胜任所有领域里的语言服务。

[关键词语言服务;学科交叉;专门用途语言;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蔡基刚,男,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蔡基刚.国际语言服务定位及其课程体系:学科交叉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3-19.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宋代琴文化的哲思内涵与境界创新

杨庆存,侯捷飞

 

[内容摘要宋代琴文化,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文明发展智慧的经典范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尊道贵德的三大理念表现充分。宋人继承上古以琴治国思想精髓,熔道、德、政、人、琴、乐于一炉,创造了琴乐实践与思想升华浑然一体的新境界,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宋人视琴为内圣”“外王、形上之与形下之完美结合的现实存在,将琴所承载的道德品格观念与追求上古圣治理想相结合,使汉唐淡化的政统属性得以回归。士人以自适体道为旨归,形成重意轻音大音希声的 哲思认知,赋予琴文化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以琴表达家国情怀,更是颇具时代特征的观念实践与精神超越,底蕴深刻丰富。琴与文学、历史、哲学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融通,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新面貌,为宋型文化之代表。宋代以后,琴文化朝着艺术的专精化、理论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为治属性消失,却创造了艺术新辉煌。宋代琴文化同民心而出治道,对当代新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宋代;琴文化;哲思内涵;境界创新

[作者简介杨庆存,男,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侯捷飞,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杨庆存,侯捷飞.宋代琴文化的哲思内涵与境界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20-33.

 

 

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心性论及其政治哲学之教化特质

荆雨,曾筱琪

 

[内容摘要荀子的性是心处其中并发挥影响变量的动态、整体的人性,荀子的心处于可道不可道的十字路口。所谓恶之性可养、可化,所谓善之心可恶、可伪,此心与性的状态使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了教化的指向。性伪合而天下治,是荀子政治哲学在心、性基础上的总体架构和思想追求,荀子提出了养欲、师法、化性等政治哲学主张。荀子政治哲学虽然归结和落实于德性修养,但心、性的无根状态终使其政治哲学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紧迫感。

[关键词荀子;政治哲学;性伪合;性恶论;教化

[作者简介荆雨,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曾筱琪,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后。

[原刊信息] 荆雨,曾筱琪.“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心性论及其政治哲学之教化特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34-41.

 

 

语言文学

 

文明论视域下的中西历史演化叙事模式比较

熊江梅

 

[内容摘要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普世文明话语中,其实质是一种殖民与驯化。中国历史循环观是天下观念下大一统政治图景的历史表现,建构了历史演进中断裂与连续之间的张力,彰显了传统史学形而上学实际历史之间的辩证法。

[关键词历史演化;普遍史;循环史;文明一元论;天下秩序

[作者简介熊江梅,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原刊信息] 熊江梅.文明论视域下的中西历史演化叙事模式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42-49.

 

 

先秦植物词汇的词义演变状况与认知研究

牟净

 

[内容摘要先秦植物词汇属于汉语词汇的最初内容,记录了人们语言与认知的早期关系。在28部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植物义位的词汇共720个,其中124个词汇参与了词义引申活动。植物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以植物范畴向其他语义范畴引申为主,具有不平衡性,发生机制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在词义的隐喻和转喻变化中,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本体影响,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喻底影响;同时,与隐喻相比转喻的作用更基础,转喻的发生共涉及7个认知框架并表现出部分比整体显著和质料比物体显著的认知特征;另外,语言内部的经济性原则以及语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并影响着先秦植物词汇词义隐喻转喻的发生。

[关键词先秦;植物词汇;词义演变;认知

[作者简介牟净,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原刊信息] 牟净.先秦植物词汇的词义演变状况与认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50-57.

 

 

满族迁徙神话的文化解读

谷颖

 

[内容摘要满族先民世居北地,由于气候、战争、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曾进行不同规模的迁徙,在族群历史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这些被选择保留下来的迁徙记忆在族群认同以及原始崇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催生了大量迁徙神话。满族迁徙神话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复杂的迁徙原因映射了先民在早期社会生活中面对的种种困境,神性、人性各异的迁徙领路人表现了满族及其先民始终不变的祖先崇拜与族群认同,迁徙结果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满族先世实现民族融合的过程。因此,满族迁徙神话以集体记忆的话语模式勾勒出了满族先民的生活轨迹、审美追求,为追溯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建构多元一体民族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满族迁徙神话;迁徙原因;领路人;迁徙结果

[作者简介谷颖,女,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原刊信息] 谷颖.满族迁徙神话的文化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58-66.

 

 

边界、权威与知识形式:移动短视频新闻认识论

李学孟

 

[内容摘要认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学说。自20世纪40年代帕克将新闻视作知识的一种形式以来,学者围绕着新闻认识论做过诸多探索,新闻认识论将知识实践界定为一种与惯例、规则相互联系的社会过程,它嵌入制度化的新闻实践中。移动短视频新闻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移动短视频新闻知识生产、知识形式以及公众对知识主张接受的理论,所以,此概念将边界、权威和知识形式三个概念勾连在一起。在边界工作中,移动短视频新闻的边界是模糊的,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它充满矛盾与歧义;在构建新闻权威方面,移动短视频新闻借助与其他行动者互动、场景化叙事和改变叙事主体等方式建构了自己的新闻权威;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移动短视频新闻生产知识的情感化是通过新闻源、叙事和共享三种方式形成的。

[关键词边界;权威;知识形式;移动短视频新闻;认识论

[作者简介李学孟,男,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原刊信息] 李学孟.边界、权威与知识形式:移动短视频新闻认识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67-74.

 

 

经济学研究

 

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能源消费结构与中国能源强度

王林辉,杨洒洒,刘备

 

[内容摘要选取中国30个省(市)2004—2015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四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能源偏向性程度,研究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能源强度的作用。结果发现: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与能源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可由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的生产率效应与要素偏向效应所解释,当生产率效应占优,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降低能源强度,而要素偏向效应占优结果相反。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清洁与非清洁能源强度的作用呈现非一致性,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可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对能源强度的作用。市场型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可有效实现有偏技术进步的节能作用,政府干预型环境规制政策强度不同,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能源强度的作用迥异,相对严格的环境规制能促进有偏技术进步节能效应的发挥。

[关键词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环境规制

[作者简介王林辉,女,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洒洒,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备,男,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原刊信息] 王林辉,杨洒洒,刘备.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能源消费结构与中国能源强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75-87.

 

 

中国大学生是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基于显示偏好原理的独断博弈实验研究

崔驰,戴明,孙可可

 

[内容摘要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断者博弈实验方法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偏好,并判定其是否有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极少数大学生符合精致利己主义者特征,大部分中国学生并非精致利己主义者;与国外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偏好表现出公平优先的倾向以及更低的自利程度;此外,其分配偏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中包括完全自私、罗尔斯公平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几种典型的效用类型。以上结论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儒家传统文化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和利他的重要性,故而使中国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亲社会性。

[关键词独断博弈;显示偏好原理;分配偏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作者简介崔驰,男,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戴明,男,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可可,女,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崔驰,戴明,孙可可.中国大学生是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基于显示偏好原理的独断博弈实验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88-99.

 

 

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理论探讨

刘立君,张友祥,李雨停

 

[内容摘要交通地理,反映地理空间的交通格局,在推动和构造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理论层面系统认知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交通地理演变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理论逻辑认知框架。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演化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生长、城镇体系生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集聚等五个方面探讨交通地理、交通区位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认为,交通地理的经济区位性催生城市生长,交通地理的等级结构演化推动城镇体系生长与发展,跨区域交通地理关联推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从网格化方向演变。考虑到科学严谨性,数理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以及进行计量验证将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交通地理;地理空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等级结构

[作者简介刘立君,女,潍坊科技学院副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友祥,男,潍坊科技学院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李雨停,男,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原刊信息] 刘立君,张友祥,李雨停.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理论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00-107.

 

 

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生产关系的调适论析

刘文健,刘景岚

 

[内容摘要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导致内部生产关系产生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资本家与国家、公股代表、工人之间的诸多矛盾中。陈云作为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在对生产关系调适过程中,将资本家所具有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看作发展生产的宝贵财富,采取了一系列调解公股代表、工人与资本家关系,提高工人地位与待遇等措施,并对资本家进行合理限制和改造。对这些生产关系的合理调适,体现了陈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战略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陈云;全行业公私合营;生产关系;调适

[作者简介刘文健,男,东北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景岚,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刘文健,刘景岚.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生产关系的调适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08-115.

 

 

法学研究

 

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商事法庭中的运用

王彦志,范冰仪

 

[内容摘要高水平的当事人意思自治有助于一国国际商事法庭提升司法竞争力。各国国际商事法庭中意思自治的深度与广度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国际商事法庭中的意思自治非常有限。为了充分实现我国国际商事法庭的制度功能,应适当优化我国国际商事法庭中的意思自治,选择对现有制度触动不大但对国际商事法庭优势发挥效果较大的领域先行推进意思自治。取消协议选择法院的实际联系限制,识别适宜强化意思自治的领域进行率先尝试,是我国国际商事法庭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优化路径。

[关键词国际商事法庭;意思自治;国际商事仲裁

[作者简介王彦志,男,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范冰仪,女,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王彦志,范冰仪.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商事法庭中的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16-124.

 

 

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的请求权规范基础及其裁判路径

王春梅

 

[内容摘要《民法总则》第185条吸收和转化为《民法典》第185条,与《英雄烈士保护法》第25条、第26条共同构建起我国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护制度。但是,两部法律规范立法规定本身之局限及其内置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功效发挥,引出扩展英烈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规范基础之问题。英雄烈士死者的身份叠加成就了二者之间的伦理同质性,而英烈人格利益保护规范与死者利益保护规范之间所呈现出来的高度关联性与重合性,则进一步证成了以死者利益保护规范济英烈人格利益保护不周之可能。但另一方面,两类请求权规范基础之间的冲突与内置张力提出了对二者进行逻辑调适,以及依照两类规范进行司法裁判所面临的路径选择与法律适用问题。合理调适英烈人格利益保护规范与死者利益保护规范,弥补英烈人格利益保护规范之立法弊囿,在两种救济路径之间进行妥适选择与司法裁量,成为最大限度地救济和保护英烈人格利益、弘扬英雄烈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合理举措。

[关键词《民法典》;英雄烈士;死者利益;请求权基础;公共利益

[作者简介王春梅,女,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

[原刊信息] 王春梅.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的请求权规范基础及其裁判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25-133.

 

 

正当防卫的理性反思:基于效率的立场

——昆山宝马司机砍人反被杀案引发的思考

逄晓枫,刘晓莉

 

[内容摘要正当防卫不仅具有司法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重视它的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运用价格思维,调整相关主体的偏好选择。基于此,在防卫产生重大人身损害后果时,要避免适用比例原则带来的价格管制现象;在涉及侵害进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运用汉德公式以解决行为责任分配问题;最后,警惕出现割裂法律与道德的情形,重视提高激励措施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比例原则;汉德公式

[作者简介逄晓枫,男,青岛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在站刑法学博士后;刘晓莉,女,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逄晓枫,刘晓莉.正当防卫的理性反思:基于效率的立场——昆山宝马司机砍人反被杀案引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34-139.

 

 

教育学论坛

 

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

——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逻辑理路

李广,王奥轩,苑昌昊

 

[内容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年来,日本侵华史料收集与整理一直是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视域,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已成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逻辑理路。日本侵华史料是映射日本侵华史实的一面镜子,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难教育的客观素材,是推进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公共建构的有力资源,是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载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广大民众奋起抗日,广泛开展国耻国难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率先提出国难教育成立国难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的公共建构成为国难教育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国家形象建构作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及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国家形象建构;爱国主义教育;日本侵华史料

[作者简介李广,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伪满皇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王奥轩,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苑昌昊,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李广,王奥轩,苑昌昊.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逻辑理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40-148.

 

 

功利教育的脆弱与人性培养的治疗

——玛莎•C.努斯鲍姆大学通识教育思想研究

常艳芳,回宇

 

[内容摘要玛莎•C.努斯鲍姆以政治哲学家的视角和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对美国的功利教育展开批判,创造性地提出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教育的人类发展模式;面对功利教育的弊端,建构了培养人性的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能力治疗进路;为实现教育对寻求有尊严的生活的正义进路,发出大学通识教育的变革呐喊:以尊重他者和学习非西方文化的人文策略,来尊重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理性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活跃的想象力和对他人苦难处境的理解感受力。

[关键词功利教育;脆弱;人性培养;治疗;大学通识教育;变革

[作者简介常艳芳,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学院公派访问学者;回宇,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常艳芳,回宇.功利教育的脆弱与人性培养的治疗”——玛莎•C.努斯鲍姆大学通识教育思想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49-155.

 

 

建党百年来我国师范专业优质生源吸引政策研究

王金龙,邬志辉

 

[内容摘要建党百年来,我国在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的政策设计上,经历了探索发展期、曲折发展期、蓬勃发展期、转型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五个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吸引政策主要从收费、就业和招生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发展过程呈现三个特点:收费方面,实行从免费教育制度到全面收费制度再到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制度设计;就业方面,实行从统分统配到自主择业再到统分统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招生政策方面,招生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面向新时代,国家提出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改善行动,师范专业对生源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强、招生方式会更趋多样化,师范专业自身硬实力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政策设计

[作者简介王金龙,男,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邬志辉,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王金龙,邬志辉.建党百年来我国师范专业优质生源吸引政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