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学报》2022年第06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7-05 浏览次数: 10
文学研究
子夏“乐教”与《大司乐》的由来
王齐洲
中外关系史研究
再论影响万历援朝大举出兵的关键因素
刘永连
鸦片战争后中日贸易与粤籍侨商
李 鼎
区域经济研究
政策转型、官员产业选择偏好与区域经济增长
张尔升
公共管理
基层清单治理的价值证成与适配异步
钱 全
公司法研究
股东知情权边界的利益衡量
李建伟
混合所有制下国家股东市场化构建的逻辑与路径
袁碧华
个人信息保护
数字广告市场中个人信息保护与竞争规制的协调
徐 可
商业许可研究
类型化视角下特许经营权的差序保护
陈范宏
教育学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研究
张小欣,颜海波,李 伟
第06期摘要
文学研究
子夏“乐教”与《大司乐》的由来
作 者: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摘 要:在儒学教育中,“乐教”的传承最不明晰,《乐经》之有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战国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从事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魏文侯作为子夏弟子,不仅服膺儒学,向子夏请教“乐”学问题,而且撰写《孝经传》宣传儒学思想,在其国内推行儒学教育。他的乐工窦公保存有《大司乐》文本,应该和当时魏国所推行的礼乐教化有关。因此,《大司乐》应该是儒学“乐教”文献,而《乐记》则极有可能是子夏、窦公等人对《大司乐》的具体解说。事实证明,子夏在魏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和实践。通过现存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大司乐》是孔子晚年确定的儒学“乐教”教材,涵盖了儒学“乐教”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孔子逝后,子夏将其带到魏国加以传播,魏国乐工窦公保管了这份文献并由其后人献给了汉文帝。《大司乐》后来被整合进《周礼》中,长期作为儒家“礼学”文献,掩盖了它实际上是古《乐经》的事实。
关键词:子夏;乐教;《大司乐》;《乐经》
中外关系史研究
再论影响万历援朝大举出兵的关键因素
作 者:刘永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摘 要:关于明朝万历年间援朝抗倭的动因问题,中韩学界多将郑崑寿请兵视为促成明朝大举出兵的主要和直接原因。然而结合此前朝鲜使臣多次辩诬活动进行考察,笔者发现郑氏请兵之举并未完全消除明廷与朝鲜之间的重重疑云,当时中朝关系得以修复的程度颇值商榷。专就明廷出兵各环节与郑崑寿请兵活动对比分析,发现二者之间亦不存在逻辑衔接和因果关系。另有史料证明,明廷的军事行动主要是根据对朝鲜倭情的掌握程度和出兵准备的进度而开展的。
关键词: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中朝关系;宗藩关系;郑崑寿
鸦片战争后中日贸易与粤籍侨商
作 者:李鼎,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1859年,日本政府开放横滨、函馆等口岸,大批广东人远赴日本各港口定居经商。这批粤籍侨商以“三缘”即血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从事以香港为枢纽的中日转口贸易。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贸易形成期(1859—1871年),粤商以横滨为中心,作为欧美商行的买办中介与日商交易,贸易的商品以丝、茶和海产为主;发展期(1872—1896年),粤商在阪神地区设立商铺,主要经营海产和火柴,构建神户(大阪)—香港—两广、东南亚的商品销售网,中日贸易快速发展;成熟期(1897年以后),大阪粤商迁至神户,成为中日贸易的主力之一,经营棉纱和杂货,中日贸易迎来繁盛期。此后,因香港金融混乱、粤商实力衰减和日德商人竞争而导致贸易衰落。
关键词:晚清;粤籍侨商;中日贸易;香港
区域经济研究
政策转型、官员产业选择偏好与
区域经济增长
作 者:张尔升,海南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产业选择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政策转型使地方官员对地方产业发展选择有很大的载量权,而在一段时期内的干部考核以GDP为主的激励机制下,地方官员为了职位晋升,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产业发展,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本文在效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经典分析方法,测量地方官员的产业选择偏好,并将其代入计量模型,检验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政策转型后,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发生了变化,为了职务晋升,在发展高产值、高税收产业方面有强大的动力。(2)地方官员的禀赋不同,产业选择偏好有明显的异质性。(3)地方高产值、高税收产业的超常发展,带来产业结构趋同的后果,给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增加了困难。本文为政策转型、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为官员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政策转型;地方官员;行为偏好;高产值、高税收产业;改革开放
公共管理
基层清单治理的价值证成与适配异步
作 者:钱全,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摘 要:技术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表征和权力实践。清单制作为“技术治理浪潮”中兴起的一项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之间的治理关系边界,为转型中的社会治理单元供给了“可视化”“精细化”“联合化”“共治化”四大价值证成。同时,清单治理也遭遇了“泛技术化”适配困境:形式化、内卷化、碎片化、越界化。因此,如何完善清单制,让更为科学规范的技术治理适配上多元的基层治理场景,使技术治理可以继续透视、引导、重构、平衡社会转型中的各方治理力量。
关键词:清单制;技术治理;治理转型;困境;基层治理
公司法研究
股东知情权边界的利益衡量
作 者:李建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 要:股东知情权的制度设计与行权边界勘定,主要面临着对公司信息利益之间的异质利益衡量。从一般原则来说应当以股东知情为核心利益,在首位保护股东知情权的前提下,再考虑保护公司信息利益的必要性,界定前者的权利边界。欲协调与权衡这两种利益间的冲突,在立法层面要处理好股东能否查阅会计凭证、原股东能否行使查阅权、股东知情权被公司意思限制的合理边界等三个焦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妥当适用恰当的利益衡量方法。这就要求裁判者在司法权衡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键节点,一是对行权股东课以查阅具体目的的说明义务,对公司课以股东“不正当目的”的证明责任;二是前股东“提出初步证据”的证明标准达到引起一般人怀疑即可;三是对于股东获悉信息的保密义务,要设置有效的事前预防措施。
关键词:知情权;利益衡量;股东知情利益;公司信息利益;会计账簿
混合所有制下国家股东市场化
构建的逻辑与路径
作 者:袁碧华,广州大学法学院,广州大学不动产研究院。
摘 要:混合所有制下,将国家股东打造成为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行事的投资主体是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国家股东的市场化构建却因为国家股东的多重属性而困难重重。在分层设置国家股东代表的情况下,将国家股东的多重属性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股东代表,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为此,应将国家股东代表划分为国家授权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企产权代表三个层次,并分层、分类构建市场化的国家股东代表。同时,应按照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关系、以市场化为原则的委托关系、以法律为准绳的监管关系对国家股东各层级代表进行市场化改造,理顺国家股东内部各个主体之间以及国家股东与国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国家股东;国家股东代表;市场化构建
个人信息保护
数字广告市场中个人信息保护与
竞争规制的协调
作 者:徐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 要:由于数据的渠道集中化和网络外部效应,数字广告市场具有内生的垄断性。《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范扼制了数据收集的滥用,但其可能被不当利用于实施反竞争行为。经营者以个人信息保护为由,干扰、阻碍竞争者收集数据,能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导致个人信息保护和竞争规制之间出现冲突。为此,应以消费者利益为基准,平衡两种规制体系的矛盾,完善数据控制的竞争规制,防范新型数据壁垒的形成。
关键词:数字广告;数据垄断;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竞争规制
商业许可研究
类型化视角下特许经营权的差序保护
作 者:陈范宏,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知识产权与法治研究中心。
摘 要:商业特许经营是商事合同创新的典范。商标等知识产权许可是特许经营权的核心规范构造。许可中所有与控制的分离既是特许人合理控制权的来源,又是诱发投机行为的渊薮。特许经营合同介于组织与契约之间,利益结构上竞利与互利并存,给付架构上重在手段性给付与目的性给付的动态协调,与传统交换性契约大异其趣。面对特许人侵害特许经营权争讼,传统合同法路径遵循形式逻辑的法律理性,以契约规范为转轴笃力合同权利的可计算性,将新增门店权利的厘清作为首要目标。然而,以个别性、交换性合同为蓝本构建的普通私法规范机制僵化套用于兼具共生性、组织性、契约群特性的现代商事契约,陷于规范机制与交易实践脱节的困境。尤其,从商业关系的视角,相较于严格解释与适用合同条款,双方对灵活性与合作的预期更具优位性。因此,一方面基于特许经营权商标许可构造,宜以许可类型为基础实现差序保护。另一方面基于特许经营关系独特品性与商业关系考量,普通私法规范的适用应予调整。从而因案制宜妥适划定特许人合理控制权与投机行为的动态边界。
关键词: 商业特许经营;商标许可;共生交易;非典型商事合同
教育学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研究
作 者:张小欣,颜海波,李伟,暨南大学本科生院。
摘 要:伴随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就读人数的持续增长,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之一。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主要包括国情教育主体、国情教育主导者、国情教育内容、国情教育方式、国情教育目标五大要素。本研究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法,厘清要素间关系形成国情教育机理,基于建构社会身份的社会认知过程,进一步推演出“区分原始认同———建构群体间关系———建构群体新认同”的国家认同建构路径。国情教育机理、国情教育环境及国家认同建构路径相互作用形成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结合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融合逻辑与国情教育机理自身逻辑,本研究提出“‘加’‘和’:与内地学生无差别的趋同化国情教育”“分类: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国情教育”“和合:以‘文化’为纽带的共生式国情教育”三种典型的模式应用样态。
关键词:内地高校;国情教育模式;港澳学生;国家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