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信息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1-18 浏览次数: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吕世荣,张 晗 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理解的几个问题
张富文 百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探析
02 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
丁俊华,蔡继明 现行土地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及因应之策
罗 舟,王耀中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博弈分析
杨弘博,胡 平 内、外部家庭社会资本对实习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03 法学研究
徐祥民,孙喜雨 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及其环境法保障 ——“黄河流域发展会议”引发的思考
石 颖 歧视的法律判断标准
岳万兵 公司债权人特殊风险的类型分析——对公司法债权人保护的展望
施婧葳 论过劳自杀的工伤认定
04 历史研究
何 威 清代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以卫所裁并为中心
张 丹 1770—1775年莫斯科的鼠疫大战及其启示
05 文学研究
“侨易学”专题(4篇) 主持人:叶隽
叶 隽 “二元三维”与“三元二维”——以“万物元一”为框架
林 辰 论侨易学的跨学科性
董琳璐 核心侨易概念的文学转化——逆时空侨易现象中的“时-空-思”主体性
吴勇立 “乡下人”的出路在哪里——对卡夫卡寓言《法的门前》的侨易学再解读
肖瑞峰 唐诗之路视域中的刘禹锡
赵思奇 女性诗学关键词“姐妹情谊”内涵及困境对策研究
06 语言学研究
刘竹林 CSL学习者词语跨类混淆的分布特征与认知动因
07 教育学研究
安国勇,赵 翔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08 文化与传播研究
贾 毅 电商直播:技术推动下的媒介消费与再消费
张宏雨,刘华文 “东学西传”视阈下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基于理雅各跨文化译介的理论品格
09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党李丹,王灿发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创办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张春泉 “桥梁性学科”:张志公编辑学思想的基本要义
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吕世荣,张 晗
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理解的几个问题
摘 要: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其一,在实践概念上深入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革命性,避免片面从精神道德层面和日常生活实践视角对它进行庸俗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其二,在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上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对立统一关系,破除把二者分裂乃至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倾向;其三,在实践标准上明确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践标准”本身的内在要求,防止将真理认识同价值认识相割裂的倾向。从根本上看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全面把握它们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实践概念;实践与理论;实践标准;真理性标准
张富文
百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探析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生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人民解放论为目的、人民主体论为动力、人民上帝论为立场的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表现为人民万岁论为基本立场、人民主权论为核心内容、人民公仆论为执政理念的有机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恢复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是人民思想解放论为前提、人民物质利益论为核心、人民共同富裕论为目标的有机融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深化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集中体现为人民利益代表论为执政方向、人民民主论为政治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论为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强化于党的十六大以后,党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内在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于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形成了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评判“四位一体”的内在统一理论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以人民为中心;理论逻辑
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
丁俊华,蔡继明
现行土地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及因应之策
摘 要: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主要受到一系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土地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制约,它主要通过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土地征收、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等实现对土地与劳动力的重组,从而影响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进而影响整个城市化进程。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因存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模糊、收益权残缺,土地流转限制条件多、流转费用高,征地范围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城市住宅用地占比过低、建设用地供应与人口流向错配等问题,抑制了城市化进程。为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须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扩大土地流转范围;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流转; 土地产权; 土地资源配置
罗 舟,王耀中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博弈分析
摘 要: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是我国自贸试验区外资管理制度的核心。利用期权博弈理论,结合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外资管理现状构建外企拥有在母国投资和东道国投资两种投资方式的不对称双寡头投资博弈模型,并首先解出追随者和领导者的价值函数和最优投资临界值,然后对不同情况下均衡的成立条件与投资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各参数对各最优价值转换点的影响,并基于分析结果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期权博弈理论;均衡
杨弘博,胡 平
内、外部家庭社会资本对实习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 要:从家庭成员和求职者的双重视角出发,为如何有效提升与合理利用家庭社会资本的优势进而提高个体实习意愿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践依据。在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有代表性的地区,对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及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并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内部、外部家庭社会资本间影响关系对实习意愿的共同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在线社交工具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内、外部家庭社会资本均对实习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外部家庭社会资本在内部家庭社会资本与实习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父母使用在线社交工具的求职者,实习意愿受到外部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家庭社会资本;求职者;实习意愿;在线社交工具
法学研究
徐祥民,孙喜雨
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及其环境法保障
——“黄河流域发展会议”引发的思考
摘 要:“黄河流域发展会议”讨论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包含生态保护内容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作为整体的黄河流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为依托的环境单元遭遇了自然资源损害、环境污染损害、生态损害、气候与自然地理环境损害四类环境损害。这些环境损害只有在把黄河流域当作整体来实施治理时才能得到救治或减缓。要实现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为绿色发展法建设流域环境协同治理制度、流域环境协同治理规划制度、流域环境总行为控制制度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关键词:绿色高质量发展;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法;黄河流域
石 颖
歧视的法律判断标准
摘 要:歧视是一个长久且较难克服的社会现象和法律难题,对歧视进行有效法律规制的前提是明确歧视的法律判断标准,应综合采用“规范性判断”“理论性判断”“相对性判断”“排除性判断”这四个系统的法律判断标准。首先,按照立法文本进行“规范性判断”;其次,当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则根据歧视的表现形式划分歧视类型来进行“理论性判断”,包括直接歧视、间接歧视、骚扰、报复性歧视、拒绝提供合理便利的歧视等的不同判断标准;再次,歧视具有相对性,不仅弱势群体会遭受歧视,其相对方的强势群体亦会遭受歧视,因此,需要站在歧视相对方角度上进行“相对性判断”,即,如果一种社会制度对弱势群体实施了过度保护,或基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对相对方的强势群体分配了非对称、不公平的义务,那么可能会对相对方造成逆向歧视或侧向歧视;最后,还要从不构成歧视的角度出发,运用“排除性判断”将具有正当抗辩理由的情形排除掉。
关键词:歧视;反歧视;不合理的区别对待;法律判断标准
岳万兵
公司债权人特殊风险的类型分析
——对公司法债权人保护的展望
摘 要:公司债权人面临的主要风险源于公司内外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公司的组织属性,其受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影响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同时又抬高了交易的信号成本,股东有限责任的风险安排进一步恶化了债权人的处境。以相对性为基本遵循的行为法无法妥善应对债权人的此类风险,因而公司法对债权人的保护是必要的。公司法债权人保护的制度设计应重点发挥其对行为法的补充功能:其一,注重对债权人风险的预防,防患于未然;其二,为遭受不当风险侵害的债权人提供行权依据,进行兜底保护。由此合理构建公司债权人保护体系。
关键词:债权人保护;组织法;行为法;风险类型;信息不对称
施婧葳
论过劳自杀的工伤认定
摘 要:过劳自杀是劳动者因职场压力过重而罹患精神疾患所导致的自杀,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与职业相关联疾病”,在实践中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过劳自杀是否可以纳入工伤救济是社会法的前沿问题之一。过劳自杀纳入工伤救济的核心问题是因果关系的认定,过劳自杀的工伤认定应当采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从三个阶段予以认定,包括条件关系的判断、相当性的判断以及非工作因素的排除。
关键词:过劳自杀;精神疾患;工伤认定;工作原因;相当因果关系
历史研究
何 威
清代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
——以卫所裁并为中心
摘 要:裁并卫所、设立府县,是清代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变革与重构的重要内容,该举措使陕甘地区由“边疆”走向“中心”。它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遇到了诸如民族、赋役等不同于他地的新问题新挑战。清政府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有效化解了因改革带来的“阵痛”。虽然清政府保留了参治于卫所中的土司,并在裁并的同时,还增设了新的卫所,但最终完成了对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重构,使得中央对陕甘地区的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奠定了今天陕甘地区的行政建制格局,打破了当地社会的二元制结构,促进了社会整合,推动陕甘地区融入王朝国家,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清代前期;陕甘地区;卫所裁并
张 丹
1770—1775年莫斯科的鼠疫大战及其启示
摘 要:1770年,莫斯科爆发了鼠疫。疫情早期,医学界对该病的诊断出现“鼠疫说”和“热病说”两种观点。病名无法定论对防控工作造成重大干扰,瘟疫愈演愈烈。大灾之年,政府忽视民生问题,人民的生活显露危机,走投无路的民众掀起了暴动。叶卡捷琳娜大帝派奥尔洛夫伯爵赶赴莫斯科救灾。他迅速开展了摸底工作,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弥补抗疫失误。很快,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防止疫情反弹,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1775年。痛定思痛,中央政府还积极改善莫斯科市的公共卫生。鼠疫大战带来的启示,对当下抗击瘟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莫斯科;鼠疫说;热病说;奥尔洛夫
文学研究
“侨易学”专题(4篇) 主持人:叶隽
叶 隽
“二元三维”与“三元二维”
——以“万物元一”为框架
摘 要:阴阳二元的原结构模式中居于关键性的调节位置的“三”的概念具有枢纽性意义,“一”“二”“三”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万物元一”的《易经》演示路径。科学世界、艺术世界、文学世界和东西方古今哲学世界,对于“二元”“一”的阐释和追求展示了“二元三维”和“三元二维”的思想资源脉络,体现了《易经》“阴阳”理论的普适性意义。对照侨易学理论对“主体”“客体”和“二元”关系的批判性认识,两个概念(理性度、感性度)能补充第三维概念系统。核心概念(理性、感性)并非单一体,而是处于一个系统,无论“阴阳五行”“三元辩证”“多元逻辑”还是“二元互补”等模式都强调了最基本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阴阳二元关系加上第三维(即其间的流力因素)的构型是理解整个宇宙基本动力的一个元结构模式。
关键词:阴阳;二元论;侨易学;《易经》
林 辰
论侨易学的跨学科性
摘 要:侨易学“二元三维,大道侨易”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学科互涉的重要性,具有超学科意义;因其极具创新意识和学术自觉,为当代比较文学跨学科性的界限问题、跨文化问题提供了颇具新意的理论借鉴和启示。从研究实践上看,侨易学日益成为一门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型学说,研究实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倾向,以比较文学为中心,辐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形成了以留学史、汉学史、移民史为主的极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现象。
关键词:侨易学;跨学科性;比较文学
董琳璐
核心侨易概念的文学转化
——逆时空侨易现象中的“时-空-思”主体性
摘 要:为适应文学语境的实际批评阐释,需对文学侨易学的核心侨易概念进行“文学化”重组。首先借助穿越文学中特有的“逆时空侨易”现象,凸显文学世界的侨易现象中时间变量、空间变量、人之思维的主体性;同时基于“时—空—思”结构进一步提炼逆时空侨易现象的特征和模式,将时间变量、空间变量和思维变量引入侨易因素范畴,提出文学世界中的侨易现象不同于现实世界侨易现象所独有的 “易-侨-易”环形路线与侨易空间的形成问题,尤其是人的思维的主体作用对空间变量和时间变量施加的影响,这可以成为中国学者创建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切入点。
关键词:文学侨易学;逆时空侨易现象;穿越文学;比较文学
吴勇立
“乡下人”的出路在哪里
——对卡夫卡寓言《法的门前》的侨易学再解读
摘 要:谜一样的现代经典寓言《法的门前》是卡夫卡最重要的短篇作品,从其问世以来的一百年间,引起了国际学界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兴趣和争论。在参考了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宗教寓言作品,并以此为立足点深度剖析了“法”与“乡下人”在犹太教文化背景下的指涉寓意,进而引进侨易学中的“二元三维”概念,详细论述了这两种不同层级秩序下带来的不同世界图景,以及各自对认识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这篇寓言中,“二元”秩序就是从认识者和行动者的纯主观愿望出发,去认识世界并积极行动以图获得救赎;“三维”秩序则是从事情本身出发,对世界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去从容地生活,因而免除了前者的焦虑与苦恼。由于卡夫卡对于“二元”的局限与“三维”的可能性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不足,使得他终身陷于重重交织的矛盾纠缠和精神撕裂之中,并和他笔下痛苦挣扎的主人公一样,抱着绝望去希望。
关键词:法;乡下人;侨易学;二元;三维
肖瑞峰
唐诗之路视域中的刘禹锡
摘 要:唐诗之路与唐代诗人是相互依托、相互成就、相互辉映的。有必要从深层次上揭示代表性诗人与这条蕴含着多种政治元素和文化基因的道路之间的交涉与互动。在唐诗之路形成与固化的过程中,中唐诗人刘禹锡是功不可没者之一。他一生命途多舛,因屡遭迁谪而与唐诗之路结缘殊深。一篇篇华章便伴随着他跋涉唐诗之路的脚步适时而生,又反向滋润与丰富了这条道路,赋予其文学史及文化史意义。而他对唐诗之路形成的最大贡献就是通过风景画、风俗画与风情画的勾勒与融合,赋予了这条诗路横亘千古的生气,使它变得鲜活、明媚与生动。
关键词:唐诗之路; 刘禹锡; 沅湘; 岭南; 巴蜀; 京洛
赵思奇
女性诗学关键词“姐妹情谊”内涵及困境对策研究
摘 要:女性诗学关键词“姐妹情谊”,包含着多样化内涵。在西方语境中,政治性是其核心特征;在本土语境中,女性意识诉求是其凸显内容。由于女性间差异性的存在,以及应对外部求同存异机制的缺乏等因素,姐妹情谊呈现出脆弱性的态势。“支持”和自我定义作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样适用产生于文学批评实践的本土姐妹情谊,在女性主体性确立中发挥重要作用。姐妹情谊虽然在中西方历史和现实的建构过程中都面临着困难与障碍,但在社会运动和文学批评实践中,都发挥着肯定女性价值、加强女性团结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姐妹情谊;政治性;差异性;支持;自我定义
语言学研究
刘竹林
CSL学习者词语跨类混淆的分布特征与认知动因
摘 要:词语跨类混淆是CSL学习者的一种普遍性、高发性的混淆现象。词语跨类混淆并不是任意的,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均存在明显的误用倾向。这表明在CSL学习者的心理词典中,词类范畴具有较强的心理现实性。人类认知模式的临近性及显著度特征可以对这些高频、明显的误用倾向作出解释:词语跨类混淆现象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转喻。
关键词:词语偏误;易混淆词;词语跨类混淆;汉语习得
教育学研究
安国勇,赵 翔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宗旨,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目前,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存在人才标准界定不清、办学资源改善不足、课程资源开发缓慢、教师资源建设滞后和教学资源再塑不力等实践问题,从而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能。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厘清拔尖创新人才标准,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改善办学资源,加大教育教学投入力度;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结构;升级教师资源,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塑教学资源,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拔尖创新人才
文化与传播研究
贾 毅
电商直播:技术推动下的媒介消费与再消费
摘 要:电商直播是技术推动下媒介商业功能的又一次迭代发展,其本质是通过推动受众媒介消费实现商品购买的再次消费。传播样态与消费方式形成的逻辑呼应是电商直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包括表演传播下的观赏娱乐式消费、互动传播下的情感链接式消费、场景传播下的沉浸体验式消费、群体传播下的价值共创式消费等。网络直播赋予了主播(销售者)和用户(消费者)更多角色、权利和表现方式,与已有商业模式形成明显差异,带动产业结构、商业模式、购物形态、主体角色、销售规律、消费体验等方面的变革。
关键词:电商直播;直播购物;媒介消费;网络主播;媒介变革力
张宏雨,刘华文
“东学西传”视阈下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
——基于理雅各跨文化译介的理论品格
摘 要:“东学西传”掀开了中国典籍进入西方世界的重要一页,理雅各为其先导者。他在文化传播上将“以意逆志”作为其恪守的重要译介总纲,强调在传播中要用当今学者之意“逆”典籍圣贤之“志”,诚心迎见原作的异质性;他还以治学思维伦理来运作经典传播,将学术性、批判性与译介释读相通约,以“我”之心会古人之心,求得对原典真义的真实阐释。同时,他在原典的诠释世界里,努力寻求译介传播的均衡,表现出哲学意义上的中立化色彩,展现了一个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选择立场。这些为当今中国典籍传播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文化传播;中国典籍;理雅各;理论品格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党李丹,王灿发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创办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报刊活动中,形成了独有的报刊特性,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其特征表现在:报刊内容具有先进性、阶段性和现实性;报刊话语具备严谨性、生动性和战斗性;报刊编发体现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报刊实践中的一系列优秀编辑经验。其经验具体体现为: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多位一体的宣传矩阵能够及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为党的各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对当下我国党报党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共产党》;《新青年》;《向导》
张春泉
“桥梁性学科”:张志公编辑学思想的基本要义
摘 要:张志公的编辑学思想植根于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术背景,形成于其有效的编辑实务。他有较为强烈的编辑学学科意识,并身体力行参与建构实践,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实属难能可贵。特别是张志公在其辞章学论著里明确提出的“桥梁性学科”这个术语,对具有较强学科间性的编辑学非常适用。“桥梁性学科”的功用发挥即表现为学科间性,学科间性是“桥梁性学科”编辑学在学科上的基本属性。编辑主体知识结构应具有综合性,编辑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张志公的编辑学思想是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亦与编辑工作实务相契合。
关键词:“桥梁性学科”;张志公;编辑学思想;学科间性;主体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