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信息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3-04-29 浏览次数: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政治学研究                    

李庚香   以红旗渠精神照亮新时代新征程

  02    哲学研究                    

郑慧子   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分界及其学科地位

臧要科   嵇康之名士性情及其哲学趋向

  03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尚   珂,魏修建   物流业与信息业融合发展对其能源强度的影响

彭东慧,梁留科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A 级景区发展效率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04    法学研究                    

任瑞兴   论法律的安全价值生成逻辑

张   迪   刑事诉讼中的算法证据:概念、机理及其运用

黄   辰   骗取不法原因给付物的刑法评价

  05    历史学研究                    

王星光,岳威成   《尚书》天命观中的德行传统

彭   冉,朱   煜   从启蒙到规训:近代阅报社教化功能的演变彭

  06    文学研究                    

张   薇   莎剧《冬天的故事》对文学传统的“通”与“变”

王   钢   互文在吉剧与莎剧之间——论吉剧对莎剧的“在地化”改编重构 

梁心怡   “非政治人”的政治教导——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与哈利王子

刘   江   双重叙事进程策略下《饥饿游戏》三部曲中的战争观审视

杨国强   在“颍河镇”里呐喊奔走——略论墨白小说的先锋叙事

  07    语言学研究                    

李运富,王   瑜   郝懿行《说文广诂》版本及价值考述

杨   璐   现代汉语同语式“X 倒是X,Y”新探 

  08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

李敬欢   新时代俄罗斯中文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葛   平,王明辉,倪亚琨   爱之深,责之切:社会距离对决策影响的情感差异

王   淳,张炳林   MOOC环境下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09   文化与传播研究                  

段乐川   政治认同传播建构的一种模式分析——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中心

杨   莉   论对外新闻话语中的叙事竞争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10   编辑学研究                    

刘   洁,刘蒙之   危机语境下中国出版职业社群的回应话语谱系及其结构性张力

陈   曦   “新文科”范式下文科学术期刊的地位与发展路径

        政治学研究                    

李庚香
以红旗渠精神照亮新时代新征程
摘 要:红旗渠精神是中原大地上动人的“精神图腾”和耀眼的“精神高地”。红旗渠精神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开放性,为我们树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红旗渠精神,就必须深刻体悟红旗渠精神的精髓,深刻把握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即“七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团结奋斗、坚持自信自强、坚持斗争精神、坚持结果导向。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转化为实现“两个全面”的实际行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新意蕴

       哲学研究                    

郑慧子
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分界及其学科地位
摘 要: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实质等同的混淆现象,但从哲学的任务看,二者是两个不同的哲学学科,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分别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学科任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环境哲学是与生态学整体相对应的一种系统全面的评价性哲学研究,并在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层面形成了以其为共同哲学基础的一个不断发育着的学科群。在这个学科群中,环境哲学处于基础性的学科地位,由于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关系,因此,二者之间没有等价关系。相反,与环境伦理学真正具有平行关系的哲学学科是环境美学。
关键词: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人与自然;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分界;学科地位

臧要科
嵇康之名士性情及其哲学趋向
摘 要:哲学始于自觉,自觉显于性情,哲人性情影响着哲学趋向。游走山水与王都之间,在与周遭世界打交道而非沉思式凝视世界过程中,嵇康之名士性情与其哲学相生相成、相互映显。越名教而任自然与贱物贵身、养素全真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在这一致思趋向中,嵇康将自由置于个体生命觉醒基础上,使之不同于孔孟儒学中成己与成物式的心性抽象扩充,也不同于汉儒天人同构中对神圣秩序的服从,而是存在于个体生命自我与周遭世界的生存论关系中,存在于自然与名教、山水与王都的张力中。
关键词:嵇康;名士性情;哲学趋向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尚 珂,魏修建   
物流业与信息业融合发展对其能源强度的影响
摘 要:考察物流业与信息业融合发展以及对其能源强度的影响,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系统耦合理论对我国30个省市2010-2019年物流业与信息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门槛模型可以实证研究两大产业融合水平对物流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与信息业融合水平总体较低,且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特点,融合水平与物流业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融合水平的提升,其对物流业能源强度的正向影响不断减弱。
关键词:物流业;信息业;产业融合;能源强度;门槛回归模型

彭东慧,梁留科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A级景区发展效率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以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多尺度分析A 级景区发展效率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A 级景区发展效率总体不高且呈“波浪形”缓慢增长状态,五大文化区与省会城市效率值存在显著差异,地市级高值区城市增多且逐渐向汉族文化旅游区集中。发展效率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科技信息水平、交通水平、地区接待服务能力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结论是各A 级景区需因地制宜,走依靠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型集约化道路,充分发挥科技赋能在保护黄河文化上的作用,建设高质量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关键词:发展效率; Super-SBM 模型;A 级景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法学研究                    

任瑞兴
论法律的安全价值生成逻辑
摘 要: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和平安中国建设过程中,法律的安全价值生成逻辑需要认真对待。法律的安全价值生成包括主体性逻辑、理论逻辑与体系逻辑三个环节。其主体性逻辑呈现为:法治的人民意志表达催生法治的价值之人民主体性,进而促成法律的安全价值之人民主体性,由此人民构成法律的安全价值主体。其理论逻辑是:在安全价值内涵演变中,本体性安全诉求为法律的安全价值生成提供了内在动力,风险社会的迫切安全诉求使得安全在法律价值体系中地位凸显,安全观的转变为法律的安全价值生成提供了丰富意涵。其体系逻辑表现为:在安全与秩序、自由、平等、效率、人权、正义等法律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样态中,安全在法律价值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得以呈现,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和法律价值体系的变化,安全的法律价值地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这三个逻辑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法律的安全价值生成的完整逻辑链条。
关键词:安全;主体性;法律价值;生成逻辑

张 迪
刑事诉讼中的算法证据:概念、机理及其运用
摘 要: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大数据相关证据的研究形成了“大数据证据”“人工智能证据”“算法证据”等三套话语体系,混乱的概念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理论的发展。算法是大数据相关证据的核心特征和主要规制对象,我们应在算法证据的概念下对大数据相关证据进行探究。算法证据既指案件发生时所产生的与案件相关的算法,又可指通过算法对案内外大数据进行分析后所产生的结果。前者属于电子证据,可直接证明案件事实;后者具有独特性,其借助算法生成具有相关关系的机器意见以证明待证事实。针对不同类型的算法证据应采用不同的审查方法。为保障算法证据的理性运用,我国应明确算法证据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的审查规则,由官方主导并优化算法证据的生成、监督与公开。
关键词:大数据证据;算法证据;人工智能证据;算法;鉴定意见

黄 辰
骗取不法原因给付物的刑法评价
摘 要:不法原因给付行为的成立,必须以不法原因认识为前提。不法原因给付认识的内容,应与不法的内容相一致。不法原因财产处分行为会造成民法上无法保护的法律效果。财产损失是我国诈骗罪的不成文构成要件,采取单一的财产损失判断标准难以应对司法实践的需求。以不法原因给付人为视角,诈骗不法原因给付物的类型划分为不法原因给付的财物与不法原因给付的劳务(财产性利益)。根据不法原因给付物的不同,财产损失数额认定可分别进行:不法原因给付的财物的财产损失以个别财产说为准,不法原因给付劳务(财产性利益)的财产损失则以整体财产说为判断依据。
关键词:不法原因给付;诈骗罪;整体财产说;个别财产说

       历史学研究                    

王星光,岳威成 
《尚书》天命观中的德行传统
摘 要:《尚书》中“德”与“天命”一直是重要论题,而讨论“德”的话语往往分散在“天命”问题的文本里。《尚书》对“德”的强调可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即将君主德教成果通过历史语言总结为德行传统并反复申述。对德行传统的讨论可证明后嗣者继位的正义性,并吸收前人德治经验以辅助现实政治治理。德行传统被应用于各种政治场合的符号化表达,君主、臣下、民众皆被统摄其中,而修德和施德政也成为政治治理的重大问题。勤政、选贤任能、宽善治民等观念与“施实德于民”的提倡结合起来,作为德行传统的实践价值被后世奉为圭臬。
关键词:《尚书》;德行;天命

彭 冉,朱 煜
从启蒙到规训:近代阅报社教化功能的演变
摘 要:阅报社是中国近代出现的一种公益性阅报场所。从晚清至民国,阅报社的启蒙话语逐渐式微,其政治功能不断显现。清末民初的阅报社以启蒙民众为旨归,通过陈设报纸、讲报和宣讲以及附设半日学堂、半夜学堂,以教化民众。作为主要面向基层民众的公共阅读设施,阅报社将阅读空间嵌入生活空间,为民众提供阅读的渠道和场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通过向阅报社提供官定读物、掌控人事、建构教育空间等,将其演变为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间。阅报社教化功能从启蒙到规训的嬗递,反映了民众阅读活动逐渐被政治化的历程,揭示了社会各方对民众阅读认识的不断演进,以及国民政府企图控制和规训民众阅读的轨迹。
关键词:阅报社;民众阅读;民众启蒙;政治规训

       文学研究                    

张 薇
莎剧《冬天的故事》对文学传统的“通”与“变”
摘 要:莎士比亚善于承继文学传统,吸收前人的成果作为素材,推陈出新。传承为“通”,创新为“变”。他的传奇剧《冬天的故事》从古希腊罗马诗人以及同时代作家那里吸取了素材,诸如格林、赫利奥多罗斯、朗格斯、奥维德、忒奥克里图斯等,其素材有主要来源、次要来源;直接来源、间接来源和可能性来源。莎士比亚以格林的《潘朵斯托》为主要蓝本,巧妙地融合了其他来源,演绎了“冤案”“牧歌”“复活”的叙事,并进行重构与创新,使陈旧的故事焕发出文艺复兴时代的光彩。研究其素材来源与创新的意义在于把握文学接受与流传的“通”与“变”,对我们传承外国经典具有启示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通;变;来源

王 钢   

互文在吉剧与莎剧之间——论吉剧对莎剧的“在地化”改编重构

摘 要:吉剧通过对莎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在地化”改编重构,展示了一种从文本互文到文化互文的构建意义。吉剧“奇趣”“闹热”的内在意蕴与莎剧原作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狂欢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存在或隐或显的互文关系,这构成二者“在地化”互文改编重构的关键连接点。同时,“和谐之美”时代精神的契合以及“庶民性”隐秘通道的认同构成二者“在地化”互文改编重构的深层动力。而富于东北特色的语言改写与替换、独特的音舞性元素的变换以及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则构成二者“在地化”互文改编重构的具体艺术形式。
关键词:吉剧;莎剧;互文;改编

梁心怡 

“非政治人”的政治教导——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与哈利王子

摘 要:在《亨利四世》这部历史剧中,莎士比亚塑造了“非政治人”福斯塔夫的形象。福斯塔夫沉溺于个体的欲望,反感道德、法律和公共制度对他施加的任何约束。他诋毁政治生活的价值,并通过教育的方式去同化未来的国王——哈利王子,进而试图消除政治秩序对自然爱欲的一切限制。尽管哈利王子最终选择驱逐福斯塔夫,但这是因为他天性上渴望政治权力,无法容忍福斯塔夫对政治秩序的解构。事实上,福斯塔夫的道德虚无主义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哈利王子,后者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
关键词:莎士比亚;《亨利四世》;非政治人;马基雅维利主义;政治德性

刘 江

双重叙事进程策略下《饥饿游戏》三部曲中的战争观审视

摘 要:战争是苏珊·柯林斯《饥饿游戏》三部曲中的重要主题,然而,评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争论不休。一些研究者认为柯林斯的创作仍在延续传统的战争神话叙事,因此不应将其视为反战小说。就其本质而言,研究者们多聚焦于故事的显性情节发展,即帕纳姆国的暴政统治所导致的个体抗争和集体政治反抗,构成了反抗暴政统治的伦理叙事脉络。但研究者们多忽略了潜藏于显性情节发展之下的隐性叙事暗流,反抗战争之下暗藏的仍是权力再分配,权力机构通过宣扬战争中的道德模糊性而迫使个体做出有违自由意志的伦理选择,从而造成个体的永久精神创伤。《饥饿游戏》三部曲借助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间形成的颠覆关系,向读者传递和平伦理观念,谴责任何形式的战争,呼吁人们珍视和平。
关键词:双重叙事进程;战争观;道德责任;《饥饿游戏》三部曲

杨国强

在“颍河镇”里呐喊奔走——略论墨白小说的先锋叙事

摘 要:墨白的小说创作多以“颍河镇”为精神原乡,或借助于疾病的隐喻,或借助于复调的叙事结构,让故事人物在“颍河镇”里声嘶力竭地呐喊奔走,进而呈现出他们在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双重生存困境。墨白在小说文本实验及叙事模式上倾注全力,注重叙事方法及叙事技巧的创新,利用富有诗意的叙事语言,营造出“先锋叙事”的张力,凸显“先锋文学”的特质,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关键词:墨白;先锋叙事;精神原乡;疾病隐喻;复调

       语言学研究                    

李运富,王 瑜
郝懿行《说文广诂》版本及价值考述
摘 要:《说文广诂》是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此书未经刊刻,尚缺乏系统研究,近年影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是目前所见唯一传本。该书校勘疏解《说文》,梳理考证字词关系和名物关系,结合方俗材料沟通语言文字的古今、地域、正俗联系,拓展了《说文》研究的内容,蕴含了郝氏代表作中的某些观点或观点雏形,反映了郝氏的治学理念和方法,在其学术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该书为清代《说文》学史和郝懿行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学术史价值。
关键词:郝懿行;《说文广诂》;版本;《说文》学

杨 璐
现代汉语同语式“X倒是X,Y”新探
摘 要:同语式“X倒是X”格式可以表达“不完全认可”义已得到研究者广泛的认同。但通过语料分析,语篇视角中“X倒是X”格式的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出现了一些“不完全认可”义无法覆盖的情况。区分“X倒是X”格式“不完全认可”的对象可以发现此格式表义时的细微差别,并可据以对其进行细分和补充。在会话语篇中,当引发句没有表明观点或态度时,作为应答句的“X倒是X”格式不涉及“不完全认可”义;在某些反问句后,“X倒是X”格式也没有“不完全认可”的意义。在叙事语篇中,“X倒是X”可以用来叙述动作或行为的某个阶段或状态,也不在“不完全认可”义的覆盖范围。同时,当“X倒是X”格式用来表示推测、猜测,并且没有新的信息出现时,此格式可以不涉及“负预期”的概念。
关键词:“X倒是X”;语篇;预期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

李敬欢
新时代俄罗斯中文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摘 要:俄罗斯中文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俄罗斯中文教育发展迅速,中文师资、教学资源本土化程度高,中文人才培养多元化特点突出。中俄关系升级、民意基础稳固、中文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等为俄罗斯中文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中文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中文师资力量整体薄弱,低学段教学资源过度开发、高学段教学资源匮乏等也给俄罗斯中文教育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加强中俄政策沟通、优化本土师资队伍、科技赋能中文教育、发展职业中文教育、深化中俄学术合作,将助力俄罗斯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俄关系;俄罗斯中文教育;中俄教育合作

葛 平,王明辉,倪亚琨
爱之深,责之切:社会距离对决策影响的情感差异
摘 要:基于建构水平理论和调节焦点理论,从情感差异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距离对社会决策的影响效果以及心理和认知神经影响机制,可以发现,在心理层面,当近社会距离时个体决策表现出受情感驱动的个体对对方遵守社会规范的期待更高的“爱之深,责之切”的特点。在认知神经层面、时间层面上,社会距离对决策的影响分为注意和评估两个阶段,注意阶段的 P2、P300成分和认知评估阶段的MFN、oFRN 成分是社会距离影响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在空间层面上,面对不同的社会距离个体,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激活的脑区表现出特异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关键词:心理距离;社会距离;人际互动;社会决策

王 淳,张炳林
MOOC环境下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在线学习倦怠是学习者在在线学习时表现出的消极心理体验和不当行为表现。基于H省3所高校396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及数据统计结果显示:MOOC环境下大学生在线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程度呈中度及以上水平者过半;在线学习倦怠与学习要求(学业负荷、角色模糊、内容价值冲突)呈显著正相关,学习资源(外部资源与个体资源)呈显著负相关;学习要求对在线学习倦怠的负向影响程度远大于学习资源的正向影响。在线学习倦怠的治理主要在于对学习要求、外部学习资源及个体学习资源等各维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实施优化或干预。
关键词:MOOC;在线学习;学习倦怠;倦怠治理

       文化与传播研究                  

段乐川
政治认同传播建构的一种模式分析——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中心
摘 要: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政治认同建构极其重要。政治认同的传播建构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展示着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认同传播建构模式,是一种建设性的正面导向认同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个体与社会关系有机统一的建构观念之上的,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构成了这一政治认同建构模式的重要维度。其中,主体形象是一切认同的中介载体,是建构不同层次认同的对象性主体。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关系的多维认同建构。
关键词:典型报道;政治认同;传播建构;正面建设性;认同维度

杨 莉
论对外新闻话语中的叙事竞争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是关系到中国形象建构的国家战略问题。对外新闻话语的叙事建构,不同宣传方的叙事立场,通常会呈现两极化或对立化的倾向,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时,就常常体现为话语层面的叙事竞争。在对外新闻话语的叙事建构中,事件、角和结构三要素从不同层面反映对外新闻话语中的叙事竞争关系。新闻工作者应充分关注话语层面的叙事竞争,动用各种叙事技巧,以增强新闻话语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新闻传播;对外新闻话语;叙事竞争;叙事效果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编辑学研究                    

刘 洁,刘蒙之
危机语境下中国出版职业社群的回应话语谱系及其结构性张力
摘 要:在出版业面临的多重危机背景下,中国图书出版从业者作为一个职业社群围绕图书出版业的生存、发展与实践生产了大量职业话语。研究发现,面对危机议题,出版从业者生成了怀旧、告别、坚守和创新四种主导性的回应话语,共同构成了中国出版业复杂的危机回应话语谱系。而构该话语谱系的原因则是出版业内部关于告别时刻与未竟理想、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市场逻辑与审美逻辑、划分边界与弥合边界的四重结构性张力。话语建构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张力代表了出版从业者重新定位社会角色、重建职业意义和文化实践的努力及其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出版业危机;出版从业者;职业话语;话语分析;职业社群

陈 曦
“新文科”范式下文科学术期刊的地位与发展路径
摘 要:“新文科”通常被赋予学科交叉、技术革新、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满足国情需要等方面的内涵和目标。根据范式转变的解释, “新文科”之“新”实质上蕴含了当代学科发展背后的世界观变化,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将有助于明确当前文科研究对象的新特征以及未来文科发展的前景。在此背景下,文科学术期刊能够从引导学科创新、推动专业融合、促进社会服务、实现本土化、助力人才培养这五个方面参与“新文科”建设,与此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将迎来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学术期刊;范式转变;学科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