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报 | 学术对接国际合作发展重大需求 羽翼渐丰的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科

时间:2020-12-17浏览:714

法治报记者  徐慧

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宣布,中方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愿意利用这一平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以此为契机,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开始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学科发展迅猛,学术羽翼渐丰。

服务国家战略  学科发展起飞

2004年9月,上海政法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上海市属普通高等院校时,学院就建立了国际法商系,培养涉外法律人才。2012年国际法商系改为国际法学院,开始了国际法学科的建设。

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宣布,中方将在上海政法学院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愿意利用这一平台为其他成员国培养司法人才。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开始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学科发展迅猛。

此后,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学校设立“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2019年,司法部牵头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学校为首批交流合作基地之一。依托这些重要平台,国际法学科团队在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司法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加快了国际法学科的建设。

2015年起,国际法学院承担了上海市法学高原学科国际金融法方向的建设任务。2016年,著名国际私法学者刘晓红教授出任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她在国际私法理论、国际商事仲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自贸试验区法治、国际商事法庭等方向的研究有着突出贡献,带领国际法学科步入新的高度。在任期间,被评为“CCTV十大年度法治人物”,担任国际商会仲裁与替代争议解决委员会副主席,2020年被聘为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

学科团队现有成员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大部分成员具有海外留学、访学学习背景,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团队成员中,有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浦江学者2人,曙光学者1人,青年东方学者1人,晨光学者3人。团队成员中优秀学者辈出。杨华教授担任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获得了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承担重点课题  提升国际影响

国际法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展开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学科特色明显。团队在上海合作组织法治方向的研究成果国内领先,承担多项国家部委重点课题,从2018年开始每年出版《上海合作组织年度法治报告》,团队成员围绕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的内参成果多项被中办单篇采用。团队在国际争端多元解决机制方向的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出版专著3部,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一项,国家、省部级课题3项,刘晓红教授的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团队引领中国自贸试验区法治化建设研究,连续三年承担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团队成员多次参与国家社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团队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尤其有关海洋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社会科学》、SSCI等发表论文多篇,获国家社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1项,一般项目和省部级项目9项,杨华教授撰写的《海洋法权论》一文获得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七届董必武青年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团队注重学术交流,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名团队成员受聘担任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或理事。团队成员在发展学科的同时注重服务社会,盛红生教授曾任联合国驻刚果民主共和国维持和平特派团专家,王丽华教授和许庆坤教授担任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法律服务高端智库专家,张继红教授入选2016年度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齐萌副教授的内参成果获正国级领导批示。

培养目标明确  人才质量过硬

作为上海政法学院的主干学科之一,国际法学科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应用能力,同时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能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应用型、外向型法律人才。

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加大涉外实践力度,实施“优才领航计划”,从律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聘请优秀律师作为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实践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庭比赛、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组织、海外法律服务机构的实习,全方位、多措施提高学生的涉外法律技能和应用能力。

阅读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