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事翻译室陈少君为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讲坛作专题讲座

时间:2021-06-29浏览:664

6月28日下午,上海市外事翻译室陈少君为我校师生作“中俄互译心得漫谈”专题讲座。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上海政法学院)姜思源秘书长主持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陈少君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中俄互译现场练习与讲解,在第二部分中,陈少君对师生提出的各项问题进行解答。值得一提的是,在俄语教研室老师的号召下,19级俄语专业师生在线上参与了本次讲座。

陈少君首先选取了两篇中俄互译材料让线下学生进行现场练习。在翻译练习的过程中,她从词汇积累、句式转换和口语表达三方面对俄语口译的技巧和重点进行了系统的讲解。陈少君重点指出,在进行口译的时候,要注意站在演讲者的角度考虑,同时兼顾听众的感受,注意语句翻译的通顺度和适当的口语化。

在答疑环节中,陈少君回答了师生关心的三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陈少君着重对口译员语言水平之外还需具备的个人素质进行了说明。她认为,口译员至少需具备三大素质,一是对于翻译文本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储备;二是作为一名口译员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做到不怯场,时刻保持自信从而使听众信服;三是身为一名口译员,应该与同事和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关系,以确保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赵凤彩老师提出了交传时的记忆力与笔记的使用问题,陈少君对此做了详细的解答。她首先回答了笔记的使用问题,指出笔记的使用与否要综合考虑当时的场合是否需要笔记、是否具备使用笔记的客观条件、发言是否超过无笔记交传的记忆负荷时限这三个前提,随后她就记忆力的锻炼提出了扩充记忆单位和勤加练习语篇的阅读分析两个方法。

赫潇老师的疑问在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练习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陈少君首先指出翻译培养中的个体差异性,她认为,在翻译的培养过程中每周课后的自主训练时间应不少于十五小时。同时她也指出,翻译训练也应遵守适度原则,过高的负荷和急于求成的心态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本次会议在积极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都从嘉宾的经验分享中获益良多。在会议的末尾,姜思源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针对学生对上合组织国家的不同兴趣,以及个人职业规划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上海政法学院)还将举办多次相关的主题讲座,讲座将邀请来自国家部委、中俄、中乌商会等的政商各界领军人物,以及社科院和知名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前来举行专题讲座或经验分享,课程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同步展开。(徐宜 撰稿、摄影)

上合基地办合作部

2021年6月28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