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艺术网 | 家乡书:美学人生,从家乡起航

时间:2019-10-30浏览:951

作者简介:祁志祥,1958年生,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北京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首都师大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乐感美学”学说创始人,《中国美学全史》五卷本撰写者。

  

从1987年到上海打拼,离开家乡迄今已经32个年头了。但每年我都要回来,看看老妈老爸,看看亲人故友,看看白驹的老街、刘庄的老屋、新丰的纱厂和中学,重温大丰新居的温暖,呼吸海滨小城清新的空气,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天然地求乐避苦。美就产生于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物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与美结缘,以研究美为一生的工作和使命,却是我始料未及的。美学是给我带来莫大荣誉的事业。我的人生大体可叫做美学人生。而这人生的风帆就是从家乡大丰起航的。

一、生在白驹:得地之灵、得祖之荫

我于1958年农历四月出生于盐阜平原串场河边的白驹镇。串场河从小镇的西边流过。它的前身叫“复堆河”,据说是唐代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北宋范仲淹新修捍海堤,世称“范公堤”,从南到北沿线有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白驹、刘庄等十大盐场。因“复堆河”将这十大盐场串联起来,所以流行称“串场河”。串场河是盐城人民的母亲河。它承载着若干枢纽城镇的交通往来,浇灌着两岸的田野庄稼,维系着沿途乡镇居民的养育生息。忘不了儿时留下的动人影像:水中绿藻氤氲,水体清澈无染,少妇老妪在河边的码头洗菜淘米、捶衣汰衣,乌篷船星星点点,鱼鹰落下翻上,头戴毡帽的艄公摇着橹,身后在河面上留下道道波纹。当时我的爸妈在供销社工作。供销社的货就是由乌篷船负责运输的。还记得一条乌篷船上的艄公叫“阿三”,母亲说他人很好。几年后我们举家从白驹搬到刘庄,那些家当就是由“阿三”的乌篷船承担的。

白驹镇虽然很小,但因为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出生的地方,所以很为有名。我出生后在白驹镇生活没有几年。那时还不识字,所以对施耐庵的大作并不知晓。等到识字开文能读书的时候,《水浒传》作为“四旧”之一、封建文化的代表,又成为被批判的禁书,也无缘认识施耐庵。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换了人间,《水浒传》及其作者重回学界研究的视野,下辖白驹的大丰县与原辖白驹的兴化县争夺施耐庵的归属权,才充分认识到施耐庵的伟大。这个时候找来《水浒传》看过,确实吸引人,文笔煞是了得。白驹的归属或兴化或大丰,但施耐庵是白驹人,《水浒传》中若干方言是白驹话,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华水浒园”最终落成于白驹古镇与兴化相望的串场河畔。今年夏天我冒着酷暑陪老爸去寻访、参观过。我常想,鄙人与生俱来的对文学的敏感和喜好,是不是占了出生地有个文曲星的灵气呢?

我的母亲叫祁慧中,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父亲叫杨荫生(后改名杨应生),出生于书香门第。新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母亲有点新潮,也有点霸道。她认为生孩子女人最辛苦,所以生的孩子都随他姓“祁”。其实她是三代单传,也有为祁门延续香火的意思,但父亲开明,并不计较。如果我的祖父在,可能我的姓氏就不一样了。因为我是家中的长子。在我的前头有两个姐姐。祖父是私塾先生,饱学之士,写得一手很好的书法,培养弟子无数,在白驹镇上很受人尊敬。他一直盼望着孙子的诞生,但在我出生前就因病离世。他曾留下过许多古书,可是在“文革”爆发后都毁于一旦。他明明教书为生,可因为祖上留下的60亩地,所以新中国划成分时定为“破落地主”。于是我的父亲的出身以及我的出身就成了“破落地主”。这个阴影一直伴随着“文革”结束前我的人生发展,使我入党、参军、提干都断绝了可能。但时过境迁,我还得感谢我的祖父。我的父母都算不上是文化人。母亲只读了小学二年级,是基层供销社营业员。父亲只是跟祖父读了几年私塾,解放后一直在基层供销社做会计。我常想,出生于普通职工家庭的我一生与文墨结缘,若追根寻源,大概只有从祖父留下的文化基因中去寻找解释了。(节选)

阅读全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