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暨南学报》2023年第08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暨南学报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3-08-31 浏览次数: 10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

沈庆利

论黄锦树“旧家”系列小说对鲁迅《故乡》的再生产

温明明


语言学研究

结果标记“到”的组配规律与语义提取

张 博,赵春利


民法典实施

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规范功能与司法适用

刘凯湘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民法典实施之调适

赵旭东


国际法

罪刑法定原则与国际刑事司法实践对习惯国际法的发展

邓 华


市场营销研究

动态还是静态?产品图片背景呈现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行为与眼动追踪实验

王翠翠

在线公益平台情境下用户连接何以形成? 

——基于过程视角的实证研究

侯俊东,王 敏


公共管理

“编制区隔”的制度逻辑:从结构、功能到本质的分析

徐 刚


教育学研究

走向卓越的教学:学生视角下优质讲授的生成机制研究

吴艳云,田杰,谢少华



第08期摘要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


作    者:沈庆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海内”与“海外”、“境内”与“境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已然发展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很难进行界限分明的区隔。华文文学学科的独特意义,恰恰在于它介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等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属性。“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既避免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名不副实”,又最大限度保持该学科跨区域、跨学科、跨疆界的“文化特区”性质,探求全球华文文学的交流共融。它可能是目前最能顾及各方心理需求、同时也是最具学科发展潜力的一个华文文学概念。 

关键词:跨境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华人文化跨境流动


论黄锦树“旧家”系列小说对

鲁迅《故乡》的再生产


作    者:温明明,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基于“失乡”和“父亡”等经验结构的相似,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小说以鲁迅的《故乡》为“情境”和“原型”,并实现了对它的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又是以“反故乡”的方式展开,其中既有对鲁迅《故乡》的接受,也存在许多变异。黄锦树的“旧家系列”回避了鲁迅《故乡》的启蒙主题,在“哀怒”向“哀悼”的变异中,传达了他对马来西亚华人处境的深切忧虑;同时,黄锦树也改写了鲁迅《故乡》中关于“路”的叙事及隐喻,他从离散华人的立场出发,视“路”为“一种潜在的历史叙述”,以此反观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困境。

关键词:黄锦树;鲁迅;“旧家”系列;《故乡》;再生产


语言学研究


结果标记“到”的

组配规律与语义提取


作    者:张博、赵春利,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以语义语法理论为基础,运用正反验证的研究方法,针对动词同“到”的组配规律、“到”的终点指向类型及“到”的语义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并非任意动词都可以同“到”组配,只有满足[+持续性][-终结性]和[+可完成性]的活动类动词以及具有量化特征的心理状态动词才可以和“到”组配;其次,从“到”的语义关系类型上看,结果标记“到”可以用来标记动作在空间、时间、量极和关系上的终点指向;最后,基于“到”的组配规律及语义关系,进一步提取并验证结果标记“到”的语义特征:终结性、结果性和方向性。 

关键词:“到”;结果标记;终点指向;终结性


民法典实施


民法典人格权编的

规范功能与司法适用


作    者:刘凯湘,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 要:《民法典》生效后,对人格权编的争论从“立法论”转向“解释论”,但就人格权编价值和意义的讨论仍未终结。在《民法典》时代,民法学者的讨论应更多关注司法实践与法律的实际适用,使学者的智慧与实务工作者的智慧相结合以共同促进法律发挥作用。从司法保护的视角来看,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区分救济项目分别适用《民法典》第995条或侵权责任编相关条款、用具体人格权条款进行权利界定、用一般人格权条款实现“法官造法”的清晰思路,该思路具备理论上的依据,体现了人格权编的权利保护功能、权利确定功能,以及为人格权司法保护提供了开放空间的功能,这些功能充分体现了人格权编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人格权请求权;法律适用;诉讼时效;司法保护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

民法典实施之调适


作    者:赵旭东,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 要:民法典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民法典颁布前民事法律规范实施效果存在的不足,实施过程需要作出一定的调适,以满足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民法典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础性规范,承载的社会关系调整功能主要是在司法过程中得以实现。民法典实施的调适路径以人民为中心,平等保护民事权益,尊重市场规律,发现私权自治保护;惟其如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可实现。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民法典;实施;调适


国际法


罪刑法定原则与国际刑事司法实践对

习惯国际法的发展


作    者:邓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罪刑法定原则既是国际法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外在表达。通过考察侵略罪(破坏和平罪)的历史变迁,我们发现国际刑事司法实践在发展习惯国际法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回应”并有遵循该原则的“自觉”。一方面,由于习惯国际法在效力范围层面能约束所有国家,所以罪刑法定原则本身要求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只能适用习惯国际法或“重申了习惯国际法”的条约规则;另一方面,由于习惯国际法固有的特性,它始终处于一种演变发展的状态之中,这与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规则明确性在形式上存在着相悖之处,亦体现了国际刑法与国内刑法的差异性。因此,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在通过认定、解释和适用习惯国际法来惩治国际犯罪之时,亦需证成其司法实践并未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即它对习惯国际法的发展应以罪刑法定原则为界,如果超出了这一界限,则有可能招致合法性质疑,罪刑法定原则亦由此贯穿于国际刑事司法实践对习惯国际法的发展这一命题的始终。

关键词:罪刑法定原则;国际刑事司法;习惯国际法;侵略罪;破坏和平罪


市场营销研究


动态还是静态?产品图片背景

呈现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

影响研究:行为与眼动追踪实验


作    者:王翠翠,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基于情境线索理论和注意力理论,文章结合眼动实验和行为实验,探讨产品图片的背景呈现方式(动态与静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眼动实验从信息加工角度,解释了背景呈现方式对消费者视觉注意的影响。具体而言,在信息型情境背景下,产品图片背景的动态呈现会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图片的背景兴趣区,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在转换型情境背景下,背景呈现方式对消费者的视觉注意以及购买意愿未产生显著影响。行为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产品图片背景的呈现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过程由意象流畅性中介,且背景的情境类型(信息型与转换型)对上述过程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背景呈现方式;意象流畅性;情境类型;购买意愿;眼动追踪


在线公益平台情境下

用户连接何以形成?

——基于过程视角的实证研究


作    者:侯俊东、王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在线公益平台情境下的用户连接行为对公益引流有着重要作用,让公益资源供需双方的接触、交互和匹配摆脱时空的限制。从过程视角,基于对深度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结果,结合刺激-机体-反应模型,构建了在线公益平台情境下用户连接行为形成的“用户连接平台”到“用户连接项目”二阶段模型,采用纵向追踪调查法收集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潜在用户在公益氛围、口碑推荐、信息触达等社会影响因素的刺激下通过感知价值和情绪唤醒的双路径产生连接平台行为,一般用户在视觉吸引力、目标可实现、受益人线索等信息呈现因素的刺激下通过项目认同和共情唤起的双重中介作用于其连接项目行为。研究结论不但阐释了慈善公益领域用户连接形成的复杂过程及内在机制,还为促进用户连接、吸纳公益资源、培育互联互赢的公益生态提供启示

关键词:社会影响;感知价值;情绪唤醒;信息呈现;项目认同;共情唤起


公共管理


“编制区隔”的制度逻辑:

从结构、功能到本质的分析


作    者:徐刚,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机构编制作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方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尽管展现了其制度优势,但却明显存在着“编制区隔”现象。这映射出当前事业编及编外“编”的去向难题,应在新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依据本质决定功能、功能决定结构的演化进路展开制度逻辑分析。“编制区隔”直接源于当前编制结构的行业化模式、混杂性标准和分层化倾向等缺陷状态,而结构缺陷的功能机理在于编制基础、核心或延伸功能的分化、弱化和异化等偏差情形,功能偏差的本质源头则是政治、法律、管理和社会性质的属性割裂、角色悖离及体制冲突等悖向关系。为此,有必要提升编制的规划性、发展性和统一性以纾解编制的时代张力,不仅依据“有增有减”原则进行总量控制和统筹使用,更推行“有进有退”原则而聚焦关键功能并规划分类发展。“编制区隔”探究可为以本质解悖促编制共同性发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路向下同值同酬的编制共同体范式提供启示。

关键词:编制区隔;本质悖论;共同性发展


教育学研究


走向卓越的教学: 

学生视角下优质讲授的生成机制研究


作   者:吴艳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田杰,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谢少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优质讲授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感知与教育获得感,但它常被忽视而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通过采用回忆性叙事和非结构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收集16位大学生的调查资料,从学生视角考察优质讲授的特征及生成机制,结果发现,优质讲授彰显出教师人格魅力渗透形塑、课堂讲授主动建构和学生课堂反馈调试三个特征,它以“教师人格魅力”为基石,以“课堂讲授”为保障,以“课堂反馈”为检验,探索教学过程全域互动、双向交流反馈新机制,打破了传统低质课堂的束缚和藩篱,给有效教学找到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通过倾注个体特征的情感教学、注重自主创设的情境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搭建新型教学模式,生成优质讲授,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由此耦合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图景。为打造优质讲授,切实提升高校课程育人成效,教师需要引领课堂教学,塑造并突显人格魅力,做好教学设计,推行系列教学整体实施方案,聚焦学生中心观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把握好教学节奏,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教育获得感。

关键词:优质讲授;学生视角;人格魅力;课堂反馈;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