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信息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3-03-11 浏览次数: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何云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域下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李珍珍   新型全球化的逻辑理路:历史生成、理论回响与实践演进

  02    政治学研究                    

郝铁川   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思想史的主线

  03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李 恒   市场潜能、工资水平与城市规模——基于四川省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凯泽,董增川,沈菊琴   流域排水权配置研究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横向府际合作视角

杨凤娟,李晓慧   从河南省行业视角看要素错配与 ATFP 潜在增长

  04    法学研究                    

于 霄   算法民事归责的理性标准

岳 冰   公司自治与国家强制关系范式论

  05    宋代研究                    

田志光   仕履迁转与道里远近:宋代宰相免谪地考论

杨玉华   宋代文化名人入蜀论略

  06    文学研究                    

刘朝谦,张 丹   汉魏《琴赋》美学意识结构探析

陈红旗   左翼文学的“应然性”与语言张力(1930-1937) 

秦法跃   革命叙事语境中的隐性书写——重读宗璞 “十七年”小说创作

李正栓,叶红婷   彭斯诗与歌Auld Lang Syne的国际传播

滑彦立,栾丽梅   司各特历史小说中的共同体想象

靳 乾,克斯蒂·布莱尔   当代女性生存美学的重塑——论薇姬·菲伍尔诗歌的叙事策略

  07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

王祖嫘   世界中文教育政策的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

王海凤,余子侠   全面抗战时期高校训育制度构建探析

曾维华,王云兰   “金课”视阈下大学教学品性及其价值生成

  08   文化与传播研究                  

“东亚文化交流史”专题(3篇)

王 勇   19世纪初东亚话语体系刍议——基于《使琉球记》《琉馆笔谈》《燕台再游录》的考察

葛继勇   《魏文贞故事》书名、佚文及其流播日本考辨

王连旺   文同《墨竹图》东传日本考论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09   编辑学研究                    

于兆军   论向歆父子文献编纂思想对班固《汉书》的贡献

刘 健,范 军   日常消闲与观念革新:民国时期侦探书刊的大众阅读及社会影响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何云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视域下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摘 要:中共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提升中国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是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让人才能够各尽其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能够大展身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得到公正评价。
关键词:人才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挑战;实施路径

李珍珍
新型全球化的逻辑理路:历史生成、理论回响与实践演进
摘 要: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叠加中,传统的西式全球化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新型全球化成为引领全球化发展的新方向。新型全球化在当代的构建和演进有着严密的逻辑理路,其生成于动态发展的社会历史之中,其理论回响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实践演进是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建设一个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的世界。
关键词:新型全球化;世界历史;“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

       政治学研究                    

郝铁川
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思想史的主线
摘 要:坚决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探索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思想史的一条主线。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的实质都是要把中共和中国变成苏联或西方的附庸。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全盘苏化的两种倾向——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的斗争中,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思想史就是一部不断纠正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的历史。
关键词:全盘苏化;全盘西化;独立自主;中国特色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李 恒   
市场潜能、工资水平与城市规模——基于四川省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按照城市经济学理论,城市规模越大,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就越高,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规模相对不足,导致集聚效应不明显。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基于四川省城市数据,综合考虑其省内、省外和国外三种市场效应,研究市场潜能对四川省城市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潜能通过三个渠道显著促进城市规模增长:通过本地市场效应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在提高要素经济效率的同时促进城市增长;通过促进区域内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城市工资水平以促进城市增长;通过提高市场通达性抑制市场分割,促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以促进城市规模的增长。政策建议是,要重视国内市场对促进城市增长的作用,刺激本地需求以提高城市潜能。同时,要加强邻近区域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以提高市场潜能。
关键词:市场潜能;工资水平; 城市规模;四川省

张凯泽,董增川,沈菊琴
流域排水权配置研究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横向府际合作视角
摘 要:气候变化造成我国洪水灾害频发。流域内政府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时有排水冲突现象发生,影响沿线社会经济平稳运行。针对洪涝灾害时期排水冲突不断的现实问题,从横向府际合作视角出发,建立流域内横向政府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行为策略选择的长期演化趋势,刻画影响因素变化对横向政府行为策略选择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流域内横向政府合作排水是系统实现最优策略组合的前提。只有推动横向府际合作关系,上下游政府均合规排水,避免排水冲突现象发生,形成有序排水的局面,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而实现促进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降低流域社会经济损失的目标。
关键词:排水权配置;横向府际合作;演化博弈;排水纠纷

杨凤娟,李晓慧
从河南省行业视角看要素错配与 ATFP 潜在增长
摘 要:基于含中间投入规模报酬不变C-D 总产出生产函数构建要素错配测度理论及要素配置优化对总全要素生产率ATFP潜在增长的影响框架,利用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及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2-2017年三次产业间资本和劳动要素错配及要素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2002-2017年资本及劳动在第一产业投入过多且错配均未明显改善,在第二产业均投入不足且错配均有较大改善;第三产业资本投入偏多且错配程度逐年下降并接近无错配水平、劳动投入持续不足且错配未明显改善;资本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贡献呈倒W 形,劳动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贡献呈W 形;2015-2017年劳动配置优化对ATFP潜在增长的贡献高于资本且差距渐增。
关键词:价格扭曲;要素错配;总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

       法学研究                    

于 霄
算法民事归责的理性标准
摘 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是我国的战略规划,然而私权制度的底层逻辑还远不能支撑这一规划。算法归责应有理性标准,理性标准是民事归责制度中的必要评判工具,同时算法适用理性标准可以促进正义,还具有技术价值。然而,算法与传统主体有很大差异,算法归责直接适用传统主体理性标准将面临困境。所以,在现阶段应当明确算法的意思参与机制是归责的前提;传统主体在算法的开发使用中应承担应有的积极注意义务;通过承认部分算法的行为主体性和为算法设计独立责任来协调算法与传统归责体系的结构冲突。
关键词:算法;人工智能;算法参与决策;理性;民事归责

岳 冰
公司自治与国家强制关系范式论
摘 要:公司法关涉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等多方利益,充满了公司自治和国家强制的因子互动。演进理性主义系公司自治的法哲学基础,外部效应学说与福利经济学理论则为国家强制的介入提供了理论支撑。公司法的私法属性决定了公司自治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基础,需矫正国家强制的泛化倾向,国家强制应仅以克服公司自治所不及为目的。平衡公司自治与强制的关系应遵循两项范式:在基本范式层面,坚持一般事项自治与特别事项强制的制度逻辑;在具体范式层面,唯有非强制不足以维护公共目的以及公司自治在效率上明显不足时,方可施加国家强制。
关键词:公司自治;国家强制;关系;价值判断

       宋代研究                    

田志光 
仕履迁转与道里远近:宋代宰相免谪地考论
摘 要:宋代宰相为百官之长,其罢免一般出自皇帝旨意,但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宋代宰相罢免频率相较于前代明显增加。宰相免谪地的远近体现出离开政治核心的程度,与其能否再度返朝任职存在一定关系。宰相免谪地依据距离京师的远近可划分为京师(开封与临安)、临京府路、远府路、偏远府路四种类型。宰相免谪地远近一般取决于罢免缘由,同时又受到宰相出身、地位、政绩以及与皇帝、同僚、后宫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宰相免谪地的选择被灵活运用到皇帝罢免宰相的政治情势中,彰显在宰相人事任免中的皇权意志和最高统治力。
关键词:宋代;宰相;免谪地;返朝任职


杨玉华
宋代文化名人入蜀论略
摘 要:巴蜀文化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古蜀文化开始,就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互鉴、相摄共融,并不断碰撞出绚丽火花。到了唐宋时期,大量著名诗人入蜀的现象更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产生“自古诗人皆入蜀”之论。实际上在唐宋时期,除了诗人、作家相继入蜀外,其他文化名家也纷纷入蜀,形成了蜀中文化名家群星灿烂的盛况。考察宋代各个文化领域名人蜀中经历及其文化活动,并对古代文人入蜀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论析,可为探究宋代蜀中文化之鼎盛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宋代文人;入蜀;文化繁荣;原因;影响

       文学研究                    

刘朝谦,张 丹
汉魏《琴赋》美学意识结构探析
摘 要:《琴赋》起于汉代,大成于曹魏,以古琴音乐活动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赋家创作富于审美的自觉意识,这投射到赋文所写内容,则是赋家自觉将梧桐树的物美和物性之美刻画为向人生成的美,并且将之与古琴音乐主体的诗意精神、古琴作为器具的外观之美、古琴作为乐器的乐性之美和古琴音乐的艺术美织构为古琴文化的多重复调式美学结构,以深刻地写出人在古琴活动中栖居的诗性。《琴赋》把儒家雅乐的美学观念和隐逸之士反抗主流社会的文化姿态打通成一体,生产出古琴雅而悲苦的独特审美风格,写照了汉魏之人在入世和出世两个维度之间选择的妥协与挣扎,创造了一个时代文艺独特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琴赋》;物性之美;器具之美;琴乐之美;悲

陈红旗   
左翼文学的“应然性”与语言张力(1930-1937) 
摘 要: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话语中,反帝反封建和阶级革命的语义学成分随处可见。左翼文艺界有效地将文学创作、文化运动与革命/政治结合起来,实现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革命/政治语言的有机融合,跨越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革命/政治语言之间的鸿沟,这不仅带来了一场文学的历史性变革,还令左翼文学话语能够在他者那里汲取到更多的力量和真理。在左翼作家的笔下,流氓无产者、罢工工人、暴动农民和抗日士兵的对话交谈创造了一个最具颠覆性的话语天地,他们往往以看似恶毒的骂语宣告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抗态度和破坏本能。无论是从民间交往、市井对话还是从工农俗语、士兵詈骂中,左翼作家总是能领悟到劳苦大众反抗剥削压迫和求索民间正义的强烈诉求,尤其是急切要求改变现状、摆脱现存秩序的心声,这些应然性因素是他们能够持续对革命想象过程加以叙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左翼文学;“左联”;应然性;语言张力

秦法跃 
革命叙事语境中的隐性书写——重读宗璞 “十七年”小说创作
摘 要:宗璞“十七年”小说创作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隐性书写。具体而言包含两方面:从内容上讲,宗璞通过对知识分子心理的深度描写完成了对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史和心灵史的书写,形成了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谱系;从形式上讲,宗璞的叙述形式可以命名为“局外人”叙述,背后体现的正是作家本人以及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在革命语境中的心境,这种叙述形式以及背后的隐微心态可以追溯到早期宗璞的诗歌创作之中。通过对宗璞小说隐性书写内蕴的讨论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认识宗璞小说,尤其是其知识分子书写所呈现出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关键词:宗璞;隐性书写;知识分子精神史;局外人叙述

李正栓,叶红婷
彭斯诗与歌Auld Lang Syne的国际传播
摘 要: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国际传播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互鉴的重要指标和见证之一。罗伯特·彭斯的诗与歌Auld Lang Syne当属文学作品国际传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Auld Lang Syne的国际传播充分诠释了拉斯韦尔的传播学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实践。其传播主体包括多类个体和各种组织,很多情况下传播对象也成为传播主体;其传播内容既有文字内容(包括翻译文字)也有歌曲和旋律;其传播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包括出版物、演唱会、电影插曲、仪式活动等;其传播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一切能读能唱者,无分长幼,不论男女,不限地域;其传播效果是多重的,既带来经济效益,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对后世的文学和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Auld Lang Syne在全球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罗伯特·彭斯;Auld Lang Syne;拉斯韦尔传播学;国际传播

滑彦立,栾丽梅
司各特历史小说中的共同体想象
摘 要:司各特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风轻云淡地书写着宏大的历史叙事,描绘了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洲风起云涌的历史现状以及各共同体之间的争斗与认同,成就了大不列颠近三十部经典历史小说。在波澜壮阔的王位争夺、复辟争斗、宗教迫害之下,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文章通过分析司各特历史小说中王室权贵、骑士军人、底层平民三组人物群像,挖掘司各特对于大不列颠民族身份建构的深度思考与书写,呈现他对于塑造团结、民主、平等、包容的大不列颠共同体国家建构观的宏愿。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建构;司各特;共同体想象

靳 乾,克斯蒂·布莱尔
当代女性生存美学的重塑——论薇姬·菲伍尔诗歌的叙事策略
摘 要:以苏格兰为创作阵地的当代女诗人薇姬·菲伍尔,因阴郁而辛辣的笔触令她的作品极具风格。诗人常从女性角度出发揭示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把女性日常的家庭琐事嫁接到神话传说、童话故事、色彩绘画等多元化的艺术领域。文章通过分析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段,发现诗人通过运用修正、改写、私人化挪用、“艺格敷词”的叙事策略,巧妙地打破了西方悠久的性别书写传统,颠覆了以男性“凝视”为主导的审美倾向,重新塑造了当代女性积极的生存风貌,为当代女性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冲突提供了一种纾解途径。
关键词:薇姬·菲伍尔;生存美学;神话修正;童话改写;艺格敷词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

王祖嫘
世界中文教育政策的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
摘 要:世界中文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所在国的语言政策,通过数据库研究对全球六大洲64国的450余项中文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各国中文教育政策发展可分为均衡型、引领型和后发型三大类,经历了分化期、复苏期、转向期和制度化时期等四个阶段。政策发展特点体现为主体多元、效力分级,二语教育为主、基础教育为重,内容覆盖语言规划的主要领域,中文一语和二语政策尚未形成合力,政策管制时有发生等。展望未来趋势,各国中文教育政策的基本面持续向好,政策风险主要源自意识形态动机,华文教育和中文二语教育政策需加强协同,中文教育政策研究前景广阔。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语言规划;中文作为二语教学育;华文教育

王海凤,余子侠   
全面抗战时期高校训育制度构建探析
摘 要:全面抗战时期,在国联教育考察团的建议与战时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国民政府决定在高校全面推行训育,并构建了严密的训育制度:教育教学体制中纳入“导师制”;行政管理系统中加入“训导处”;政治组织机制中植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全面抗战时期高校构建训育制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战时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强化了训育制度的工具性质,改变了制度设立的初始目的。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高校;训育;训育制度

曾维华,王云兰
“金课”视阈下大学教学品性及其价值生成
摘 要:建设“金课”是新时代着力做好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坚守并含蕴大学教学品性是“金课”建设的关键,但是在“金课”建设过程中,由于对“金课”的“创新性、高深性、挑战度”特质把握不到位而出现了“金课”建设的技术化取向,这就需要呼唤大学教学品性的回归。大学校长要以教学为中心,大学教学管理机构要遵循学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管理逻辑,大学师生要主动成为“教”与“学”共同体的主角,以促成大学教学品性的价值生成,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金课;大学教学品性;人才培养质量

       文化与传播研究                  

“东亚文化交流史”专题(3篇)

王 勇
19世纪初东亚话语体系刍议——基于《使琉球记》《琉馆笔谈》《燕台再游录》的考察
摘 要:在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过程中,东亚外交话语体系依然奉汉文为尊。《使琉球记》《琉馆笔谈》《燕台再游录》等三种东亚使行录资料,生动而又具体地展现了清朝册封副使李鼎元、琉球文人外交官杨文凤、日本汉学家石冢崔高、朝鲜燕行使柳得恭等人“以笔代舌”的跨国交流与沉默外交,勾勒出空间范围涵盖北京、福建、琉球、台湾、萨摩等地的近代东亚外交生动画卷,廓清了首部中琉辞书《球雅》的来龙去脉。19世纪中后期“汉文”上升为近代条约的外交话语体系,彰显了汉字持久辐射力与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汉文笔谈;东亚外交;话语体系;行使录

葛继勇 
《魏文贞故事》书名、佚文及其流播日本考辨
摘 要:有关唐代名臣魏征的言行录,尤其是魏征逝世后由他人所编的《魏文贞故事》与《魏郑公谏录》两者关系,后世著录相异,学界也众说纷纭。实际上,王方庆所撰《魏文贞故事》(《魏文贞故书》)与《魏文贞公故事》《魏征故事》为同一书籍。至南宋,《魏文贞故事》十卷被再编为《魏郑公谏录》五卷。日本类书《明文抄》中引用的《魏文贞故事》四条佚文,与现存《魏郑公谏录》的相关内容一致。传入日本的《魏文贞故事》六卷应是王方庆《魏文贞故事》十卷中的一部分。
关键词:《魏文贞故事》;《魏郑公谏录》;书名演变;中日书籍交流

王连旺
文同《墨竹图》东传日本考论
摘 要:14世纪初,文同《墨竹图》的信息已出现在五山禅僧的诗文中,画僧愚溪右慧等人已在日本绘制《墨竹图》,但通过中世日本的几种藏画目录,尚不能证明文同《墨竹图》在这一时期已传至日本。15世纪中期,题有苏轼《书文与可墨竹并叙》诗的文同《墨竹图》传入日本,见于万里集九《天下白》。文同《墨竹图》技法及实物东传日本后,使“墨竹”这一主题渗入日本五山汉文学,在义堂周信的大力标举下,五山汉文学中的墨竹主题渐趋普遍。“墨竹图+东坡诗抄物+五山汉文学”的综合研究模式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关键词:《墨竹图》;“东坡诗抄物”;五山汉文学;中日文化传播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编辑学研究                    

于兆军
 论向歆父子文献编纂思想对班固《汉书》的贡献
摘 要:向歆父子对文献的整理和编纂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又一创造性的伟大工程,他们的《别录》和《七略》是中国古代编辑史不朽丰碑。向歆父子崇儒扬经、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择善而从,辨章学术、传承文化的编纂思想和编纂方法,对班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向歆父子编校的中秘图书是班固编纂《汉书》的重要文献来源,向歆父子的撰述成果和观点被班固在《汉书》中大量引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向歆父子的文献编纂成就,也就不可能有班固的《汉书》。
关键词:刘向;刘歆;编纂思想;班固;《汉书》

刘 健,范 军   
日常消闲与观念革新:民国时期侦探书刊的大众阅读及社会影响
摘 要:民国时期,作为一种通俗书刊类型的侦探书刊,因面向更为广阔的读者群体成为书刊市场中十分畅销的种类。对于都市社会中的普通大众而言,阅读侦探书刊成为日常消闲生活的一项重要选择。阅读侦探书刊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从中获取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观念的革新。对于社会而言,大众阅读侦探书刊既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促进社会风气的变革、成为司法界的借镜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容易引发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模仿犯罪等。
关键词:民国时期;侦探书刊;大众阅读;日常消闲;观念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