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法学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彰显个性化,多元化和信息化,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学新文科建设应有之义。”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论坛上,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认为,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必将为推进法学新文科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此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在上海政法学院举办。
来自全国法学界的近500位专家学者围绕法治人才培养、法学研究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桑标对提升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水平提出了建议,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广大干部师生法治意识,着力抓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
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红就提高法律硕士教育培养质量建议各高校法律硕士教育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同时要重视和加大真实案例教学。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郭晓梅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不同领域涉外法治工作需要,对涉外法治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政治和法律相结合的能力。
“法学教育要培养五通人才,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体内通、名实通。”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郝铁川建议法学教育要重视培养通才或管用人才。
在他看来“古今通”,就是能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中外通”要培养国际组织管理人才、涉外律师人才等是紧迫任务。
“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名实通”就是要培养管用人才。“体内通”是指对法学各个分支学科要有所通。
论坛上举行了第六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的颁奖。
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法律领域高端领军人才培养机制”“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应用”“多元化机制下的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守望与未来”等五个议题展开研讨,碰撞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