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批判性思维的通用性、领域性及解放性

时间:2018-11-14浏览:1827

为了使大学生更具国际视野,养成独立人格,懂得用批判性思维对待生活的方方面面,1113日,应社会管理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在A8-101为学院师生作批判性思维的通用性、领域性及解放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社会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可创教授主持。

彭正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学分会副会长;德国洪堡学者,美国里海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曾经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支持计划”。

张可创对彭正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讲座主题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十分契合,希望同学们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都能形成批判性思维。

彭正梅首先告诉在场学生,21世纪已经开始了全球技能教育改革运动,高阶能力(即4C: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其所具有的跨邻域性、复杂性、通用性,被世界各国视为当前和未来社会个人取得生活和职业成功、国家取得经济繁荣所需要的必备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技能是4C能力中的核心。

他详细介绍了杜威的观点——把批判作为工具。杜威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反省思维的态度,形成清醒、细心和透彻的思维习惯。单纯的记忆知识容易形成消极的内心习惯,人的大脑比较懒惰,要养成主动学习的意志,批判性思维的意志。思考源于问题,使批判性思考成为习惯,才是21世纪的生存法则。

他结合康德的观点强调了要从领域出发,着实发展批判性思维。他强调21世纪是批判性思维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需要“4C人才”,当代大学生应该在生活中不断反思,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性。(陆晓倩撰稿 李檀摄影)

社会管理学院

20181113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