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信息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3-07-06 浏览次数: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政治学研究                    


高亚利 “大变局”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与理论优势

姚厦瑗,罗文东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理论的百年探索与创新

  02     经济学研究                    

周明生,周   珺  我国数据要素研究的热点与演进趋势

郑洪涛,李二玲  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伯楷  财政科技支出、地区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

吴   丹  互联网使用与居民生育意愿——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证据

  03    法学研究                    

孙   记  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的学理阐释

王   申  法律职业道德建构的伦理学之维

刘成杰  英美法上信义关系的共性特征及镜鉴意义

牛犁耘  《体育法》的全面修订与体育法治的未来发展

  04   历史学研究                    

张振岳  秦汉县、道职能趋同考——以出土文献所见“县道”合称为中

栾   为  《汉书》“神话历史”书写与“汉共同体”认知构建

  05   文学研究                    

傅光明,张   叶  莎士比亚对古典戏剧的模仿、挪用与超越——以《错误的喜剧》为中

陶久胜  英国复辟时期的神圣国家构想:弥尔顿诗歌中的殖民、狂热与反帝国主义

薛   蕾  论魏晋志怪小说“五行志型”故事的叙事诗学——以《搜神记》为中

左玉玮  从“启发民智”到“罪恶叫卖”——刘半农侦探小说态度流变

赵黎波,邓朝姁  从“背对世界”到“正面强攻”——由“杂文本”看余华的“现实观”及其变

  06   教育学研究                    

姜兴山,张存文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中文教育助推中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探

李桂荣,李文华  教育匹配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田歧立  高校思政课讲“两个结合”的道理蕴涵及实践策略

陈   欣,蒋艳菊  低自我价值感对人际注意偏向的影响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07   编辑学研究                    

郭庆华  “学术”真的重于“技术”吗?——也论学术期刊编辑力

卢妙清  冯乃超红色编辑实践及其价值启示


       政治学研究                    


高亚利

“大变局”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与理论优势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三个层次为我们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并指明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三者将和谐一致。然而,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破裂、人与人关系断裂、人与自身关系分裂的三重危机。受资本逻辑的影响,当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这些矛盾与危机。习近平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健康身心关系的需要凝练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矛盾的解决以党的领导的全面性、指导思想的系统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作为保障,体现出这一思想独有的理论优势。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理论优势


姚厦瑗,罗文东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理论的百年探索与创新

摘 要:在百年逐梦现代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实国情,把握时代潮流,顺应历史前进逻辑,不断深化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先后突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为进路的现代化理论,坚定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旧工业文明现代化模式的局限,创造了人类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正确把握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旨归,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在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理论探索中,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行稳致远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

       经济学研究                    


周明生,周   珺

我国数据要素研究的热点与演进趋势

摘 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对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中国数字经济在全球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官方文件中明确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对数据生产要素相关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运用Timeview 功能实现演进路径的可视化展现,可以总结在数字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研究热点、演路径与发展趋势,为数据要素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数据要素也将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创造新的市场交易机制和市场机会,成为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数据要素;演变趋势;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郑洪涛,李二玲

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 要:以WOS、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探究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领域文献时空分布情况,并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演进与发展前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际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自2000年开始逐步兴起,研究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但2017年以后有所下滑。相比国外来说,国内研究文献作者和机构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合作。(2)国外研究以农业综合企业、绩效、创新、网络、农业、模型等关键词为主线,热点内容大致分为案例研究、绩效评估、动态网络、农业综合企业、农业转型五个方面。研究热点演化进程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研究领域广泛且分散,呈现以人为本和重视案例研究、定量研究的特点。(3)国内研究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竞争力、动力机制、新农村建设、中国、河南省、农业虚拟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发展模式等关键词为主线,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热点内容包括农业产业化、 运作模式与发展对策、现代农业、互联网+农业、政府作用及政策环境五个方面,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层面、研究选题等都在逐步深化完善。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文献计量;CiteSpace;国际文献

李伯楷

财政科技支出、地区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

摘 要:财政科技支出体现了政府对科研创新的扶持力度和重视程度,对一国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梳理财政科技支出和地区产业结构影响地区技术水平的作用机理,检验其对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技术进步方式的具体影响发现:财政科技支出显著提升了地区的技术水平,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对地区技术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低级化的产业结构对地区技术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财政科技支出对自主创新的提升作用大于对技术引进的提升作用,而高级化的地区产业结构对技术引进的提升作用大于对自主创新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财政科技支出;地区产业结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

吴   丹

互联网使用与居民生育意愿——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证据
摘 要: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居民角度研究了互联网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机制,并验证了使用互联网带来的差异性结果,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主要对农村地区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对30至40岁居民生育意愿有负向影响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以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方式提高收入从而对居民生育意愿产生正向作用。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克服了内生性题之后结果依然稳健。由此可见,通过加大互联网向农村普及、实现互联网深入农村地区的发展等方式,对促进居民生育意愿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生育意愿;收入

       法学研究                    


孙   记

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的学理阐释

摘 要:刑事诉讼现代化是刑事诉讼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依次可分为以被追诉人人权保障为核心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契约化为取向的第二次现代化,涉及制度、主体、观念三大要素。刑事诉讼基本人权的立法需求、制度与观念存在张力、倒果为因的认罪协商由表及里构成了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应以“司法规律论”为研究范式,要立足传统、观照实践,思考如何通过借力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刑事诉讼制度、主体、观念的全面转型。中国式刑事诉讼第一次现代化以确立基本人权为核心,第二次现代化以确立认罪选择权为重点。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的全面展开,既要以法典化推动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也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促成主体观念现代化,关键在于“以文化人”,实现刑事诉讼各主体的现代改造。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刑事诉讼现代化;司法规律;《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习近平法治思想

王   申

法律职业道德建构的伦理学之维

摘 要:在规范法律职业的过程中,伦理学试图在具体语境中引入法律职业的自我规制,促成法律职业共同体以“道德”为主体发展出一套自我规制的伦理治理架构。法律职业活动是法律职业实践中特殊的社会角色活动,体现了法律职业特定的价值理念。法律职业如果缺失个人的具体行动来实现其主体的活力,法律职业伦理是无法生存的。法治思想引领司法实践,司法改革即改革司法,司法的任何变革都要以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国家现状为前提。法律职业自治的要求不是直接来自法律人的本性,而是来自观念。我们不能把群体视为个体的结合,群体是一种在模糊意义上的整个精神的和社会的世界。规范法律职业的伦理与道德的概念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共同体承载着道德,法律职业的自治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自治。法律职业共同体是基于对法律事业、法治精神、法治信仰和伦理道德具有相同的认知而非正式地联系在一起。法律不可或缺的道德义务通常被称作“伦理的”。

关键词:伦理道德;制度构建;法理要素

刘成杰

英美法上信义关系的共性特征及镜鉴意义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主体不一、性质各异的社会关系被界定为信义关系,信义关系共性特征成为关注焦点。基于确立时期、一方主体具有特定资质及主体间存在特殊法定关系等标准,可对英美法上确立的具有代表性的信义关系进行类型化研究。超出普通程度的信赖、受信人享有自由程度较高的裁量权、地位不平衡与信息不对称,以及受信人行为的“利他性”特征等,是英美法上信义关系的共性特征。基于信义关系的共性特征,应避免泛化适用信义关系的倾向。信义关系所具有的对社会关系的信赖维持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对我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义关系;信义原则;扩张适用;共性特征

牛犁耘

《体育法》的全面修订与体育法治的未来发展

摘 要:新《体育法》是对1995年《体育法》的全面修改,其以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问题导向,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价值追求,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为奋斗目标,在立法结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有诸多创新发展。新《体育法》全面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体育工作要求的基本精神。我国体育法治的未来发展应以新《体育法》的实施为核心,加快推进相关制度具体落实的配套立法工作;以体育法典化为视角,完善体育法体系;以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为目标,为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新《体育法》;体育法治;配套立法;体育法典;中国式体育现代化

       历史学研究                    


张振岳

秦汉县、道职能趋同考——以出土文献所见“县道”合称为中心

摘 要:秦汉文献所见“县道”合称,不能简单看做县、道职能之趋同。秦末汉初出于对关东地区的战略需要,中央对辖境内资源进行高效调配。道作为中央辖区内县之外的重要地方政区,成为战略资源的攫取地。这种策略,客观上促进了蛮夷地区的华夏化以及道与县职能的同质化。在实际行政过程中乃是“以县领道”,县的行政权力与职能范围大于道,道是辅助性角色。东汉时期,蛮夷地区华夏化程度较西汉时期已大为推进。和帝永元六年在此基础上,给予了蛮夷地区相应的人才举荐权,县、道职能方有明显趋同倾向,这也是由汉初“道常以七月数蛮夷户”至东汉时“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的主要原因。关键词:秦汉;“县道”合称;以县领道

栾   为

《汉书》“神话历史”书写与“汉共同体”认知构建

摘 要:《汉书》编纂成书的东汉初期,人们在经历了自王莽新政以来的动荡和割据后,面对的是一个亟待修复为整体的生存世界。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有着强烈的共同体建设需要,《汉书》历史地承担了观念构建任务。作为第一部官修断代正史的《汉书》,“神话历史”的书写方式让其塑造了一个可感知可理解的“汉国”,确立了一种能够超越族群差异、兴衰成败和荣辱利害的内在认同逻辑,创造了一种强大的汉共同体认知,并指明了官修正史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责任。这正是为什么在“朝屡改”的政权更迭中,后来人们始终选择沿用《汉书》的编纂方式进行史书制作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汉书》;汉共同体;神话历史;文化认同

       文学研究                    


傅光明,张   叶

莎士比亚对古典戏剧的模仿、挪用与超越——以《错误的喜剧》为中心
摘 要:莎士比亚早期剧作《错误的喜剧》,主要源于因认错身份引出的一连串搞笑滑稽戏,呈现了“错中错”的欢闹。该剧以其特有方式组接:莎士比亚改写了“伊秦的故事”;模仿、挪用了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和《安菲特鲁奥》中的剧情。由此,《错误的喜剧》摇身一变,成为“双倍喜剧”的《孪生兄弟》。莎士比亚在超越前人、步入成熟之前,模仿学步、挪用嫁接的痕迹在剧作中历历可见,但该剧并非学徒作品,而是通过融合不同素材,将多个原型故事加以改编,从而实现对原典的超越。

关键词: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模仿;挪用;古典戏剧

陶久胜

英国复辟时期的神圣国家构想:弥尔顿诗歌中的殖民、狂热与反帝国主义
摘 要:英格兰共和国时期,弥尔顿在清教教义中把异教民族想象为神裁定的共和国敌人,使用医学与宗教话语撰写政论文为英格兰殖民主义辩护。然而,复辟时期的弥尔顿在《失乐园》与《复乐园》中,让恶魔入侵伊甸园事件与卡蒙斯史诗英雄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发生联系,戏仿维吉尔史诗英雄埃涅阿斯创建罗马城传奇,使帝国主义狂热化与专制主义病理化。同时,弥尔顿在《力士参孙》中呈现了参孙摧毁敌人的剧场表演,使它和弑君革命、反偶像崇拜发生关联,也使参孙与非利士女性的跨种族婚姻隐喻叛教,让英格兰国民罪恶化,影射出作者在创伤中重建神圣国家的构想。

关键词:弥尔顿;复辟时期;殖民;狂热;神圣国家

薛   蕾

论魏晋志怪小说“五行志型”故事的叙事诗学——以《搜神记》为中心
摘 要:《搜神记》“五行志型”故事在汲取正史《五行志》历史叙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融入虚构叙事策略,形成具有多重意蕴的志怪小说叙事诗学。在叙事意象层面,赋予神怪物象特定的象征性与预兆性,呈现出奇崛幻异的审美品质;在叙事时空层面,在现实与神幻的交织流转之间,实现时空维度的延展,达到艺术真实的境界;在叙事伦理层面,运用叙述干预与全知视角,将伦理价值观念渗透于叙事策略之中,体现出作者深切的现实观照,提升了小说的社会价值。“五行志型”故事彰显了魏晋志怪小说由历史叙事向虚构叙事的转化,对于古代志怪小说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叙事诗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志怪小说;“五行志型”故事;叙事诗学

左玉玮

从“启发民智”到“罪恶叫卖” ——刘半农侦探小说态度流变
摘 要:刘半农以自身经历写侦探小说,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借所见所闻进行本土侦探小说的探索;在翻译侦探小说中展现出侠义与律法的对峙、情与法的纠葛;同时通过解构经典侦探英雄形象呈现出侦探小说媚俗化的轨迹。刘半农在沪期间积极投身译创的小说,成了他北上迈入新文化运动阵营后最先的批判对象;发生这一巨大转变的缘由,可从作者自身处境和侦探小说的流变中厘清。侦探小说舶来之初被视为开启民智的载体,但却在逐步喧嚣的文学市场中沦为犯罪指南。以文谋生却仍抱有文以载道之志的刘半农,适时抓住新的文学运动机遇,毅然决然地与它决裂。

关键词:刘半农; 侦探小说; 积极译创; 批判

赵黎波,邓朝姁

从“背对世界”到“正面强攻” ——由“杂文本”看余华的“现实观”及其变化

摘 要:学界对余华的研究多集中在先锋创作、海外译介、创作转型的视域中,关于其创作观的探讨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余华的创作转型是学界共识,但在三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除小说写作之外,他还有大量阐释自己阅读史和小说创作观念的文字,这些随笔、创作谈、序跋文等初步建构起余华关于小说阅读和创作的理论体系。在书写现实的同时,余华持续思考着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如何“反映现实”,从一开始的“背对世界”到对现实的“正面强攻”,呈现了余华文学观念和写作方式的不断变化,也体现了余华思考现实问题的脉络。
关键词:余华;真实;现实;想象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


姜兴山,张存文

中文教育助推中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探析
摘 要:菲律宾中文教育赓续百年,在当地有深厚的土壤。当前菲律宾中文教育分为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与主流社会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四大板块”。中文教育作为融通中外表达和构建国际话语传播体系的基础工程,在推进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促进国家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菲两国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菲律宾主流舆论仍然由西方主导,中菲两国还没有构建起有效的话语体系。因此,应优化传播模式与路径,协助中文教育融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发掘中文教育的文化资源赋能,“以文化人、以文明理”,增进中菲两国民心相通、政治互信。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菲律宾中文教育;中菲关系

李桂荣,李文华

教育匹配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教育与工作的匹配状况不仅是评估教育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而且能够反映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状态。在当前我国致力于提高人们幸福生活的新形势下,教育匹配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的主观幸福感,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教育匹配、收入水平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教育匹配趋向合理,居民主观幸福感得到提高;收入水平和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伊斯特林悖论”,且满足福利经济学的相对收入假说,即绝对收入不能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相对收入显著提高了居民主观幸福感;收入水平作为教育匹配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渠道,主要是通过相对收入实现,绝对收入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应从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政策建设。

关键词:教育匹配;主观幸福感;收入水平;绝对收入;相对收入

田歧立

高校思政课讲“两个结合”的道理蕴涵及实践策略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其中包含着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体维度“真理行”、空间维度“本土化”、时间维度“时代化”的丰富道理。“两个结合”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政治命题,是高校思政课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逻辑的中心主线,也是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核心思维。高校思政课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利用好教材及课堂主阵地,发挥好教师的关键作用,创新方式方法载体,讲深讲透讲活“两个结合”的道理蕴涵。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政课;“两个结合”

陈   欣,蒋艳菊

低自我价值感对人际注意偏向的影响
摘 要:探讨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排斥对人际注意偏向的影响,采用空间线索范式, 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探究大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大脑激活的情况,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 低自我价值感者仅表现出对消极人际刺激的注意偏向;在社会排斥条件下, 与高自我价值感者对愤怒面孔的注意脱离困难不同, 低自我价值感者表现出对积极人际刺激的注意偏向。该结果表明,低自我价值感者既有消极注意偏向, 也有积极注意偏向。

关键词:自我价值感;注意偏向;社会排斥;空间线索范式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编辑学研究                    

郭庆华

“学术”真的重于“技术”吗? ——也论学术期刊编辑力

摘 要:学术期刊出版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出版类型,对编辑力的规定与需求比较复杂,容易导致认识错位。由编辑力塑造目标及编辑力受体决定,学术期刊编辑力内含学术与技术两类基本要素成分。学术与技术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力的特殊矛盾双方,在自然关系上结成了对应于编辑流程前绪与后续、期刊实体内容与形式、作用模式主导与从属的系统整体;在价值关系上,两者不仅不可分割,而且各自“含量”总体趋于平等。进入学术期刊编辑流程对编辑力活动加以考察,前绪程序的编辑力主要塑造并维护学术属性及特殊性,学术要素成分活跃;后续程序的编辑力主要打造并维护产品属性,加固并突出学术属性,从而将学术期刊特殊性推上更高水平,技术要素成分活跃;最终成型的学术期刊是学术与技术协同共进的编辑力活动结果。比较学术与技术,学术具有“外向”特点,技术具有“内向”特点,学术重于技术的习见相对弱化并遮蔽了技术。新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力,学术实力增强,技术潜力较大。遵从编辑力整体价值观,有利于从编辑的群体分工和个体养成两方面建构理想的学术期刊编辑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力;“学术”;“技术”

卢妙清

冯乃超红色编辑实践及其价值启示

摘 要:红色编辑实践活动是冯乃超革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末,冯乃超从编辑《文化批判》《创造月刊》起步,宣传马列主义学说,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0世纪30年代,编辑以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文艺讲座》,恢复并编辑党的机关刊物《红旗周报》,编创唤起抗日民族意识的《战斗旬刊》《战斗画报》《抗战文艺》“武汉特刊”;20世纪40年代,创办、编辑《大众文艺丛刊》,宣传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冯乃超红色编辑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表现为介绍马列主义理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以进步刊物为阵地,筑起抗日民族统一线的文化战壕;宣传党的文艺思想,建设文艺统一战线。其价值启示表现为真诚的爱国热忱是发展编辑出版事业的强大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发展编辑出版事业的有力支撑,明确的时代使命感是发展编辑出版事业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冯乃超;红色编辑实践;编辑思想;编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