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3-07-06 浏览次数: 10

目录

名家论坛

用心灯照亮生命底色——刘玉栋小说的精神世界

王兆胜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解读

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刘吉双,白洋,刘子洋


ChatGPT 与社会治理

ChatGPT与人工智能时代:突破、风险与治理

王俊秀

ChatGPT学术性使用中的法律挑战与制度因应

侯利阳,李兆轩

“生成式人工智能”逼近通用智能的哲学叙事——ChatGPT追问智能本质的哲学分析

涂良川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

借鉴·生成·发展: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构的三重向度

杨卫安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内涵阐释、历史观照与推进道路

安晓敏,王虎栋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未来

凡勇昆

系统观念下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评估约束与治理思路

于海波,王茹月,陈留定


文学与叙事研究

论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的赓续与新变——以双雪涛为典型案例

纪秀明,郑玥

叙事学视域下《拉克伦特堡》的政治隐喻

李增,刘冬霞


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传播与影响研究

韩愈散文在朝鲜古代的传播与经典化建构

张克军

白居易诗歌对高丽文人李奎报影响研究 

常馨予


社会保障改革

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混合给付模式何以实现?——基于广州市的实证研究

张家玉,蓝丹红,陈永杰

福利治理下的权利能力:意涵、效应及构造——以就业援助权利能力为视角

袁立超,王三秀


青年学者论坛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机制研究与启示

刘燕莉

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数据安全审视:风险来源、中美监管与应对

包柠榛

我国风俗犯罪实行行为的规范重构——基于法益侵害说的展开

胡波


摘要

用心灯照亮生命底色——刘玉栋小说的精神世界

小说家刘玉栋创作成就斐然,研究也不断拓展推进,成为目前热点的重要作家。刘玉栋小说注重底层卑微生命的抒写,又有天地般博大情怀,对悲观绝望人生观是一种超越;刘玉栋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调,又融入浪漫主义精神,更试图突破“知”的世界,进入“不知”的神秘境界;刘玉栋小说叙事平和冲淡,但又有传奇惊艳作为内动力,从而形成小说叙事时空的巨大张力效果。刘玉栋小说是在内外时空不断开拓的,特别是内宇宙的精神高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新鲜气息,也具有继续提升增值的可能性。

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重要文献,对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发展现状、历史根据、重点选择和政策取向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农业现代化呈现出与工业化广泛融合、与信息化有机融合、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与农村现代化一并规划、与农民富裕一体推进等现状。究其原因,这是由中国农情、制度和世情所决定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对策建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真正做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应重点解决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城乡新的经济循环体系建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路线图等问题。

ChatGPT与人工智能时代:突破、风险与治理

本文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ChatGPT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这种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回溯历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以下观点:人工智能发展将带来新的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社会已经成为趋势;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历史,人工智能正带来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人类扩展了肢体的机能,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进入对自身局限挑战的最高阶段,人工智能将推动大脑和其他身体机能整合式扩展,形成智能社会。还分析了ChatGPT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如隐私和数据安全、算法黑箱可能带来的偏见和歧视、人工智能依赖等问题。最后,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关于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思想,提出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

ChatGPT学术性使用中的法律挑战与制度因应

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虽然ChatGPT的终极商业化场景尚未明确,但其改变人类创新活动的潜力已经引发社会上下广为关注。目前ChatGPT引发的创新挑战主要与其生成物的学术性使用密切相关:一方面,ChatGPT生成物是否可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学者和学生使用ChatGPT生成物完成学术论文或者课程论文是否构成学术不端。人工智能的学术性使用宜从工具化的角度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应当在不排斥学术性使用ChatGPT生成物的同时,对一些特定的滥用行为进行规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逼近通用智能的哲学叙事——ChatGPT追问智能本质的哲学分析

ChatGPT的成功把生成式人工智能逼近通用智能的重大问题推到了前台。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如此成果绝非偶然,当其以技术逻辑的方式使学习之于智能生成与发展的建构性意义展开为人工智能巨大能力的时候,这既是技术逻辑的重要发展,更是技术追求智能本质的重要进展。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逼近通用智能绝非仅仅是人工智能技术范式的重要进步与重大发展,而是因其对智能的哲学追问真正推进了人工智能本身。在我们看来,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海量数据来发挥技术“大力出奇迹”的优势,使深度学习的提炼获得超越数据规律的原则之时,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事态组合来展现系统“多样尽可能”的尝试,使自然学习的反思成为系统类主体的能力之时,当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引用价值偏好来实现“总结现智能”的可能,使强化学习的交互为系统引入经验、升华经验,实现了人工智能系统智能的升级之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就不仅获得了强大的力量,而且真正地逼近了通用智能。

借鉴·生成·发展: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构的三重向度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需要有自身的理论建构。中西比较维度下对西方农村教育现代化道路与理论的批判与超越成为建构中国化理论的起点,这一维度要求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要打破西方意识形态偏见,探索不同于西方的本土现代化模式;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定位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破除路径唯一性幻象,探索传统与现代共存、乡土化与城市化并进的新型农村教育现代化之路。历史变迁维度下对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形成中国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党的领导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创造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人民中心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统筹协调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工作方法,依法治教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解决维度下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可以不断丰富完善,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抗拒村落人口过疏化背景下,走城乡教育一体化之路,其理论生长点包括生态发展观、共享发展论、机制推进说等。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内涵阐释、历史观照与推进道路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思想,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农村教育发展受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显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多管理主体权责关系的平衡、多样化办学实践样态的探索、系统化改革发展思维的完善共同构成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要通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挖掘农村教育特征和优势、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教育、优化农村教育体系结构、发挥农村教育内外部功能来实现,走优质的、特色的、先进的、系统的、多样的发展道路。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未来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把握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前途。通过包容与共存,回答乡村教育的“存一废”之问:乡村教育要从“消亡论”走向“振兴论”,通过重塑乡村教育具有基本的结构功能意义、教育城镇化进程已经接近发展极限、城乡教育实现公正的治理之道三个认识维度,解决和平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对抗”目标。通过尊重与共生,回答乡村教育的“优一劣”之问:乡村教育要从“依附论”走向“自主论”,超越优劣对比,须经历“认识你自己”“公正的旁观者”“陌生化支持”三个层次,解决信任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尊重超越文明优越”目标。通过合作与共赢,回答乡村教育的“开一封”之问:乡村教育要从“迷茫论”走向“自信论”,立足实质对话消除隔膜、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真诚交流增强互信三个阶段,解决发展赤字挑战,实现“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目标。不共处、不对等、不对话的城乡教育关系,没有最终的受益者,城乡教育应是一个充分容忍多元、尊重多元、欣赏多元的命运共同体。

系统观念下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评估约束与治理思路

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从评估机制的改革、评估方式的优化或者评估内容的完善分析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评估问题,均不能全面揭示其内在运行机制。系统观念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内在联系,指向整体的最优化发展,能够为分析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评估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支持。从系统观念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评估中尚存在很多失衡和不和谐现象。良性的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兼具有机整体性、多元复杂性、动态关联性和非静态平衡性的特点。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的改革与优化需要关注学校独特性,建构权责分明、多元协作的评估机制,加强发展性指标研制,重视办学质量指数建构,强化关键影响因素评估,建立多维反馈机制。

论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的赓续与新变——以双雪涛为典型案例

当代新东北作家群赓续现代东北文学叙事传统,在新时代语境下试图重构文学与东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本文从现实主义手法、流散主题、人物设置等角度解密以双雪涛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风格的拆解和还原,探讨新东北作家群与现代东北叙事的因缘性和风格赓续,以及东北“新”“旧”创作代际群体的变异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凭借这种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下的东北叙事观照与重构,双雪涛等作家提供了一种进入东北叙事、致敬东北现代叙事传统的当代可能性。

叙事学视域下《拉克伦特堡》的政治隐喻

爱尔兰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思虽一再强调她无心于政治,但学术界对其小说《拉克伦特堡》中的政治内涵却极为关注。埃奇沃思在该小说中采取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和方言叙事冲突下的类文本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政治隐喻方面发挥了不言而喻的作用。事实上,这两种文本叙事策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话语实践体系,从不同侧面隐喻19世纪初期爱尔兰与英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折射出英国殖民者与爱尔兰被殖民者之间既相互排斥又心怀恐惧的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出埃奇沃思对爱尔兰社会变革的政治态度与变革后为社会发展担忧的矛盾心理。

韩愈散文在朝鲜古代的传播与经典化建构

韩愈散文在朝鲜古代千余年的传播与接受中经历了由高丽朝文人士子自下而上的推动、朝鲜朝初期深度参与意识形态建设、17世纪达到高潮、朝鲜朝后期发生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韩愈的不同散文作品契合了朝鲜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被融入民族审美文化之中,甚而成为朝鲜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中国批评话语影响、朝鲜古代的政治生态、民族散文批评话语构建的需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韩愈散文的典范地位,表现出了中国古典散文域外传播和接受的典型特征,在东亚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白居易诗歌对高丽文人李奎报影响研究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远播古代朝鲜、日本。白诗自新罗时期传入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已然风靡文坛,出现了一批如李奎报、崔滋等文坛巨擘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品评、模仿和创作。白居易诗歌影响李奎报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李奎报创作了一系列追和白居易诗歌的作品,因视白居易为楷模而追和,并仿其神韵;李奎报晚年承袭白居易“感伤诗”,成为其诗歌创作重要的内容;李奎报模仿白居易“讽喻诗”,创作了一系列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

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混合给付模式何以实现?——基于广州市的实证研究

在我国长护险推行的试点阶段,虽然部分试点开始了混合给付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但是单一的服务给付模式依然是不少城市的现行选择,这与国际主流的混合给付模式并不相符。对此,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案例,探讨我国长护险待遇的混合给付模式是如何实现的。研究表明,从单一的服务给付到灵活的混合给付,长护险待遇给付模式的转变是地方政府在试点模式下的探索。在路径依赖机制的影响下,“医保逻辑”和生产主义逻辑分别塑造了地方政府对服务给付和现金给付的偏好,广州市引入“替代型现金给付”的灵活混合给付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长护险政策目标的实现。广州市的案例表明,我国长护险的混合给付模式是可行且可取的。基于此,应当在国家的法律层面上把长护险设立为独立险种,降低长护险对医保的依附程度,构建起长护险的混合给付模式,并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福利治理下的权利能力:意涵、效应及构造——以就业援助权利能力为视角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就业优先的政策背景下,对就业援助福利权利能力的建构价值的强调具有特殊意义。福利治理语境下就业援助权利能力具有实质、内容、目标、规范四个方面特有的意涵,并呈现出目标差异、构成系统及塑造方式契约化等实践特性,具有促进就业福利权观念理论创新与就业发展的双重效应。就业援助权利能力体系的构造需要从观念、策略和立法三种路径来完成,最终实现我国以就业福利促进充分就业的目标。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机制研究与启示

科学内涵建设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教育认证是促进专业学位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深入分析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的缘起,梳理确定“主体、程序、标准、效用”的“四维度”认证制度框架,研究其内涵和相互作用规律,发现其认证制度三大优势,最后结合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和认证机制建立的困境,提出从认证法律法规构建、认证组织架构建立、认证标准定量定性建构、反馈促进质量治理等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体系的策略。

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数据安全审视:风险来源、中美监管与应对

中概股主体赴美上市存在内容涉密、体量聚合的数据安全风险来源。美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对该主体的监管,影响着我国数据安全。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虽有助于弥合审计监管分歧,但仍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并可能出现监管矛盾。故此,检视我国现有的相关监管规则,建议我国健全对中概股主体数据安全风险的前置预防与后续追踪机制,实现对数据风险的周延性监管;针对数据安全风险来源,实施差异化处理,完善宽严有别、各有侧重的数据出境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我国风俗犯罪实行行为的规范重构——基于法益侵害说的展开


根据法益侵害说的立场,入罪化的准则是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不过,并非所有的法益侵害行为和具有法益侵害危险的行为都应被予以入罪化,还需要借由从属性原则和伤害原则对其进行限定。以风俗犯罪正当化的基础要件作为考察依据,得以推知我国风俗犯罪实行行为的设定不尽合理,表现为相关实行行为的规定失之于笼统、粗疏,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明确性与周密性,致使不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行为被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与法益保护原则相悖。缘于此,有必要在犯罪论层面对我国风俗犯罪的创制进行检讨,以便能够适时厘正设定失当的实行行为,并将相关的风俗犯罪予以出罪化,进而规范风俗犯罪的处罚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