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求是学刊》2022年第4期目录&摘要

信息来源: 求是学刊 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9-12 浏览次数: 10

□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本期专题:喜迎党的二十大专论


1    汪信砚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11   王雨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1   孙伟平  尹帮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与“怎么建”的统一


32  赵秀玲    

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新动向及其瞻望

□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3   崔剑峰   张  昊    

改变世界:恩斯特·布洛赫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解读

□ 经济理论与现实

52  刘文勇 郭新利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绿色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67  洪联英  刘栩君    

全球价值链嵌入、分工地位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绩效

□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78   周世愚 周明生    

数字化发展与地方债务风险治理:

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


88   王少国 匡国静    

互联网使用、技能异质性与工资收入

——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检验

□ 新兴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本期专题:数字法治专论


103  杨昌宇    

数字时代法律面临的技术性挑战及其法学应对


115  焦宝乾 赵 岩 

人工智能对法官思维的影响


126  王玉薇 

智能裁判风险的技术正当程序控制


137  郭少飞   李 彤 

数据侵权责任认定难题及其克服

——以抖音群控案为例

□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150  康保成 

崔莺莺与崔徽的原型为一人考

——兼说汤显祖是否用错了典


161  焦   宝 

晚清女性报刊诗词的演进

□ 美学研究

172  刘彦顺    

前摄与滞留如何在流畅的审美时体中接合?

——论英加登在描述与概括之间的纠结与窘迫


本期论文速读

求 是 学 刊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汪信砚

摘要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理论自觉,并根据这种自觉意识实现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


求 是 学 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王雨辰

摘要

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潮,或者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理解为否定发展和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途径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变革和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或者从现代主义的视角,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理解为基于维系资本主义再生产自然条件,人类应当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途径归结为通过严格的环境制度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学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理解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种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途径归结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论和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生产发展观,坚持生态法治和生态德治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实践意义在于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取向,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科学途径,深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求 是 学 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与“怎么建”的统一

孙伟平 尹帮文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认识、价值自觉的产物。它从价值维度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高度相关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基本轮廓,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社会系统工程。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求 是 学 刊

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新动向及其瞻望

赵秀玲

摘要

近几年,政协委员下基层成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一种新动向。这表现在: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扎根下沉、联动式协商、小微协商等。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有不少创新性探索,包括协商入“云”、协商到“家”、协商进“舞”、协商“亭”好。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最大价值是制度机制建立、精准协商、专业协商、“草根”协商。为解决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今后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应着眼未来进一步做好如下工作:政协协商与原基层协商组织有效衔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创新模式、下大气力推进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政协委员;下沉基层;新动向;中国式基层协商;有效衔接


求 是 学 刊

改变世界:恩斯特·布洛赫对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解读

崔剑峰 张昊

摘要

恩斯特·布洛赫运用文本研究方法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了细致解读。布洛赫不认可通常以数字顺序组合的传统见解,独辟蹊径地按照“主题—内容”原则将11条提纲编成四组,即认识论组、人类—历史学组、理论—实践组和作为口号的第11条提纲,形成了互相补充、融会贯通的整体。布洛赫认为马克思正是以作为阿基米德点的第4条提纲为杠杆,彻底颠覆了旧世界、创造了新世界。

关键词

恩斯特·布洛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阿基米德点;分组


求 是 学 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绿色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刘文勇 郭新利

摘要

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而言,跨国投资与绿色发展的相互交点研究正聚焦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绿色溢出效应分析。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影响绿色生产效率、绿色生活水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政府支持绿色发展政策的效应机制梳理,本文构建了国内分区域的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与二级分项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年度测算,按照降序排列的得分情况为东、中、西、东北地区;运用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绿色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绿色溢出效应较为显著性存在;动态脉冲效应分析显示,逆向绿色溢出效应在滞后一期内最为明显;提出加强鼓励逆向绿色溢出效应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创新性设计,树立“中国绿色投资”的国家品牌形象,地方政府应围绕“相对劣势”来促进绿色发展并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绿色溢出效应;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资源承载力


求 是 学 刊

全球价值链嵌入、分工地位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绩效

洪联英 刘栩君

摘要

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实现全球价值链本地化,是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本文整合中国海外投资微观企业数据,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分工地位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价值链分工地位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价值链上游参与度越高、下游参与度越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绩效的提升效果越明显;但随着企业的要素密集度、行业技术水平差异而变化,只有在中高技术行业或资本密集型的民营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的作用效果才更加显著。调整民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通过资源整合效应以及市场竞争效应来提升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绩效,是推进民营企业实现价值链体系本土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价值链嵌入;分工地位;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绩效


求 是 学 刊

数字化发展与地方债务风险治理: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

周世愚 周明生

摘要

数字技术的普及将对新时代我国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发展与地方债务风险治理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数字化发展的深入,地方债务增量风险受到抑制,新《预算法》实施后,尤其在东部地区,数字化发展更有利于地方债务风险的治理。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显示,数字化发展通过提升地方财政透明度、约束金融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量风险。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缓解内生性后,文章的主要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研究以期为促进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化发展;地方债务风险;财政透明度;金融分权


求 是 学 刊

互联网使用、技能异质性与工资收入

——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检验

王少国 匡国静

摘要

文章基于CGSS数据,按照受教育程度和广泛职业类别两种方法衡量劳动者技能,运用Heckman模型、混合Probit等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与工资收入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第一,互联网使用促进了工资收入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信息获取、互联网社交、互联网学习三个途径增加工资收入;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具有技能异质性,通过增加高技能需求对工资收入产生正向影响,通过减少中低技能需求对工资收入产生负向影响;第三,从具体职业来看,互联网使用增加了执行非常规任务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减少了执行常规任务的技术工人、机械操作及装配工需求以及执行非常规体力任务的农林牧渔业、简单劳动工作人员需求。基于上述结论,未来需要准确识别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技能需求的差异性影响,并研判对工资收入的异质性影响,以解决由互联网使用引起的技能工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高、中、低技能;职业类别;工资收入


求 是 学 刊

数字时代法律面临的技术性挑战及其

法学应对

杨昌宇

摘要

法律作为人的社会生活直接投射的规范场域,在数字时代正面临全面的技术性挑战。在发生机理上,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技术要素是法律面临挑战的逻辑起点,经由“技术要素—社会结构—文明形态”三步曲,新技术要素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重塑社会结构,促动信息文明的生成。在表现形式上,新技术运用给法律带来的新问题应接不暇,从法律渊源形式到法律规则体系、法律价值标准,再到法律知识体系,甚至直逼法律的人性基础,诸多技术性挑战对已有法学知识体系形成剧烈的冲击。挑战与变革相伴而生,中国法学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法律变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建构中的一个核心议题。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基于“整体性”和“历史性”的结合,为我们如何在中国语境中应对数字时代的法律变革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对“数字+”问题研究的扩展与深化将是中国法学的重要面向。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技术要素;中国法律变革;法学体系


求 是 学 刊

人工智能对法官思维的影响

焦宝乾 赵岩

摘要

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已经对法官思维产生诸多影响,积极的影响体现在:人工智能丰富了法官思维研究的内涵、有助于提升法官的逻辑思维、拓展了法官类比思维的技术运用。同时,人工智能也对法官思维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带来了法官职业理性思维的减退、加深了法官思维的价值偏见、助长了法官的机械思维、遮蔽了法官思维的独立性。如欲缓解甚至克服人工智能给法官思维带来的诸种弊端,让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真正助力法官思维,促进法律统一适用,提升司法效能,今后应当加强人工智能与司法的技术融合、注重人工智能司法中法官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法律方法在人工智能与法官思维结合中的作用。

关键词

人工智能;法官思维;算法;法律方法;智慧法院


求 是 学 刊

智能裁判风险的技术正当程序控制

王玉薇

摘要

基于人工智能加速应用于司法裁判中,智能裁判的风险正处于从技术依赖到技术主导、从办案辅助向辅助裁判、从改变机制到触及属性的不断升级中。其引发的具体法律后果主要有三个,即技术依赖减损正当程序价值、算法决策妨害数字人权实现、要素式裁判解构实质正义。为此,需要构建以技术规制技术的正当性程序,即通过程序的代码化,实现对技术应用的紧急处理、监督、归责和有限公开,将数字人权价值设定成算法程式,通过算法矫正程序确保数字公民的程序选择权、程序拒绝权和程序参与权,不断修正要素式裁判的人机协同策略,从整体上实现技术正当程序对智能裁判风险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

智能裁判;法律风险;技术正当程序;数字人权


求 是 学 刊

数据侵权责任认定难题及其克服

——以抖音群控案为例

郭少飞 李彤

摘要

抖音群控案涉及以群控系统侵犯他人数据权益,而裁判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展露出数据侵权责任认定中传统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不易适用、赔偿数额难以确定、受害人举证责任过重等三大难题。对此,在责任构成方面,类型及内容丰富的数据权益应确定为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加害人主观过错判断以主客观过错说为准;鉴于数据的无形性、价值不确定性,为充分实现侵权责任法填补和预防功能,周全保护受害人,应构建数据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赔偿金额采取无限额模式,倍数则根据加害人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情节等综合确定;举证责任需合理分配,普通数据侵权案件适用一般举证责任规则,惩罚性赔偿案件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受害人完成初步举证后,由加害人证明其非故意、情节不严重。

关键词

数据;企业数据权;侵权责任;惩罚性赔偿;举证责任倒置


求 是 学 刊

崔莺莺与崔徽的原型为一人考

——兼说汤显祖是否用错了典

康保成

摘要

汤显祖《牡丹亭》曾把元稹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崔莺莺和崔徽“混为一谈”。这两个艺术形象与情人都有过一段浪漫的情感经历,最终都遭到遗弃。统观元稹的生活经历、所作“艳诗”及唐传奇的叙事特征,崔莺莺和崔徽的原型应是同一个人,其中崔莺莺是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象,而崔徽则与元稹生活中所遭遇的原型人物更接近。自宋代起,在有人坐实张生即元稹自寓的同时,也有人将崔莺莺和崔徽相提并论,乃至合二为一。因此,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将二人“混为一谈”有根有据,不算用错典。

关键词

汤显祖;元稹;崔莺莺;崔徽


求 是 学 刊

晚清女性报刊诗词的演进

焦宝

摘要

自1898年《女学报》在上海创刊,晚清最后十余年间出现了一大批主要由女性参与、专门讨论和研究女性问题、思考和引导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报刊。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精英以报刊为媒介唤起舆论、启发女权,对晚清民初的中国女性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通过传统诗词这一体裁,发出女性声音、探讨女性问题、启蒙女性思想,是这些报刊的内容之一。女性报刊诗词的大量出现,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中国女性诗词文学的重要新变。晚清最后十余年间的女性报刊诗词嬗变,体现出从革除陋习号召中提倡女学到国族革命语境下扬厉女权,再到塑造女性国民的演进历程。晚清报刊诗词传播正与晚清最后十余年间女性运动发展的轨迹相吻合,深入研究报刊中诗词的创作与传播,对于我们以更为同情理解的态度,感性了解这一时期女性觉醒之状态,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晚清报刊;诗词;女学;女权


求 是 学 刊

前摄与滞留如何在流畅的审美时体中接合?

——论英加登在描述与概括之间的纠结与窘迫

刘彦顺

摘要

英加登通过对文学阅读-审美时间意识域时位构成的精细描述所显现的见识,往往高出其通过概括所表达的现象学还原思想,两者时常纠缠、编结在一起。第一,他在描述中不自觉地涉及到审美时间意识域在时体上的流畅性,却在概括中把语音视为边缘域的附属物,也没有看到读者与文学作品诸层次是以绝对同时性的方式共属一体的。第二,他通过描述彰显了意义层-审美时体原发的流畅性,却在概括中把流畅视为句子生成活动。这源于他对现象学还原中客观剩余物的执念,在事中与事后、原发与回忆之间纠结不已。第三,他在描述中把前摄视为审美时间意识域涌流的生产者,并使滞留与前摄接合为原发的流畅时体,却在概括中把文学作品语言的固定位置关系误认为审美时位的运动方向,也没有揭示滞留在审美时间意识域所处的背景-空间位置。

关键词

英加登;审美时间意识;流畅;审美时体;滞留;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