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3-03-11 浏览次数: 10

目录

名家论坛

现代汉语“的d句”的结构关系与认知机制

作者:徐正考,吴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解读

①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韩喜平,郝婧智

②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的法治推进——以规范消费券政策实施为引例

作者:陈兵,郭光坤

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构谱系与显著优势

作者:张等文,王嫚

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作者:梁大伟,茹亚辉


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

①深入理解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作者:韩丽颖

②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的立场、范式与难题——以东北师范大学“全球价值观教育调查”为例 

作者:任志锋


儿童教育评估与课程设置

①基于脑科学的西部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评估及养育、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李玲,刘一波,位东涛

②国外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萍,张帆,王炜楠


语言文学

媒介、实物与空间——当代视觉修辞的三种向度及其实践逻辑

作者:张伟

②21世纪以来中国世界文学学术话语的双重困境

作者:杨枫,韦丁文


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

①三元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政治经济学考察

作者:邓宏图,马太超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个体基本技能差异的分析

作者:王广慧

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

①我国数字营商环境建设论略:突出问题与优化措施

作者:孙莉莉,李锋

②数字经济时代传导效应理论与妨碍性滥用垄断规制

作者:嘉,兰倩

③数字政府技术资本侵蚀的生成机理与法律规制

作者:邓经超


青年学者论坛

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当代英美发展的比较视角

作者:朱兰,王秀红

文化思源与现实关切的双重旨趣——当下中国学者散文创作论评

作者:郑利萍


摘要


现代汉语“的d句”的结构关系与认知机制


汉语里有一个表示“关心、嗔怪、威胁”的句式,是由一个兼语形式加“的”构式化形成的。“的”既是结构助词也是语气助词,其作用一是根据表达的要求来调整兼语式“控制”的力度,或从轻体现为关心、允诺,或从重体现为嗔怪、揶揄、威胁;另一个作用是使兼语式状态化,依据其兼语形式的V2词性不同,分别形成了动态句和状态句。

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高等教育以培育人力资本的方式,从提升供给质量与刺激内需扩张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格局的构建与转型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以量的扩张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发展格局更需要内涵式的高等教育发展,即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基础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效益,这需要以新发展格局为需求导向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旨在以协调的区域结构、完善的形式结构、精进的学科结构、灵活的专业结构与科学的层次结构推动构建供需高水平平衡的新发展格局。

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的法治推进——以规范消费券政策实施为引例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目前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清晰等问题,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建构。以上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的认识不够清晰、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内涵与实施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在实践中仍存在政府对市场主体过度干预、在相关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实施中忽视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以及因地方政府间相互竞争产生的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等现象,这在目前地方政府消费券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此,需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推进为抓手,廓清经济发展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关系,厘清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制度之内涵,明晰公平竞争审查旨在实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目标,优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持续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从而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构谱系与显著优势

作为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仅具有完善的民主制度体系,而且具有完整的民主实践链条。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谱系中,不同类型的民主制度之间相互配合,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环节之间有效衔接,为人民群众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性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活动提供了重要渠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民主形式与民主实质、民主与集中、民主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是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又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各民族国家建构现代化道路呈现多元趋势,且国家命运与道路选择休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扬弃,是对苏联模式现代化道路的升华,是对中国旧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路径基石,对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观照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深入理解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价值观教育作为维系国家存续、制度运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既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质,也具有共通性的本质和规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应深人理解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在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多维视野中打开价值观教育新局面。为此,应深人研究时代变革对价值观念领域的复杂影响,自觉彰显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及其独特优势;把价值观教育的国际比较与21世纪世界价值观教育发展相联系,洞察把握不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的特点和规律;把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国际比较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复兴后继有人相联系,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根基,探索拓展富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教育发展之路。

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的立场、范式与难题——以东北师范大学“全球价值观教育调查”为例

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是因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研究领域,在理论立场、方法范式、发展向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深人推进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须超越自我与他者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以我为主、以人度人、人我互动的理论立场,在合理保持主体性自觉的前提下,做到“真实认识他者与认识他者真实”的统一,探寻价值观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之道;吸收借鉴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探索以描述性比较为基础、以分析性比较为中介、以解释性比较为目标的方法范式;更加聚焦“因果解释”这个突出难题,遵循有限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辩证逻辑,综合推进横纵两个方向上的因果分析。

基于脑科学的西部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评估及养育、教育策略研究

本研究尝试突破教育与传统人力资本理论涵盖的健康水平、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等行为要素限制,基于这些行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首次将脑发育水平纳人人力资本发展评估框架中,初步建立0—3岁儿童脑发育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实例展示指标体系与指数的测算方法。基于评估,提出以政府、家庭、托育机构、社会以及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儿童早期养育策略建议,为提升西部农村儿童早期脑发育水平及教育干预提供科学参考,为从源头上解决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储备提供科学证据和前瞻性决策依据。

国外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合理的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幼儿教师、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QS排名前列的八所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其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结构内容合理、多元文化与基础学科齐头并进、实践贯穿于课程以及修课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提出明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改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运作方式等启示。

媒介、实物与空间——当代视觉修辞的三种向度及其实践逻辑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人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人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21世纪以来中国世界文学学术话语的双重困境

尽管中国学者的世界文学研究的国际发表已身居仲位,但世界影响还比较有限。在国内学界,世界文学缺乏奠基性的系统论著,还未形成繁荣多元的学术范式和学术话语,“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主张还缺乏内在逻辑和平衡。由于学术传统、学术诉求的差异以及主流学术话语平台的排他性规则,中国世界文学研究的国际对话的叙事建构效果有限。西方学界在21世纪再议世界文学并非纯粹追求“世界大同”的文学理想,而有其本土实际学术利益的考量。是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世界性认同充满挑战,但西方学术体制的潜规则恰好提醒中国学者需要创造性地保持国际学术对话,主动开辟理论场域,引领学术话语潮流,建构中国世界文学的知识理论。

三无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政治经济学考察

尽管很好地刻画了转型期间的劳动力流动,但二元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仍存在明显差异。一系列特征化事实表明,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二分法之外,现代农业正日益成为新的部门并与前两者共同形成中国的三元结构。转型便是由三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三元结构的出现非但没有延长中国整体转型进程,反而因为农业比较收益率的提高缩短了实现转型所需的时间。然而受制度等的限制,现代农业部门在规模、信贷、组织和人才等方面面临多重困境。为推动转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一体化,以农业的全面现代化确保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基于个体基本技能差异的分析

我国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实践保护面临网络平台阻碍权利人对信息控制权的实现,以及个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应用二元逻辑模型分析了基本技能对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了职业技能培训对其收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确实存在“基于个体能力的选择”现象,即在其他控制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基本技能高的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概率显著高于基本技能低的个体。研究结果还表明,当个体基本技能变量被控制后,虽然职业技能培训总体上能够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但是其对于参与和不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提升效果明显不同。对于那些已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群体而言,培训并没有使他们的工资水平得以显著增加;而对于那些未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群体,如果使他们接受培训则会显著提高其工资水平。但是由于培训参与决策存在选择性,基本技能较低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概率显著降低,因此如何提高该群体培训参与率,应当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政策或者开展培训之前需要重点关注及解决的问题。

我国数字营商环境建设论略:突出问题与优化措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毋庸置疑,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呈现新的竞争态势,我国也已经进人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与此同时,数字营商环境这一概念开始被普遍使用。本文在传统营商环境基础上对数字营商环境进行概念界定,并针对数字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不平衡、数字政府建设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不足、数字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评价体系缺失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基于此,我国应着力构建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数字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科学构建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传导效应理论与妨碍性滥用垄断规制

数字经济时代,用户注意力和数据优势对竞争的影响更加明显,平台的纵向融合与横向扩张逐渐成为常规竞争模式。平台往往通过优势力量在不同相关市场上的传导以谋求更多竞争优势,传导效应体现出市场分离化趋势明显、垄断力量传导速度快、竞争对手抗衡成本高和滥用行为更加多样等特点。为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基于传导效应所实施的妨碍性滥用行为,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层面做出相应调整,重点关注数据滥用及其引发的加速效应,全方位立体考虑数字经济时代不相邻市场及未来市场的市场力量延伸,预防新市场竞争状况的倾覆性影响。

数字政府技术资本侵蚀的生成机理与法律规制

在建设数字政府的过程中,政府对技术资本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技术依赖、信息依赖以及决策依赖。技术上的优势使得技术资本开始不断侵蚀政府固有的权力架构和组织形态,并在无形中消解了行政主体的独立人格,解构了行政权力的公共属性,分化了政府的公信与权威,侵害了公民的数据权利,为我国数字市场的繁荣发展埋下了隐患。技术资本人驻的审查标准缺失、基本权利保障理论的适用障碍、技术资本的监管体系不健全、社会性力量的边缘化是当前技术资本侵蚀的主要制度根源。基于此,今后必须明晰技术资本合作的审查标准,强化公民数据权的国家保护义务,加强数字平台的合规化建设,推进公众对数字政府的深度参与,完善党对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化领导,从而将数字政府的建设和运行纳人法治化轨道之中。

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基于当代英美发展的比较视角

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深化合作不断加强。因此,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英美两国国际教育中的区域国别研究至20世纪开始成体系化、正规化和集聚化发展,各有特色,其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也在半个多世纪里累积了大量实践经验,机构组建、课程建设和研究发展等方面可以作为他山之石,来反观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型人才机制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对当代英美区域国别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特征进行了梳理,并提炼其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和不足,通过结合我国现阶段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现状和实践,提出3“跨”课程体系创新和“2+2+2”核心竞争力构建,意在为我国区域国别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提出创新性观点和建议,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供更多视角和可能性。

文化思源与现实关切的双重旨趣——当下中国学者散文创作论评

当下中国散文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便是学者散文的发展。当代一些学者在散文中抒写了独到的学术感悟和真挚的生命体验,其理性思考、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通过知性与感性交融的散文方式得以优美呈现。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这些学者散文或以文化透视的眼光钩沉与探究所在区域的历史人文,或基于现代意识体悟生命的意义与学术的境界,或对日常生活进行文化省思与审美观照,体现出当代学者的思想观念、理性精神和审美取向,引领读者认知历史、关注社会、关怀自然,倡导社会文化进步意识和价值理想,表达了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使命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