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联|王冰冰:回首峥嵘岁月,星火铸就复兴——读《火种》有感

时间:2022-09-25浏览:602

穿越金戈铁马的历史烟云,历经改革建设的风雨考验,从播下希望火种的小小红船到承载民族伟业的复兴巨轮,中国共产党在栉风沐雨中走过了百年春秋。

百年时光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而言,不过短暂一瞬,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100年,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从沉沦走向复兴。回首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关头,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从挫折乃至失败而最终走向胜利,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建党之路,也是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一批批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历尽艰难铸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设史。

近年来,随着《一九二一》《觉醒年代》《悬崖之上》等一系列以上世纪初为时代背景展现建党初期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历程的文艺作品“走红出圈”,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铺开,一个个鲜活生命仿佛正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讲述萦绕在上世纪初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的疑问——中国该向何处去?

《火种》一书也是这些优秀文学文艺作品的杰出代表,在其所构建的宽宏的历史语境中,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生动且有力的回答。不同于以往的中共创建史研究,《火种》摆脱了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虽由时间经线串联线索,却非简单的单向度叙事,而是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勾勒出一个个以人物群像为缩影的历史“横截面”,并把他们置于二十世纪前三十年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历史的脉络中,呈现国际与国内、党内与党外各方势力的分合互动,使读者更直观地领略中国革命高度复杂的历史图景,恰如作者所言“要把这本书写成一个‘寻路’的过程”。

《火种》一书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以20世纪前30年国际共运史、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目标内容和写作基础,描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之后总结经验,为人民咬牙挺住,挺起身姿,鸣起锣号又立足站起。红色的“火种”又是如何在沉沉黑夜中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点燃残破中华民族的希望,一路披荆斩棘在这神州大地上谱写出一段段动人旋律和华丽篇章。

近代以来,西力入侵,权势转移,百年前的中国风雨如磐,暗夜难明,彼时盘踞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方势力在探索救国存亡的道路上亦曾有过努力与抗争——《火种》带领我们身临其境一般重新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清政府在崩溃前,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给四万万中国人当头一棒的羞辱,到乱局中各方人士谋求改革谋求变革,期间也曾经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设立新学堂,包括颁布被称作“中国现代教育的第一块基石”的《钦定学堂章程》等一系列行为寻求变革。但它的变革始终服务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终究无法走出阶级的局限性,因此无法代表人民的选择,更无法代表中国的选择,其结果必将是走向灭亡。

《火种》在“愤青,刺客与暗杀”一节中,就专门描写了热血青年对晚清朝廷的失望,通过采取行刺和暗杀行动来反抗政府,他们的满腹才华和满腔爱国情怀却唤不醒愚昧落后的旧中国。不得不说那个时代是让人绝望和无奈的,一批批探寻救国之路的有识之士不惜让握笔的双手举起暗杀的屠刀。作者评价这些参与暗杀的革命党人是“自我牺牲”也是激励团结的方式,然而正如陈独秀对暗杀活动给予的批评和否定一样,“暗杀不是科学的革命运动,科学的革命运动,必须是民众的、阶级的、社会的”。与此同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逐渐意识到需要联合阶级力量进行革命,由此各类团体如雨后春笋成立。同盟会是为数不多具备政治纲领的组织,符合了“科学的革命”的一个条件。但由于组织中真正理解并拥护此纲领的人并不多,因此建立的过程也为将来埋下了隐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已经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由量变引起质变,没有这一声声枪响,也就难有此后的大变局,中国也将沉沦旧的沼泽难以自救。然而武昌起义以后,袁世凯再度回到了历史舞台,虚与委蛇、步步为营,其本质却是逆势而为,一旦反戈必然顷刻覆灭。可见,“科学的革命”需要不断试错,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就像一列奔腾向前的火车,途中不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回望辛亥革命以前,新思想、新文化仅仅被少数的知识分子所看见、接受和理解。正是辛亥革命的胜利,让更广大的中国人民从形式上看见了三民主义,看见了新的世界,看见了新的道路,看见了新的“火种”。尽管前路漫漫,却仍要从以最简单的形式被更多人看见且接受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轫即在这个时期,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这个“火种”并不是迅速就成为燎原之势,书中也并非局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分析,而是将“火种”存在的过程完整地梳理出来,从共产主义的理论探索到国共合作以及革命失败后的曲折过程,直到井冈山确定革命路线和古田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找到中国的复兴之路。

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最初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或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想到会成立一个政党,会最终以强大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发展。可他们所带来的火种,却逐渐点燃了更多人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承受向外与外部力量的对抗,又要向内反躬自问,历经对自身的反思与探索,比如是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是以此为基石成立政党,是做一个狂热的愤青、理想主义者,还是成为一个严谨的学者甚至是实践主义者。

开启一条新的道路,从来并非一蹴而就。点燃了火种,并让其蔓延至整个中华大地上,这条路中,打败的不仅仅是隐藏在道路两旁的豺狼虎豹,还有自身的固步自封甚至是后退和偏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究竟如何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才是甚于道旁的豺狼虎豹、拦在路上的真的猛兽。书中对灵魂人物毛泽东的着墨颇多,甚至为更好地感受历史场景的张力,作者多次开展实地考察,从浏阳七溪村到排埠村,感受毛泽东初出茅庐时险些送命的惊险时刻,从江西寻乌圳下村到瑞金大柏地,感受共产党人“创业艰难百战多”。这其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时间最长、心路和经历最曲折的,无疑是毛泽东。”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共产党人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得以真正根植于中国土壤,他们不仅看到了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洪流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必然再次发生巨变,也看到了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工人阶级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中国对社会阶层的分析逐渐明朗。马克思主义开始由那些不断探索新路径的知识分子们学习、探索并尝试于中国发展道路,最终得以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形成巨大影响,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作者形容成书过程是一次“寻路的过程”,这不仅是指在物理空间上循着先辈们的道路,更是在时间脉络里追寻“火种”燃起的过程。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是“多重复调”的历史:无政府主义、平民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地激荡竞存,“中国该向何处去”成为彼时无论是主张思想启蒙还是社会革命的知识分子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从书中也看到了从辛亥革命的努力到五四运动,从共产主义的理论探索到国共合作,再从国民革命失败后走上井冈山确立革命路线,前赴后继地牺牲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人以惨痛的血与泪的教训,终于在古田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找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出现了民族复兴的“火种”。再之后,中国革命翻开了全新的篇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人紧握枪杆子和笔杆子,以星火燎原之势由隐而显、由弱到强。至此,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党成立初期那段绝处逢生的壮阔岁月,更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寻找到中国复兴之路的必然性。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党从南湖上的一叶小舟起航,一路披荆斩棘,中国人求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是一个层层积累的过程,没有前人的探索和牺牲,就没有后人的胜利和成功。“寻路”一词是《火种》留给我的最深刻的感触,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思想和心路历程,不懈奋斗与锐意探索,可歌可泣、永续永存的伟大精神,正激励着广大青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信仰之基。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曾经说道,“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当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再次回顾百年党史,建党精神也是一部“青春史书”、“青春赞歌”,一代代青年在党的旗帜引领下,前赴后继,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底色的先锋力量,我们将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书写不负党的期望、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不负时代和韶华的青春华章。

(作者王冰冰,系全国青联委员、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阅读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