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东北师大学报》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5-23 浏览次数: 10


名家论坛

 

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

——以李泽厚的“积淀说”为例

苏宏斌

 

[内容摘要] 李泽厚的“积淀说”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回顾和反思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李泽厚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李泽厚的“积淀说”并不是他单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批判康德哲学的结果,而是他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理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使得他把康德思想的概念和框架带入了马克思的思想,由此构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和倒转。但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误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是他把自己的先在视域与马克思原有的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视域的融合必然产生意义的增殖,从而构成新的理论建构的起点。就此而言,李泽厚创立“积淀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一条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

[关键词] 积淀说;自然的人化;阐释学

[作者简介] 苏宏斌,男,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苏宏斌.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以李泽厚的“积淀说”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01-07.

 

 

国外价值观教育调查

 

国外价值观教育中的政府角色及其评价

孙晓琳,韩丽颖

 

[内容摘要] 价值观教育在根本上表现为其始终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主张,这规定着政府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需要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发挥一定作用。但政府究竟应该担任何种角色以及如何明确其身份定位,始终是国外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政府在国外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究竟是“守夜人”还是“掌舵者”的角色定位问题,以及国外民众对政府介入价值观教育的“高期待”与“低认可”之间的两极化评价问题。有鉴于此,深入开展价值观教育应持续发挥政府“掌舵者”的角色功能,寻求并达成政府介入与民众需要的内在平衡。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政府角色;民众评价

[作者简介] 孙晓琳,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法学博士;韩丽颖,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原刊信息] 孙晓琳,韩丽颖.国外价值观教育中的政府角色及其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08-14.

 

 

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力量及其协同

张宝予,高

 

[内容摘要]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同联动。在对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以色列等10个国家6 274个民众进行调查,深入分析探讨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和特征之后,结合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力量及其协同,主要表现为社会人员协同和社会资源协同两个方面。在社会人员协同上,注重发挥家庭成员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先发优势,通过社区人员推动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发展,发挥宗教人员在价值观教育中的教化功能;在社会资源协同上,注重发挥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制度、资金、精神三个方面的资源保障功能。深化推进新时代我国价值观教育改革创新,也需要高度重视和整合社会力量:在教育目标上做到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化发展相结合,在资源部署上做到国家、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的协同规划,在教育评估上建立兼顾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多元化评估体系。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社会协同;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张宝予,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法学博士;高地,男,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原刊信息] 张宝予,高地.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力量及其协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5-21.

 

 

国外民众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比较

娇,柏

 

[内容摘要]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国外民众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因素,是把握世界各国价值观的形成机理及培育路径的重要抓手,可以为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依托“在线可访问数据库”,对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6 274位国民开展实证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因素对不同国家民众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相较而言,父母和朋辈群体等社会关系成员、家庭传统和法律法规等教育资源,以及帮助他人等实践活动对国外民众价值观养成影响较大。各国由于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经济 发达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价值观养成及其影响因素上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各具特点。不同年龄、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外民众的价值观养成及其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并表现出显著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有鉴于此,深入开展价值观教育,应统筹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重主体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结合民众的年龄和社会阶层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创设实践活动,注重增强民众在集体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感。

[关键词] 价值观;影响因素;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王娇,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教育学博士;柏路,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法学博士。

[原刊信息] 王娇,柏路.国外民众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22-29.

 

 

国外学校价值观教育课程及其实施路径

成,任志锋

 

[内容摘要] 学校课程向来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深入研究国外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整体样貌与实施效果,对新时代进一步创新发展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论的视角出发,依照“专门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原则,总体上可以将国外价值观教育课程划分为以公民课程和道德课程为代表的专门课程、以历史课程为代表的综合课程和以“服务学习”为代表的活动课程三大类。本文依托“在线可访问样本数据库”,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10个国家6 274份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专门课程相较于综合课程的影响更大;社会科学类课程在综合课程中的影响更为突出;活动课程相较于学科课程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学校课程;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孙成,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讲师,法学博士;任志锋,男,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原刊信息] 孙成,任志锋.国外学校价值观教育课程及其实施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30-38.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抵制庸俗腐朽政治文化侵蚀和影响是党的建设重要任务

邓纯东

 

[内容摘要] 高度重视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坚决防止和抵制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是全面从严治党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性任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前提性任务。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辨别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形形色色的庸俗腐朽政治文化,认识其危害性。应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在严肃的党内生活中扶正祛邪;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治生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确保文化产品的内容、媒体传播的内容健康,把抵制庸俗腐朽政治文化侵蚀和影响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关键词] 政治文化;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作者简介] 邓纯东,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原刊信息] 邓纯东.抵制庸俗腐朽政治文化侵蚀和影响是党的建设重要任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39-48.

 

 

认知、价值、实践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三维度

范彬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追求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学说,蕴含着认知、价值、实践三个维度,故而用三个维度来分析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能使研究引向深入。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习近平对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研究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准确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来源、性质;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消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倡导共产党人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章立制和系列活动践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求是创新精神,并立足于党的建设实践,党内政治文化认知、价值维度统一于伟大工程中。

[关键词]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核心价值;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 范彬,女,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

[原刊信息] 范彬.认知、价值、实践——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三维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49-55.

 

 

哲学研究

 

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视角下“生态生产力”论析

穆艳杰,马德帅

 

[内容摘要] “生态生产力”内含的革命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马克思在18世纪中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理论成果和思想遗产。仅仅在具体的生产层面来理解“生态生产力”,必然会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就根本意义而言,“生态生产力”具有超越具体经济事物层面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以思维方式变革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所展现的是价值取向、运行机制、思维方式及伦理价值的全方位变革。“生态生产力”实现的这种变革,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更是人类思维观发生变革后的产物。“生态生产力”在哲学层面的变革反映到“思维观”的层面事实上就是由传统主客对立的“线性思维”到主客统一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性思维”的变革。只有在深刻认识生态生产力内涵的思维方式变革的前提下,才能更快地使“生态化”理念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发展之核心价值规范。

[关键词] 生态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穆艳杰,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德帅,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原刊信息] 穆艳杰,马德帅.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视角下“生态生产力”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56-62.

 

 

语言文学

 

白山音系: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接触与融合

秦曰龙

 

[内容摘要] 浑江区位于吉林省南部,是白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共有30多个民族杂居于此,汉民族人口居于主体地位,境内通行白山话。白山话里计有21个声母(不含零声母)、35个韵母、4个声调,在声韵调诸多方面体现出了不同于普通话的明显特点。白山话属于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接触与融合的产物,与本省通化市可以作为一个小片归入盖桓片,抑或是与通化市归并独立为胶辽官话通白小片。这片区域是胶辽官话从辽南辽东地区沿鸭绿江流域往北往东的自然延伸。

[关键词] 吉林方言研究;白山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语言接触

[作者简介] 秦曰龙,男,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博士。

[原刊信息] 秦曰龙.白山音系: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接触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63-71.

 

 

社会认知视域下语言意义建构刍议

——以多义现象为例

许葵花,王

 

[内容摘要] 本文以多义现象为例,根据认知语言学领域近二十年来出现社会转向的语言学思潮,阐释了多义衍生的社会认知机制。这一社会认知机制主要有浮现和规约化两个社会处理进程。浮现需要语言使用主体在社会交互中所内化的社会百科知识和社会情境中交际协同两个充分必要的条件;规约化涉及语言社团的接受度、威望遵从、群体归属感的仿效等社会因素,从而压制出词汇的社会语义值,惯常化后进入公共词库。而之后衍生义的发展轨迹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下个体间的社会交互活动是多义衍生的触发器和孵化器。

[关键词] 语义演变;社会认知视域;多义现象

[作者简介] 许葵花,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王萍,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原刊信息] 许葵花,王 萍.社会认知视域下语言意义建构刍议——以多义现象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72-79.

 

 

汉语集合量词二语习得研究

林柱,周小兵,郝

 

[内容摘要] 基于作文语料与测试语料对留学生汉语集合量词的习得情况进行考查发现:汉语集合量词二语习得偏误类型主要有误代、遗漏、误加三种。从母语负迁移、目标语规则泛化、普遍认知、教材误导4个角度全方位考查并精准定位偏误生成的具体原因。结合偏误分析和汉语跟3种外语对比研究成果,基于汉语母语者BCC语料库,概括出汉语集合量词使用的一些具体规则,进而考查集合量词习得顺序,描绘“集合量词难度等级与习得阶段对应表”,提出“可分离性标准”以区别“双”“对”“副”,希望能切实促进汉语二语习得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

[关键词] 集合量词;习得;对比等级;难度等级;可分离性标准

[作者简介] 林柱,男,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讲师;周小兵,男,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伟,女,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原刊信息] 林柱,周小兵,郝 伟.汉语集合量词二语习得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80-87.

 

 

一份杂志的历史使命:

关于《新小说》基本事实的研究

刘畅

 

[内容摘要] 《新小说》作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杂志,它的创刊与发行在中国现代小说兴起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小说史上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对《新小说》创刊、发行、停刊、延期、复刊,以及基本栏目设置等基本事实问题的研究与厘清,既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一份杂志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杂志的特色与影响,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实现历史地审视杂志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新小说》;新小说;现代小说;栏目标示

[作者简介] 刘畅,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刊信息] 刘畅.一份杂志的历史使命:关于《新小说》基本事实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88-93.

 

 

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转换 

纪玮

 

[内容摘要] 一直以来,学界对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文化研究理论,而相对忽视了对威廉斯改造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一过程的经验总结。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整体视野出发,我们能够发现威廉斯更加重要和特殊的理论贡献。确切说来,他将英国文学批评传统中的文本细读法、语义学批评等研究方法应用到对文学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情感结构”等马克思主义自己的批评范式,并进一步提出指向实践的“共同文化”理想,促进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旧交替。梳理和发掘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威廉斯的理论贡献,也能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如何从自身以及民族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营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细读;语义学批评;情感结构;共同文化

[作者简介] 纪玮,女,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山东政法学院讲师。

[原刊信息] 纪玮.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转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94-100.

 

 

社会学研究

 

网络空间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以《中国日报》英文官方网站为个案

鞠晶

 

[内容摘要] 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的崛起标志着人类已步入超模态时代。超模态是多模态与超文本性的融合,是新媒体的特征之一。根据Lemke的观点,多模态符号同时表达三种意义,即表象意义、取向意义和组织意义。连续网页或超文本语义单位之间构建的关系大抵有三类,即表象的、取向的和组织的关系。多模态与超文本二者供用特征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创造意义的机会和摆脱独语、容纳多声的平台。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日报》英文官方网站为例,分析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超模态语境下如何自塑国家(虚拟)形象并提出加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有效策略,即:形象目标,定位明确;内容选择,异源合流;方式手段,技术赋能。

[关键词] 互联网;超模态;多模态;超文本;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

[作者简介] 鞠晶,女,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原刊信息] 鞠晶.网络空间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中国日报》英文官方网站为个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01-108.

 

 

辻井乔非常生平探微

韩筱雅

 

[内容摘要] 当代著名文学家和企业家“辻井乔 堤清二”,不但是日本文坛上的璀璨星宿,还一度成为商界巨擘和世界首富。他同情社会底层与职业妇女的文学作品和为消费者贡献的风行全球的大众品牌——“无印良品”,均时刻提醒人们去关注他何以会如此作为。其富豪屋檐下的华丽悲哀和苦难经历,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位生活于世纪之交并试图弥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裂隙的人物,具有前提意义。

[关键词]  辻井乔=堤清二;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印良品

[作者简介] 韩筱雅,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原刊信息] 韩筱雅.辻井乔非常生平探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09-114.

 

 

经济学研究

 

城市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

李天籽,陆铭俊

 

[内容摘要]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地级市、人口普查、工业企业及企业专利数据,从“城市—企业”视角研究城市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揭示了城市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及竞争效应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多种回归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市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呈正向关系,基于Heckman和2SLS结合的实证结果显示城市人力资本提升1%,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约0.77%;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以及不同区域分布的城市,其人力资本会对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水平产生异质性影响;城市人力资本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间溢出效应以及竞争效应对企业创新都具有正向作用,其中行业内溢出效应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 人力资本;企业创新;溢出效应;竞争效应

[作者简介] 李天籽,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陆铭俊,男,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李天籽,陆铭俊.城市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15-123.

 

 

“创造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创造的教育”理念下

高校课堂教学变革思考

吕立杰,李博,郭洞天

 

[内容摘要] 创造力是当代人应具有的核心素养。创造的教育是对人发展的关怀,呼应了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指导高校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学科核心概念与知识体系是创造力生成的教学“锚点”。促进学科理解与学习迁移,是创造力生成的教学“密码”。指向“创造”的高校课堂教学变革,需要内化学生的学科理解,促进学生构建“专家型认知结构”,协同事实性知识与概括性观念,重塑自主学习,并从学生静听走向积极参与。

[关键词] 创造的教育;高校教学;理解;迁移

[作者简介] 吕立杰,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博,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郭洞天,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吕立杰,李 博,郭洞天.“创造的教育”理念下高校课堂教学变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24-130.

 

 

“创造的教育”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具开发及应用研究

魏民,单媛媛,郑长龙

 

[内容摘要] “创造的教育”理念,既是对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也彰显着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师范大学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指引着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如何基于“创造的教育”理念评价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开发了“创造的教育”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具,得到了两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内容驾驭”(教什么)和“策略运用”(怎么教)。通过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创造的教育”高校课堂教学表现的水平划分为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三个等级,建议高校教师及其课堂教学:基于学科理解提升教师内容驾驭能力,注重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显性化呈现,加强基于远迁移问题解决的任务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中挑战性问题的设置,注重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中心的理念。

[关键词] 创造的教育;高校课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具开发

[作者简介] 魏民,男,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媛媛,女,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师资博士后;郑长龙,男,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信息] 魏民,单媛媛,郑长龙.“创造的教育”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具开发及应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31-138.

 

 

教育学论坛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性质指向、理论意涵及关键点位

郗厚军

 

[内容摘要]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彻底地把握其性质表征、理论内涵等前提性问题,还要在实践操作层面寻求其优质、长效的合作模式。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来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性质指向上是一种超越工具理性的实践理性的合作,不从属个人主义的理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理论意涵上是立足“孩子们成长得更好”,致力于打造一种日常德育生活形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实施路径上要通过抓住共同目标领航、科学方法支撑和典型模式借鉴等关键点位,以确保、彰显和展示协同育人的持久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我们只有从学理阐释和关键点位上把握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理论彻底性,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建构起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践理性;合力

[作者简介] 郗厚军,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讲师,法学博士。

[原刊信息] 郗厚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性质指向、理论意涵及关键点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39-145.

 

 

高校智慧教学推进模型(M-PERT)构建与验证研究

鲍乃源,李美琳

 

[内容摘要] 研究从政策管理视角出发,聚焦高校智慧教学推进模型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通过质性访谈勾勒高校智慧教学的应然状态与特征,采用德尔菲方法构建高校智慧教学推进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核心要素及关系,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发现,高校智慧教学需要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协同推进,具体体现在智慧教学管理可以影响智慧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教学目标达成、智慧教学环境使用以及教师对智慧教学方法的选择;智慧教学方法可以影响智慧教学资源建设及智慧教学目标达成;智慧教学资源可以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及智慧教学目标达成;智慧教学环境可以影响智慧教学目标达成。最后,从五要素出发提出了推进高校智慧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推进;推进模型;智慧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 鲍乃源,男,东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李美琳,女,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教师。

[原刊信息] 鲍乃源,李美琳.高校智慧教学推进模型(M-PERT)构建与验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46-156.

 

 

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认同:

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刘涛

 

[内容摘要] 近年来,来华留学事业飞速发展,从规模扩张阶段走向了全新的提质增效阶段,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国际化和“留学中国”品牌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核心途径。因此,来华留学事业的现代语境中透射着“文化杂糅”的种种表征,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之间混杂、糅合及碰撞,继而衍生出新的意义。本文从以文化认同缩小文化差异、缓和文化冲突与矛盾、促进文化交往角度出发,通过历史性视角展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四大演变轨迹,并就提质增效期的趋同化管理现状展开剖析,针对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提升新时期来华留事业趋同化管理水平,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长效发展。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留学中国”;文化认同;趋同化管理

[作者简介] 刘涛,男,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原刊信息] 刘涛.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认同: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57-164.

 

 

“三位一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育人育才理路探析

栾宇,刘峰

 

[内容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育才功能。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主力军,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当前,“世界之变”“中国之变”“教育之变”同境同框、相互震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对象、方法和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育人育才导向,优化以学术为基础的育人育才策略,完善以学科为支撑的育人育才格局,实现学生、学术、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是新形势下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的重要理路。

[关键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理路

[作者简介] 栾宇,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生;刘峰,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原刊信息] 栾宇,刘峰.“三位一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理路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65-173.

 

 

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基于吉林省地方高校教育实践的视角

左春波,杨峰

 

[内容摘要] 构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是培养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更新、内部治理结构、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为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 左春波,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研究员;杨峰,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

[原刊信息] 左春波,杨峰.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基于吉林省地方高校教育实践的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7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