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求是学刊》2022年第5期目录&摘要

信息来源: 求是学刊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10-30 浏览次数: 10

□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本期专题:喜迎党的二十大专论


1    潘  斌  

新时代党的风险治理思想的基本逻辑


10   徐  苗   刘同舫 

共同价值的“建构效应”: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18   刘  远   张万洪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特定群体权利保障理论

□ 学术名家与当代学术史

28  杜桂萍    

现状与反思:清代诗文研究的学术进境

□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8  漆  思   高晓敏    

生态革命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辨析

□ 儒学与当代中国

45  关术勇  郑炜明    

礼乐文明:饶宗颐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精神根基

□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56  马述忠  张道涵   潘钢健    

数字金融与老年人健康:

基于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机制视角 


71   汤  萱   高  星    

数字金融如何促进民营企业成长

——基于金融监管与管理者能力的调节效应


85  张金山  崔学良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创新创业质量?

——来自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96  齐文浩  齐秀琳   孙  猛    

“农转非”身份、创业与市民化

□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107  杨立新   

民法典侵权责任免责事由体系的构造与适用


122  张凇纶 

“违约方解除权”的再证成与省思


132  韩旭至   

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及其处理前提

——以《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28条为中心

□ 美学研究

146  刘旭光   艺术即审美

——论“艺术美”之“美”

□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161  倪晓明 

班固赋论的讽颂转向及其范式意义


170  朱新亮 

论梅尧臣诗歌的叙事性



本期论文速读

求 是 学 刊

新时代党的风险治理思想的基本逻辑

潘斌

摘要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在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务,是增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风险治理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理路,忧患意识与风险精神是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则为其形成提供了历史镜鉴与宝贵经验,构成了党的风险治理的历史逻辑。唯物辩证法是风险治理的基本视域与思维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风险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风险治理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忧患意识;历史逻辑;风险辩证法;制度治理


求 是 学 刊

共同价值的“建构效应”: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徐苗,刘同舫

摘要

中国倡导和践行的共同价值是切合人类公共性生存理想的价值共识,内蕴理论、实践以及历史向度的“建构效应”。在理论向度上,共同价值的提出与建构有利于消解以价值相对主义和普世价值为主要表征的价值争议,形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价值观;在实践向度上,共同价值以其规范合理的基本内涵集中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一种全球性的价值理念发展转变为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向度上,共同价值是人的自由本性和人类自由解放目标在全球化时代的具体呈现,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积淀和凝聚追求人类解放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共性认知,从而深入推进共同体主体的解放进程。

关键词

共同价值;“建构效应”;人类命运共同体


求 是 学 刊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特定群体权利保障理论

刘远,张万洪

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和人权法治保障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深刻映照出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制度法理,凝练了中国特定群体权利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底色和话语逻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思想基点、制度基础、行动方略、动力来源和国际国内协调等维度把握中国特定群体权利保障的法治原理,有助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特定群体权利保障机制,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全面融合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定群体权利;人权法治保障


求 是 学 刊

现状与反思:清代诗文研究的学术进境

杜桂萍

摘要

清代诗文研究至少已有百廿年之历史,近二十年进入繁荣期;新的学术生长点不断出现,成为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学术领域。文献研究的多元性、文本阐释的多向度,已取得了斐然成绩;在思想性追求、方法论科学建构方面也有不俗的创获。作为一个尚属“年轻”的学术领域,清代诗文研究还存在不同层次、向度的问题。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正视现状,优化相关学术方法,关注理论性建构,当带给清代诗文研究更多学术进境。

关键词

清代诗文;研究现状;方法论;学术进境


求 是 学 刊

生态革命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辨析

漆思,高晓敏

摘要

福斯特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生态危机和生态革命进行研究,揭示了全球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失控,论证了生态革命的必然性,揭示了生态革命的本质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主张通过生态革命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挖掘了马克思的生态学遗产,用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研究生态问题,重构了马克思的生态学,但未能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现实出路,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入辨析。

关键词

生态危机;生态革命;社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求 是 学 刊

礼乐文明:饶宗颐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精神根基

关术勇,郑炜明

摘要

礼乐文明是饶宗颐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精神根基。他认为礼是天地运行的法则,并将之作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依归。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亦离不开对本民族历史的探究,其道德基础即为礼,故史以礼为纲纪,二者相互依存,而礼之忠信为本,义理为文的内涵所体现的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之道德精神,饶宗颐强调治史论事要以道德为准绳,正义重于正统,并以此来匡正社会,这亦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所应秉持的道德准则。而“乐”作为与“礼”并列之范畴,其内在意涵,是要与“礼”相称,教化众生。起到通达人伦事理、教化明德的作用,正是乐教才使得人们兴善尽德,人们内心当中所积淀的和谐顺正之精神才得以彰显,其感化万物、和谐天地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因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亦必须重视乐教之作用。

关键词

饶宗颐;礼;乐;民族文化;精神根基


求 是 学 刊

数字金融与老年人健康:基于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机制视角

马述忠,张道涵,潘钢健

摘要

文章旨在基于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机制视角,利用CHARLS数据和我国城市级别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改善,且这一效果在不同老年群体间和数字金融的不同发展维度上存在差异。上述积极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提高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实现,且在一定家庭收入水平的保障下,相比于私人借贷等其他“低门槛”金融模式,数字金融更易帮助老年人获取优质医疗服务,进而改善健康状况。因此,数字金融的进一步普及与适老化改造有助于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挑战。

关键词

数字金融;老年人;健康;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


求 是 学 刊

数字金融如何促进民营企业成长

——基于金融监管与管理者能力的调节效应

汤萱,高星

摘要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借助沪深两市企业数据,系统探究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推动民营企业成长。相较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所产生的驱动作用更为强劲。且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助推作用在金融业竞争程度较小、注册资本较少的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有效缓解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能够降低民营企业的杠杆水平,进而助力民营企业成长。进一步研究发现,较强的金融监管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成长的正向作用;管理者能力越强,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成长的驱动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金融影响民营企业成长的研究成果,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民营企业;金融监管;管理者能力


求 是 学 刊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创新创业质量?

——来自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张金山,崔学良

摘要

文章在城市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创新创业质量的影响及作用路径,考察创新创业维度、城市规模、区位下的异质性作用,深究信息基础设施如何改变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带来创新创业质量的改善,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含量每增加1%,创新创业质量平均提升0.0019%;机制识别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集聚影响创新创业质量;人工智能技术的正向促进作用依赖于创新创业维度、城市规模与区位,且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人工智能对创新创业质量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产业结构;经济集聚


求 是 学 刊

“农转非”身份、创业与市民化

齐文浩,齐秀琳,孙猛

摘要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得到了学界的持续关注。文章将2010—2017共五次的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进行合并,考察了“农转非”身份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探讨了农业人口的市民化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农转非”身份会促进创业,该结论在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验证后依然成立;第二,“农转非”身份促进了创业强度;第三,“农转非”身份会促进创业,一是因为具有“农转非”身份的个体缺乏与原城市居民平等的外部就业机会,二是因为“农转非”过程的选拔性导致拥有该身份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适合创业的个人禀赋。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获得城市户口,城市的新移民与原居民依然是两个存在诸多不同的群体,城市户口的获得与市民化的完成是两个不同步的过程。

关键词

“农转非”;创业;市民化


求 是 学 刊

民法典侵权责任免责事由体系的构造与适用

杨立新

摘要

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是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的行为自由的保障。《民法典》作为民法基本法,与其特别法一道,形成了“5.3.4”的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构造体系,即总则编规定、侵权责任编一般规定、特殊侵权责任规定、人格权编规定和特别法规定的五重结构,分为通用免责事由、专用免责事由和具体免责事由三种基本类型,形成通用免责事由适用于全部侵权行为、专用免责事由适用于全部侵权行为、具体免责事由适用于侵害人格权的一般侵权行为和具体免责事由适用于特殊侵权行为四种适用范围。这一体系的优势在于,实现了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构造的完整性,保证了侵权责任免责事由内容的完备性,明确了侵权责任免责事由适用的针对性;能够划清侵权责任构成与民事主体行使权利行为自由之间的界限,对于保护民事权利,制裁民事违法侵权行为,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适用侵权责任免责事由,须掌握好侵权责任免责事由体系的构造,在应当适用的范围内正确适用,以实现《民法典》规定侵权责任免责事由体系的立法目的。

关键词

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构造;体系;类型;适用范围


求 是 学 刊

“违约方解除权”的再证成与省思

张凇纶

摘要

“违约方解除权”化为《民法典》第580条第2款,引发了学界较大争议。解除权应当是当事人的基本自由,因此反对违约方享有解除权的,需要负担证明这一点的“证明责任”。在否定违约方解除权的论证中,论及效率违约的功利论证并不成立,因为效率违约与违约方解除权并无干系;对效率违约的批评,实是源自后者无视传统民法将实际履行作为违约救济的做法。但无论是“合同必须严守”的道德话语,抑或民法典的体系理由及其会引发“合同僵局”的固有认识,都难以证否违约方的解除权。不过,只要民法解释自我设限地拒斥“违约方享有解除权”,民法典第580条第2款同样难以实现其最初目标。

关键词

违约方解除权;效率违约;实际履行;合同必须严守;民法典


求 是 学 刊

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及其处理前提

——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为中心

韩旭至

摘要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第1款,敏感个人信息的判断具有客观性、关注的风险内容具有广泛性、判断前提具有确定性,且须达到“高概率的权益受侵害可能+一般的权益受影响程度”的标准。该款的列举项作为典型的敏感个人信息,其具体内涵仍需要进一步厘清。结合《民法典》第1034条第3款,个人信息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敏感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与私密信息之间存在一定交叉。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第2款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充分必要性、严格保护措施,是目的限制、最小必要、安全保护原则的体现与强化,只有三个条件同时达成时,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关键词

敏感个人信息;特殊类型个人数据;场景理论;私密信息;目的限制;最小必要


求 是 学 刊

艺术即审美

——论“艺术美”之“美”

刘旭光

摘要

西方的“艺术”概念在18世纪中叶之后与“美”相结合,产生了“自由的艺术”与“美的艺术”等观念,这些观念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照艺术,并且用“自由愉悦”与“自由创造”来定义“艺术美”,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艺术观:艺术是非功利性的,是审美的;艺术的美来自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与作品所引发的自由愉悦,来自于艺术的内涵所呈现出的自由理性对世界的反思与认识。这种艺术观确立了“艺术即审美”这样一个信念,这个信念虽然在20世纪受到诸种挑战,但仍然有其价值。

关键词

美的艺术;自由艺术;艺术美;自由创造;自由愉悦


求 是 学 刊

班固赋论的讽颂转向及其范式意义

倪晓明

摘要

在班固之前,西汉赋家每每陷入“劝百讽一”的体用困境中无法自拔,赋体的“夸饰”本性与经学的“讽谏”要求形成二元对立之势。班固选择绕过讽、劝,独标“颂”义,通过纽合诗赋、还原“颂”义的学理建构,使“颂”义回归赋学领域,最终完成赋论的讽颂潜转。“言语侍从”身份与献赋制度是确立颂美赋论的内在动因,都邑赋、帝王颂、符命文确立的“颂美”文本范式对后世辞赋、子书、类书等均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班固;《两都赋序》;颂美;赋论;范式


求 是 学 刊

论梅尧臣诗歌的叙事性

朱新亮

摘要

中唐以后诗歌叙事性大增,梅尧臣作为“中唐—北宋”诗歌时段的重要诗人,其创作实践涂上了鲜明的叙记色彩。这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梅尧臣的制题突破“卓绝清新,言简意足”的艺术规范和审美标准,创作了不少体兼诗序、貌类散文的诗序化长题和散文化诗序;其次,梅尧臣自拟题目的乐府歌行、古体诗歌大量运用对话、引语形式穿插、填充诗歌内容;再次,梅尧臣的代书诗继承杜甫、白居易的写作传统,以诗歌代替书简,承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功能,以叙事笔法呈现一个个因果清楚、脉络分明的故事;最后,梅尧臣注重按照线性时间发展流程展开不同时空的叙事流转,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点间对比与切换,以时间率领空间,完成诗歌场景的时空转换,体现出梅尧臣布局谋篇时的叙记意识。叙事理路的彰显,逻辑思维的演绎,使其诗歌接续中唐以后创作倾向,具有拓开宋诗美学范型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梅尧臣;叙事;长题;对话;代书诗;时空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