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文飞教授莅临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讲坛,受邀为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年级学生在线作“俄汉文学翻译漫谈”专题讲座。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刘净娟老师主持讲座。
刘文飞是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译林》《俄罗斯文艺》《外文研究》等杂志编委,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院士奖、“阅读俄罗斯”翻译奖获得者,曾由普京亲授“俄罗斯人民友谊勋章”,入选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荣获普希金奖章。
讲座中,刘文飞教授结合亲身体会和俄罗斯文化特点,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文学翻译”术语概念与内涵,并就一仆二主的译者如何在异化与归化之间找到文学翻译平衡点、俄国文化汉译史、文学翻译的两难选择、文学作品重译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阐述。刘文飞教授从俄国文学译史和俄国文学翻译的现状入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俄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他指出,我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影响着国人对俄罗斯文学的看法,随着国力的强盛,我们重新从一个中立的角度来看待俄罗斯的文学,在此过程中俄罗斯文学在我们的眼中最后回到了文学的定位。
随后,刘文飞教授通过一系列鲜活示例生动展现了托尔斯泰《复活》的重译方法。他指出,重译《复活》具有创作空间,在于调性传导、归化最俄国的语言因素、不加译注、保留译文中的外文、参考英译本等问题。
讲座最后,刘文飞教授还就现场师生提出的现今文学译者的生存处境、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关系、译者两难处境中尽量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与文学性等问题,一一做出了回应与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气氛融洽。(李昕、郑亦陆 撰稿)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
2022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