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暨南学报》2022年第01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2-09 浏览次数: 10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阐释

我国环境治理的主体、职能及其关系

昌敦虎,白雨鑫,马 中


公共卫生法治

公共卫生法治建设:意义、价值与机制

申卫星

数字抗疫的部门法联动之维

唐林垚


疾病史研究

晋唐以降广东仕宦推行中药研究

刘正刚,贺智宏

疾病史视角下的云南与世界体系

——— 以现代鼠疫防治制度在云南的确立为例

李玉尚


信用惩戒专题 ( 二 )

论横跨公私法域的个人信用评价制度

王瑞雪

信用视角下的数据安全法律规制

刘 瑛


历史

日薄虞渊:“北洋军阀史”研究之两面观

杨天宏


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转换与中国经济波动

刘金全,吴克强,张 龙

融资流动性、 资金稳定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周 晔,王亚梅


第01期摘要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阐释


我国环境治理的主体、 职能及其关系


作    者:昌敦虎、白雨鑫、马 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摘 要:依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要求,本文对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基于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作为环境治理主体及职能的分析,划分出治理主体间关系、各治理主体内部关系以及各主体间内部关系的相互关系为环境治理主体关系类型, 提出“和谐、制衡、稳定、公平、效率”为识别环境治理主体关系良好运行的标准。我国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的多元共治已经形成环境治理主体关系调节的制度化、治理和市场手段的多样化、治理主体参与度的持续深化三大优势,然而在环境治理制度健全度、环境治理体制协调度和环境治理机制完善度方面面临挑战。为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持续完善环境治理制度,深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明晰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促进环境治理手段融合。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治理主体;治理主体职能;治理主体关系;多元共治



公共卫生法治


公共卫生法治建设:意义、价值与机制


作    者: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 要: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的意义在于保护公众健康, 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在公众健康权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之间求得平衡。想要实现上述目标, 就必须平衡好三组关系:一是强制隔离与人身自由保障之间的关系, 二是征收、 征用制度与财产权维护之间的关系, 三是公共卫生治理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 应从公共卫生法治基本机制入手, 健全领导、 协调和执行机制, 建立公共卫生的长效投入机制, 建设科学化、 专业化、 权责一致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机制,完善报告和发布机制, 建立敏捷、高效、 反应快速的应急决策与处置机制, 严格监督问责机制,并充分利用好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机制。

关键词: 公共卫生法治;意义;价值;基本机制;公众健康


数字抗疫的部门法联动之维


作   者:唐林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 要:“健康中国”“大健康理念”势必将扩张《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49条框定的“全民健康信息化”的三条发展主线,针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在数字抗疫主要应用场景中存在的理念相悖、顾此失彼、权利保护缺位等问,多法协同的修法路径比单法统合的立法范式更能调和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追求的失衡与偏差。以先防后治、权利适度克减和成本最小化三原则为基础,数字抗疫语境下健康法和信息法的联动可以从三方面展开:其一,以推论信息保护为核心强化数字健康评估场景中的信息主体自主权;其二,将合理目的原则前置为算法预警场景中当事人自甘风险约定的缺省规则;其三,在医疗机构智能分级场景中以同行评议取代算法可解释性的合规要求。

关键词:数字抗疫;健康法;信息法;人工智能;个人信息保护



疾病史研究


晋唐以降广东仕宦推行中药研究

作    者:刘正刚、贺智宏,暨南大学历史系。

摘 要:岭南“俗鬼”历史悠久,晋代葛洪等医家进入炼丹,中药与巫术并行。五代南汉时用药在治病中所占比重加大。宋代以降,广东仕宦根据王朝政策设医学机构推广用药,并建立医药神庙教化民众。两者背后均需要药材支撑,刺激了广东药材市场活跃。明清仕宦鉴于医药神庙具有心灵慰藉和药签施药的双重效果,积极参与修葺与新建医药神庙活动,并撰文进行新的解读,医药神信仰逐渐民俗化。

关键词: 广东;中药;医药神;庙宇


疾病史视角下的云南与世界体系

—— 以现代鼠疫防治制度在云南的确立为例


作    者:李玉尚,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摘 要:随着19世纪后半期及其之后红河航道的兴盛、海关的开埠、滇越铁路的修建、滇缅公路的打通,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国际战略地位的变化,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沿边国家间的人流物流,云南在交通、经济和国际格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纳入到了世界体系之中。与此同时,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和世界上的鼠疫流行病学前沿知识,迅速传播到原本略嫌孤立的边陲之地;抗战时期所建立的防治体系和所采用的防治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面对查找疫源和防范境外鼠疫输入等新问题,采用了不同于之前的新的方法。现代鼠疫防治制度在云南的确立,也是云南纳入世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云南;鼠疫;防治;抗战;群众运动



信用惩戒专题 ( 二 )


信用视角下的数据安全法律规制


作    者: 王瑞雪,南开大学法学院 。

摘 要:个人信用评价制度具有私法与公法双重面向,其中私法面向主要包括个人金融信用以及个人金融信用之外的其他经济信用两个维度;公法面向主要包括个人职业信用、个人社会信用和个人综合信用三个维度。个人金融信用和职业信用评价,更趋向于发挥提示风险的功能;个人金融信用之外的其他经济信用、社会信用和综合信用评价, 更趋向于发挥规制强化的功能。民法理论认为信用兼具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属性,信用权是与名誉权相对独立的人格权类型,应当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公法理论认为信用评价主体的行为应受实体、程序与可问责性等方面的约束,与信用制度相关联的制裁手段应当符合比例原则、不当联结禁止原则的要求,审慎针对自然人进行数据整合与信用画像。私法与公法中关于个人信用权利保护和信用评价权力约束的理论与规范渊源, 应当成为约束个人信用评价制度的共通规范。

关键词: 个人信用评价;风险预防;规制强化;公法与私法


信用视角下的数据安全法律规制


作   者:刘 瑛,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 要:数据安全问题具有特殊性,仅凭传统私法领域的理论,难以针对数据安全进行有效法律规制。本文将数据安全问题置于信用视角之下,明确信用规范在数据安全法律规制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法律规则的融合中起到指引作用,在法律的具体实施中起到基础工具性作用。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数据安全立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安全立法价值的确立,明确数据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应当以信用为切入点,依托信用体系的运行特征,为数据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 信用;数据;信息;数据安全;数据治理



历史


日薄虞渊:“北洋军阀史”研究之两面观


作    者:杨天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经过近百年的学术积累, “北洋军阀史”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因认识惯性作用,既有研究存在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更多凸显北洋时期的乱象,对政制转型过程中带有试验性质的不同政制选择及多方面的建设性成就缺乏关照。即便对北洋时期存在的问题,既有研究也未必切中要害。本文借用“日薄虞渊”成语,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法则,在回顾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强调历史研究中的两面观,希望引起学者对北洋历史被忽略一面的重视。

关键词:北洋军阀;研究状况;方法论;两面观


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转换

与中国经济波动


作    者: 刘金全,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吴克强,吉林大学商学院;张龙,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基本面数据测算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指数,通过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指数拟合和划定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取向,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组合范式。以MS~DSGE模型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转换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指数具有较好的现实经济拟合效果和指引功效,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更佳,已考虑调控取向转换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调控效果最优。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取向转换;经济波动


融资流动性、资金稳定性与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作   者:周 晔、王亚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

摘 要:本文使用2008-2019年间188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选取外部融资流动性MS以及内部资金稳定性NSFR两大指标,检验内外部流动性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解决相关内生性问题之后发现,商业银行的外部银行间市场利差越小,自身内部的稳定资金越充足,银行的风险承担越小,且从多个角度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交乘回归结果显示,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持有充足的NSFR来承担风险,会减少对银行间市场融资的依赖。流动性的波动变化和 NSFR的分解检验也证明了基准结论的正确性, 在不同产权性质、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水平以及贷款质量的银行中,回归结果也具有一定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监管机构在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减少流动性风险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融资流动性;净稳定资金比率;银行风险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