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由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治理绩效”讲座通过腾讯会议举行。此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蔡禾教授。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石发勇教授主持,杨玲丽教授、王涵博士、段媛媛博士、王聪博士、周顺博士等老师和二百多名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根据蔡禾教授主持的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简称“CLDS”)进行的关于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治理绩效实证研究展开。
蔡禾教授首先对研究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社区治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题,从社区的定义上看,其具有行政单元和社会单元的二重性。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中国城市治理的重心转移到了“社区”。将社区建设成和谐有序宜居的家园是社区治理的目标,这就对社区治理的成效和质量提出了要求。既往研究者主要持个体主义分析立场从制度、社会结构、社会资本三种主要理论分析视角对社区治理绩效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蔡禾教授提出以整体主义分析立场出发,研究社区结构性差异与社区治理绩效的关系。在变量设置中,蔡禾教授对社区业主比例、社区空间区位的变量进行了控制,将因变量社区治理绩效区分为可视的和非可视两类,并将社区社会结构、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组织资源等作为自变量,分析了这些社区要素对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区社会结构(社区集中劣势)与可视性社区治理绩效的关系不显著,但对非可视性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社区组织资源对集中劣势社区具有补偿效应,可以缩小乃至消除社区集中劣势对居民满意度的负面影响。社区社会资本对可视性社区治理绩效和非可视性社区治理绩效均有显著影响。社区组织资源主要对非可视性社区治理绩效产生影响。
蔡禾教授指出,由于我国社区特有的城市社区二重性,导致一些因素对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与国外研究不一致。正因如此,在进行研究和社区治理时,要充分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特点,而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要关注到社区作为社会单元的社区异质性与作为行政单元的科层化、标准化之间的紧张,进行社区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社区社会结构带来的不同治理问题,走向“精准化”治理。
在讲座最后,参会师生踊跃提问,针对社区的二重性矛盾、疫情背景下的社区功能、特殊区域社区研究的特有要素等问题与蔡禾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如何开展社区研究收获颇丰。(朱泓涛 撰稿、摄影)
政府管理学院
2022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