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
信息来源: 中国法学网 发布日期: 2022-09-02 浏览次数: 10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以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作为应用对策研究的基础,在创新工程、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等方面始终统筹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努力明确思路,采取有力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抓住民法典编纂等国家重大立法工程的良好机遇,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深度融合
民法典编纂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立法决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被中央指定为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五家单位之一。法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安排认真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主要由民法研究室承担此项重要任务。民法研究室拥有几代民法学家积淀的雄厚理论成果和优异学术素养,在法学界与法律界赢得了广泛赞誉。
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在参与立法的对策研究中深化民法基础理论研究。2014年,党中央作出编纂民法典的重大决定,民法研究室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自该工作启动以来,该室科研人员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立法工作会议40余次,积极建言献策。在民法典草案形成过程中,根据立法机关的需求,积极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对民法典各编草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精细系统的分析研讨,以草案修改意见和完善建议、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提出很多富有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理意见和规范建议,受到立法机关的高度肯定。通过参与立法,学者充分了解立法动向和立法难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和学理阐释,形成高质量的立法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编纂工作项目组最终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分则草案建议稿》,是民法基础理论研究与民法规范对策研究相融合的典范。
开创民法研究新范式,将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研究再升华。民法研究室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法治实践意义,率先以评注形式对民法典进行系统的专业评释,形成国内第一部大型《民法典评注》学术专著系列,对民法典编纂后的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起到巨大促进作用。陈甦主编的《民法总则评注》被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孙宪忠、陈甦、谢鸿飞、朱广新等主编的《民法典评注》(7卷15册)被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重大创新成果。上述成果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也是对前期参与立法工作成果的再提升。
二、聚焦宪法行政法等法学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双向融合
宪法和行政法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的优势学科,是法学研究所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国内宪法、行政法学研究的重阵。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要求,宪法和行政法学科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努力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向融合。
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感和实践性,注重“应用对策导向型”的基础理论研究。将应用对策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自然延伸和价值体现,坚持做“接地气”的基础理论研究。宪法和行政法学科积极响应当前依宪治国、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法治理论和实践需求强烈的宪法修改与实施、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审批改革、港澳基本法、监察体制改革、突发事件应对、国家安全法治、互联网规制等重要领域,提炼出许多基本概念和重要命题,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该学科研究人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重磅学术论文,出版数本高质量专著。学科成员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理学》《宪法学》课题组的研究和写作,参加了高等法律院校《宪法学教材编写指南》的设计和编写工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深化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增强应用对策研究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推进“基础理论支撑型”的应用对策研究。在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宪法和行政法学科的应用对策研究不仅有针对性地为决策提供方法、思路和对策,而且致力于为形成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战略提供智识参考。该学科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咨询活动,对推进依宪治国、合宪性审查等重要概念进入党的文件作出贡献。在宪法修改这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中,该学科也充分发挥了影响力。2018年2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举行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李林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在行政处罚法修改的重要议题上,该学科成员不仅就行政处罚的基础理论问题撰写多篇学术论文,还多次参与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司法部组织的关于行政处罚法修改的咨询活动,并就修法中存在重大分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向立法部门提出对策建议。
紧密结合本学科特点,在服务法治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的融合。宪法和行政法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要求其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服务于国家法治发展的总体方向,关注实务部门的需求,及时回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2020年至2021年,该学科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题,一方面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基于科学理论和数据理性,分析和回应疫情防控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紧贴实务部门的理论智识需求,积极组织调研,形成对策性成果并及时报送,不少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采纳和领导批示。
三、完善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为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近年来,法学研究所在科研组织和管理体制机制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融合发展。一是在组织体制上充分鼓励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发挥各自特长,在基础研究或对策研究方面取得优势、发挥优势、强化优势,一些研究室根据专业特点将理论研究或对策研究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二是在管理机制上鼓励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在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中全面发展,例如在专业职称评定和岗位晋级中,将信息报送等对策研究成果赋予一定权重作为评价依据,引导科研人员全面发展。三是在科研项目和课题议题设置上注重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使研究成果既有学术理论价值,又有对策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