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业的扑面而来,加上要考虑对口行业普遍的薪水行情,让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觉得左右为难。在高校看来,实际上,无论是新专业还是传统老牌专业,设置上都有各自学科基础、应用范畴和特定发展规律。传统老牌专业也会结合学科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适时优化调整,彰显特色。更关键的是,专业和兴趣没有实质上的新旧之分,确有特长和兴趣在报考时才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与此同时,一些外地招生院校在沪招生时欣喜地发现,“00后”们视野更加广阔,更勇于“走出去”了。
上海政法学院招办主任张军认为,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当今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是人生起点的新时代,考上理想并适合自己的大学,考生关注自己今后的前景和“钱景”无可厚非,但应当包容多元化的选择。在当前社会经济呈现高度发展趋势的新形势下,不是没有选择余地,而是首先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机会面前,摆脱一种急功近利、浮躁率性的心理状态,辩证理性地看待新专业和传统专业,并非“新”就是好,“传统”就是不好,而是要因时而别、因人而异、因事而行。
张军提醒,在“知分知线知位”填报志愿的情况下,“分数为王”是前提,其次,填报原则主要是,首先,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有机结合的角度,遵循“喜欢+适合+院校和专业综合实力+职业发展平台及前景”相结合,但不要盲从跟风。“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基础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张军说道。
“环境可以影响发展,成就关键在于自我。不管是新专业还是传统专业,适合自已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才是最合适的。”张军认为,选择院校时应该重点考虑学校的学科实力、学风、发展前景、地域等,盯着或过度解读就业率意义不大。(本文转载自青春上海,阅读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