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章友德:出台彩礼指导标准能否抑制“人情消费”

时间:2017-01-22浏览:168

摘要

当中国正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社会道德、伦理在规范现代国家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27日,河南某县下发指导文件,对红白事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彩礼总数控制在6万元以内,不执行要被惩戒。文件提倡“不要房、不要车,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摒弃因婚借贷、婚后还账的陈规陋习。此外还规定,喜宴酒席控制在10桌以内,车辆总数控制在6辆以内。新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施行。

这样的指导文件出台后,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没有实施的可能,婚事能否简办,文明的新风尚能否因此建立?出台这样的文件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不久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电视会议,要求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践行会议精神,这个县立即出台文件,以期对本地普遍存在的这类问题有一个根本改变。

除了上面的要求,当地农村婚嫁、农民彩礼等负担重的现状,也是出台文件的一个现实背景。在这个县“有的婚礼花得多的有三四十万元,有的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孩子结一次婚,倾家荡产,还需要借贷。”“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想着给孩子办好点,彩礼给得高,家里才有面子。但这样的行为,把攀比之风带了起来,很多家庭因无力承担而返贫,条件差的甚至还要借钱娶媳妇,村民对此早就有些看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彩礼的内容也在越来越受到城市化浪潮的影响。车与房子成为现代婚姻、甚至农村地区结婚的基本要求。“女方家里要求有价值15万以上的全款车。”在城市买一套房甚至也成为基本要求。10万元的彩礼加上在市区买房装修耗费是巨大的。目前一般县城的一套住房需要50万左右。对于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甚至对非农收入的家庭而言,这都是一笔巨额的开支。

不仅女方在彩礼钱方面攀比,而男方还往往在婚礼仪式和婚宴上进行比较。男方在孩子结婚的排场上暗暗较劲,面子消费构成了国人普遍的压力。这种攀比消费的心理对婚姻双方都构成了巨大的负担。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自己不这样做会遭到耻笑的”。以出台指导意见的地区为例,此地“比较流行的结婚彩礼,一般有三斤三两(100元面额的纸币用秤称重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点绿(5元的1万张,100元的1000张,50元的若干)的说法。”一次孩子结婚,就需要给10万到20万的彩礼。而且这些地区,有的还不止一个儿子。这样的家庭更是面临巨大的彩礼压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儿子就会娶不上媳妇。这是农村地区为什么单身汉多,甚至买卖婚姻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铺张的红白喜事逐渐推高了人们的“人情消费”标准。当人们支出了“礼钱”,便想尽办法以各种名义回收“礼钱”。这已经不是所谓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互惠,而是陷入了恶性循环。如今,中国人“人情支出”的名目越来越多,生孩子、考学、结婚、乔迁、生病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收礼的理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不断升格。2013年3月,中国青年报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超5成人认为人情消费负担重。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人情消费的真实情况,可能远比这样的社会调查更加严重。

面对越来越沉重的“人情消费”,出台文件,自有苦衷,也有整治社会风气的初衷。但要改变现代社会这样的互相攀比消费之风,移风易俗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意见还要和村民参与的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密不可分。比如许多农村地区自发组织起红白理事会,所有村民参与,共同对村里的红白事举办做出规定。理事会通过自己形式多样的工作方法,倡导移风易俗,效果也不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尚往来本属正常,但是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畸形的“人情消费”却让传统变了味,让礼尚往来越来越变成了人们的沉重负担。人们甚至戏称各种请柬为“红色罚款单”。人情消费之所以畸形发展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讲排场、要面子、爱攀比、随大流、小圈子”等文化劣根性在作祟。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明,同时也要努力改变传统文化中的陈规陋习。

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人际交往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必不可少,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人际交往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适量的“人情消费”自然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但绝不能异化为权力腐败,绝不能由此败坏社会风气。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以良好的党风影响社会风气,以健康的社会风气影响家庭风气,这对转型期的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六中全会以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当全社会有勇气面对那些陈规陋习,并努力开始改革的时候,就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之时。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自我示范就显得尤其重要,当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带头以身作则,整个社会风气就会为之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有一个县的指导文件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有一个规定也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真正推动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当中国正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社会道德、伦理在规范现代国家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http://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42812&time=1485052976231&from=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