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信息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2-27 浏览次数: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名家代表作                    


王兆胜    林语堂的少年儿童视域及其价值


  02     政治学研究                    


吴梓源,尹奎杰    建党百年依规治党的历史经验、逻辑理路与新时代路径


郭一君    在文化交流中反对现代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策略研究


  03     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            


王湛晨,李国平    利益共享机制下水电移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朱晓燕    粮食安全背景下政府与农户间关于粮食生产激励监督机制研究


  04     法学研究                       


康景文    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认罪供述的撤回——以证据排除为视角


王  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依宪治国论


  05     历史研究                       


白   金    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孙功奇    河南大学“潭头惨案”考略


  06     文学研究                       


谭德兴    何景明奉使南方的诗文与创作心态


孙文周    论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及其诗学意义


孙文婷,孙克强    晚近词学中的清词史分期及其意涵


黄力平,李伟昉    莎剧来源研究史回顾与思考:以传奇剧为例


吴   丹    “秀麿文”中森鸥外的“现代性”反思


  07     语言学研究                       


辛永芬    中原官话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展望


  08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研究(两篇)


吴应辉    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与新方法


梁   宇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的内涵、内容与路径


朱彦彦,赵加强    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


  09     文化与传播研究                     


袁丽媛,张国辉    舆情事件网民话语表达探析


高有鹏,刘  璨    年画与岩画特殊联系问题研究


  10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周国清,唐永亮    论编辑力


王建平,姬建敏    论王华良编辑学研究的特色



       名家代表作                    


王兆胜

林语堂的少年儿童视域及其价值

摘 要:21世纪前后,林语堂研究全面启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间,各式各样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许多研究颇有启发性。但在今林语堂研究中,少年儿童视角一直未得到重视。其实,林语堂有一个独特的少年儿童世界,这既是他自己的,也包括被他形塑的。林语堂还形成独到的少年儿童思想,这在教育、人生观特别是自由、快乐、游戏、梦想中成长的问题等方面最为突出。林语堂的少年儿童文体也值得研究,诸如童言无忌的放逸言说、要言不烦的追问方式、孩子心性的话语表达等都是如此。少年儿童视角之于林语堂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具有思想性、价值观、人生意义与文体模式的重要存在,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学文化也不无启示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少年儿童视域;自由快乐;游戏幻想;童心真心


       政治学研究                    


吴梓源,尹奎杰

建党百年依规治党的历史经验、逻辑理路与新时代路径

摘 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理论与实践共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推进、稳步发展、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其背后隐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首先,依规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党的纪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得以存续的基石,党规的内容设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体实践的结晶,党规的有效执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确立的保证,党规的合理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依规治党实现了立规重点从数量向质量,立规内容从孤立向系统,执规方略从片面向全面的转变。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党内法规建设与依规治党的伟大实践,就必须坚持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齐头并进,科学立规与严格执规知行合一,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良性互动,制度管党与以德治党功能互补和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逻辑演变;历史经验;建党百年


郭一君

在文化交流中反对现代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策略研究

摘 要:文化霸权是帝国主义垄断特征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从本质上说,文化霸权是服务于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又由于这二者的存在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当今时代,文化霸权主要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垄断、文化媒体的垄断、话语权的垄断和文化产品的垄断。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瓦解民族文化认同、进行意识形态洗脑,对国家文化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反对文化霸权,要对其本质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以共同价值取代“普世价值”,并着力推进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新。

关键词:文化霸权;帝国主义;文化安全;文化创新


       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                 


王湛晨,李国平

利益共享机制下水电移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摘 要: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指导,利用2014年至2019年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移民家庭的追踪调研数据,选取生计基础、生计加速、生计环境与生计储备四个维度构建移民家庭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度基础上梳理了家庭可持续生计特征对脱离相对贫困的影响并利用双重差分及三重差分对现有水电利益共享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现有机制使涉及群体基本收入得到保障并提高了该群体的生活质量,家庭生计基础与生计储备状况的改善在避免绝对贫困发生的同时降低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现有机制对不同生计策略与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生计加速与生计环境方面带来的增益存在差异,因此不能有效缩小移民群体内部发展差距。随着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变,机制完善应进一步向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靠拢,在群体内部进一步注重分配公平,实现库区更高水平与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水电移民;利益共享;相对贫困;可持续生计;双重差分


朱晓燕

粮食安全背景下政府与农户间关于粮食生产激励监督机制研究

摘 要:在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深入分析粮食生产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三方的博弈与利益诉求,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构建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之间双重激励监督模型并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从经济水平和粮食贡献两个维度划分的四种情景下的中央政府效用进行仿真。最后分别从关于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主产区的激励、减弱地方政府与农户的合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监督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双重委托代理;激励监督


       法学研究                       

康景文

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认罪供述的撤回——以证据排除为视角

摘 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被追诉人对认罪认罚的反悔和撤回,但是对认罪供述的撤回及其效果未作说明。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也存在差异。从证据法学的角度看,对认罪供述的排除就是对其撤回的认可。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认罪供述具有刑事证据的鲜明属性,是一种附条件的自白。被追诉人撤回认罪认罚后,认罪供述应当被排除。被追诉人的撤回使得继续采纳认罪供述进行事实认定的错误风险骤增;并且出于对维护司法契约精神、保障被追诉人基本权利和保护信赖利益等公共价值的追求,排除认罪供述十分必要。为实现认罪供述撤回的有效性,应当构建认罪供述的撤回机制,进一步明确撤回效果,规范撤回程序,制定排除规则。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认罪供述;撤回;证据排除


王  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依宪治国论

摘 要:宪法因承载民主价值和理性机理而成为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制度标配。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制宪社会背景的区别以及政党产生和制宪次序的差异是依宪治国的历史逻辑,决定了新中国不能选择西方的宪法道路和宪法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是依宪治国的实践逻辑,依宪治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党的领导在依宪治国中发挥着领导和保障实施作用,是依宪治国的政治优势。宪法表述了党的领导成就,确认了党的领导地位,还应进一步规范党对国家机构的领导方式。

关键词:依宪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法治思想


       历史研究                       


白   金

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摘 要:宋代人口数量较前代有了较大规模的增加,加之宋代政府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使科举人数和教育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宋代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市民都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社会对图书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宋人有条件满足这种不断提升的社会文化需求。图书消费需求与图书生产趋于协调,我国古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图书出版市场就此形成。

关键词:宋代;人口;科举人数;图书消费;出版市场


孙功奇

河南大学“潭头惨案”考略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我国的教育文化机关,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空前灾难。1944年5月16日,日军侵占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地嵩县,对手无寸铁的河南大学师生进行血腥残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潭头惨案”。河南大学不仅有多人惨遭杀戮、殒命,还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时校方虽在应对举措上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还是从艰难险阻中实现了浴火重生,走出了一条成功办学的辉煌之路。对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考证、研究,揭示蕴含其中的沉痛教训和深刻启示,对于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潭头惨案


      文学研究                       


谭德兴

何景明奉使南方的诗文与创作心态

摘 要:弘治十八年(1505),何景明奉哀诏出使南方,其间创作了百余篇诗文,内容涉及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与社会发展状况。这些诗文蕴含着何景明南行中的复杂心态,揭示了文学创作与政治、驿道、地理之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原与边省文化之互动,显示了何景明诗文创作的风雅精神,对丰富与拓展何景明研究、明代文学研究以及纪程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何景明;纪程; 感物;观风;志史;风雅


孙文周

论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及其诗学意义

摘 要:孙桐生所编《国朝全蜀诗钞》为重要的地域清诗选本,在巴蜀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学界已有相关研究,但尚不全面。其体例为评选结合型,阵容庞大,编排合理。选源广泛涉及已有诗选、诗集、孙氏所记及友朋所钞、诗话、笔记、方志等方面。孙氏之所以编选《诗钞》,一为保存蜀地文献,二为光大巴蜀诗学。《诗钞》既大量入选性情诗,又不废有补风化之作和试帖诗,彰显了孙氏“崇性情、重教化、尚技巧”的诗学观。孙氏于所选诗人诗作的评语,也阐发了其于诗歌方面的见解:重神味、尚雄健,要有新意,语言要清丽淡雅。《国朝全蜀诗钞》在清至近代巴蜀诗歌选本的编撰史上不仅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还极具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有利于清代巴蜀诗史和诗学史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诗学意义


孙文婷,孙克强

晚近词学中的清词史分期及其意涵

摘 要:清词史的分期是晚近词学家十分重视的论题。概而观之,按分期数目,有三期、四期两种分法;即使是同样的分期数目,由于依据不同,意涵也有所不同:或着眼清词整体的演进;或依据词学史上变化鼎革的大事件;或立足流派更迭;或参照社会历史的分期;或考察整体的盛衰。晚近词学家对清词的分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凸显了清词的价值,强化了对清词艺术特质的认识,反映了清代词史发展的规律和深层动因。

关键词:晚清民国;清词;分期;词学


黄力平,李伟昉

莎剧来源研究史回顾与思考:以传奇剧为例

摘 要:莎剧来源研究肇始于18世纪中叶,已有近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传奇剧研究领域,不同时期西方学者对莎剧素材来源予以不断的挖掘与钩沉,已详尽地搜集、甄别并输出多部文本来源文献。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学界长期来源争鸣予以回应,竭力厘清了文本来源脉络,成就显著。然而,已有成果在来源研究维度与深度上尚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维度单一与缺乏差异追问两个方面。笔者在思考路径上,一则拓展文本来源研究维度,兼顾社会、舞台与口传因素,探求莎剧来源全貌;二则聚焦本源文本差异,统筹人工细读与智能应用,深度解析创作动机。据此增强来源研究发展后劲,赢得发展前景,对“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予以客观研究,并借以启发自身的文化熔铸。

关键词:莎剧;来源研究史;传奇剧;回顾;思考


吴   丹

“秀麿文”中森鸥外的“现代性”反思

摘 要:“秀麿文”是森鸥外在南北朝正闺论争的触发下创作的以五条秀麿为主人公的系列思想小说。森鸥外基于实证历史主义立场从科学理性、机制保障、统治技术三个维度对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神话的虚构性进行了揭露。同时森鸥外预见到实证历史主义可能引致权威的丧失、伦理精神的肢解,试图通过理性信仰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精神秩序来解决天皇制国家内含的巨大悖论:国家神话与近代科学理性之间的龃龉。但是,其提出的“仿佛”哲学、欧肯哲学都因不具备现实可行性而无疾而终。最终,在日本的现实面前森鸥外偏向了维护天皇制国家统治秩序的保守主义。

关键词:国家神话; “秀麿文”; 理性信仰; 现代性


       语言学研究                       


辛永芬

中原官话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展望

摘 要:中原官话学术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汉代至清末民初,主要采用训诂、音韵、文字考释等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第二阶段是自清末民初至2000年,中原官话研究在现代方言学和几次大规模方言调查实践的带动下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建立了科学的研究范式。第三阶段是自2000年至今,中原官话研究进入繁荣时期,开始向纵深发展,语言理论建设大有推进。未来,中原官话在基础研究、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中原官话;学术史梳理;研究范式;研究展望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研究(两篇)


吴应辉

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与新方法

摘 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千年未遇之大疫情背景下,世界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逆势快速发展必然促使中文和中华文化快速走向世界。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开启了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时代。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行业生态,催生了中文教学模式创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已经起步。国际中文教育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外的中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国际中文教育主要包括八个研究领域,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对中文教育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三教”问题,项目管理,典型案例,中文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技术应用等。问题本位研究法、全球视野比较法、整体系统分析法是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度契合的三种原创性研究方法。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国际传播;问题本位研究法;整体系统分析法;全球视野比较法


梁   宇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的内涵、内容与路径

摘 要: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是面向我国以外特定区域或者国家的中文教育开展的系统研究,具有全面性、深入性、聚焦性、时效性、对策性的基本特点。它的研究价值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其研究内容应突出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注重体系构建,体现动态发展;强调外部影响,关注内部作用;兼顾历时演进,着重共时现状。其研究方法应立足全球视野,坚持系统发展观,主张“从问题到理论”,追求理论升华,重视一手文献,善用田野调查,提倡大数据挖掘,开展多维比较。

关键词:区域中文教育;国别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教育体系


朱彦彦,赵加强

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办学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学子。但中外合作办学跨境式“双校园”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带来的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即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多元立主导原则、补齐短板与体系建设相统一原则以及价值引领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并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国情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不断增强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文化与传播研究                       


袁丽媛,张国辉 

舆情事件网民话语表达探析

摘 要:网络空间作为公众话语表达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在近年的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群体改变了传统格局下的话语生成和表达方式,直接参与关涉各种社会事务的舆情事件中。网民话语表达不仅是网民情绪、态度、意见和行为的话语文本呈现,是话语文本生产、消费和动员的意义交流及互动的话语实践过程,而且网民对舆情事件进行解读和重构还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一方面,话语表达能够体现主体的社会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话语表达可以实现建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舆情事件;话语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


高有鹏,刘  璨

年画与岩画特殊联系问题研究

摘 要:关于中国传统年画起源及其与岩画关系蠡测问题,集中于中国节日的核心,在于信仰与审美的结合。最早的岩画其实就是年画,是刻写在大地上的年画。岩画与年画都体现出狂欢意识,在文化叙事的转换与承接中,有效完成了各种媒介的制造,并呈现出夸张与变形的表现形式。岩画不仅是年画的载体,其所表现的主题是以原始神话和原始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文明,也是文化的重要源头。

关键词:年画;岩画;节日文化;中国文化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周国清,唐永亮

论编辑力

摘 要:编辑力是编辑主体核心素养的集结与汇聚,是主体创造性劳动的关键引领,是主体内在修炼与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厘清编辑力与编辑含量的关系,对明确编辑力的内涵、推进编辑学范畴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多维变革语境下,编辑主体要顺应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发展要求,掌握编辑活动规律,适时实现身份转型,从创造力、阅读力、数据力、经营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壮大编辑力,精心打造精品力作,优化精神文化产品生产。

关键词:编辑力;编辑主体;编辑劳动;编辑含量;编辑活动


王建平,姬建敏

论王华良编辑学研究的特色

摘 要:王华良是我国投入编辑学研究比较早的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影响的学者型编辑。他的编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学基本理论和编辑工作等领域,其特色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出发,研究编辑概念、编辑起源、编辑学基本规律等核心理论问题,融哲理性、思想性于一体;研究编辑意识、编辑劳动、编辑选题与审稿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学理性与创新性结合紧密。他对编辑概念的界定、编辑本质的探讨以及与之相关的编辑中心论、编辑中介论,在编辑学理论建构和编辑学学科发展中颇具影响。

关键词:王华良;编辑学研究;编辑概念;编辑本质;编辑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