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章友德:安全教育不应止于“开学第一课”

时间:2016-09-13浏览:53

    又到秋季开学季。最近几年,每次开学季都特别注重关于安全的教育。今年的安全教育,因为暑假期间发生了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后意外死亡事件,而更为受到关注。再加上清华大学教授被电信诈骗,使得一时间几乎所有学校的“开学第一课”都在大讲安全教育。

    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一个问题:这种铺天盖地甚至不讲求方法和效果的安全教育,会对刚刚来到大学的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安全教育之下,我们向学生又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我在学校迎新之际,听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一名大学新生报到后,有学长到她宿舍推销学习的报纸,她看了以后订了报纸。但辅导员来了后说,不能相信各种各样的推销。于是,这名女同学突然痛哭失声,显得很崩溃。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就猛然被告知所有的陌生人都不可信,哪怕在大学校园,哪怕是同学之间的勤工俭学活动。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也是开展学校安全教育不应忽视的现实问题。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剧烈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传统的农村社会正在转化为现代城市社会。如果说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在血缘和地缘之上,那么在开放流动的城乡社会,各种社会关系就无法建立在单纯的血缘、地缘基础之上了。今天,建立在业缘和其他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几乎超越了原来我们所理解的熟人关系。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定,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复杂中国的诞生,使我们长期以来与社会隔离的教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就此而言,如何建立起一个陌生人信任的城乡社会,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

    在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安全问题个案,都有可能酿成一个影响巨大的公共事件。近来发生的几起涉及大学师生的电信诈骗事件,都在短时间被媒体广泛报道。但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当有的媒体不知道如何选择报道角度,不知道如何报道才能产生有效、有益的传播效果时,我们的学生如何通过获取繁杂的、混乱的、碎片化信息,形成一个对社会的全面、客观认知?会不会因为这样的信息接收,导致他们对所处时代的严重误读,从而使他们不再相信这个本该信任的社会。

    开学季的学校安全教育当然有必要开展。但这种安全教育应该考虑到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他们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主题,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他们对复杂社会的理性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因此,这样的安全教育开展,就不能始于和止于一场恐吓式教育。它不仅不能起到任何有效的效果,相反会让对社会没有全面深入了解的学生,产生一种刻板乃至负面的印象。而学生如果对社会不能产生一个基本的信任,以后他的社会关系该如何建立呢?一个没有信任的现代社会,又会增加多少交易成本和交往成本呢?

    开学季的学校安全教育,应该是一堂人的社会化教育课程。通过这种社会教育,让学生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形成对现代社会总的认识和判断。要让他们知道,社会既不是处处鲜花,也不是到处陷阱。有了这样的认知意识,学生进入社会后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即便有种种不如意,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建构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安全教育,显然不是一节开学时碎片化教育课所能完全替代的。

    开学季的学校安全教育,重点应放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上,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而要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因此,在学校开学季,各级各类学校不是要不要开展安全教育,而是如何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和实际的安全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真正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甚至应该开展系统化的课程。

    只有这样的安全教育,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己、对群体和社会的正确的认知,才能提高把握复杂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掌握透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关系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的安全教育,才不会让人产生误读和抵触心理,才不会助长社会恐惧症。(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文: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9/13/content_216620.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