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畅通民企融资渠道,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沪上专家解读金融助力民营经济“25条”

时间:2023-11-29浏览:10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商慧

为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推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

沪上多位专家解读认为,金融助力民营经济“25条”内容涵盖信贷、债券、股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支持、融资配套和组织保障7个方面,覆盖民营企业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作出全面部署,将助力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畅通民企多元化融资渠道

通知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在25条举措中,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最看重的是“主动做好资金接续服务”。该条举措提出,鼓励主办银行和银团贷款牵头银行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按市场化原则提前对接接续融资需求,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

何万篷认为,对民企当下境况最解渴、最核心的举措就是接续型、协调型政策,特别是在部分民企资金流遇到暂时困难、经营承压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能协调四面八方,让经济流能接续,让头部民企能平稳渡过难关,让大项目能尽快落下来、转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注意到,此次发布的政策强调畅通民企各种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上有两个重点值得关注: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信贷服务,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在直接融资上,他认为“25条”的创新力度不小,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优化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机制,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探索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

“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优化融资环境,创新货币政策应用,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业务扩展。”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学者、全国青联委员王冰冰认为,实体经济与金融紧密联系,互溢效应明显,例如: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等措施,有助于直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不仅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也将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民企“走出去”有现实意义

通知提出,从经常项目、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

王冰冰认为,“25条”不仅涵盖金融服务的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还包括融资配套政策的完善和税收政策的支持,旨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更加稳定和可靠的融资环境,降低其运营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体现了政府在支持民企“走出去”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她表示,提升跨境金融服务,如优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等,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简化跨境交易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跨境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通知中提出的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如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显示了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民企融资成本,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对“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领域的政策感触颇深,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优化外汇账户和资本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扩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等举措亮点频频。他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助于支持民企更好“走出去”。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力、中国经济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截至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已占到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50.9%。但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相较于欧美企业,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在2020年之后出现大幅攀升趋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受出口下降的影响较大,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容易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在这一情况下,“25条”对于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振民企信心,期待更多细化政策

采访中,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个词——提振信心。刘功润表示,今年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定挑战,此次出台的“25条”,一方面会起到提振信心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实实在在的正向激励。例如“25条”提出,通过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强化财政奖补和保险保障、拓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3个方面创造激励。他认为,相较于规定硬性的贷款指标等方式,创造激励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实现信贷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的目标。

胡捷更加关注政策落地执行的速度和力度。他以银行放贷举例,当下银行为民企放贷还有一些顾虑,比如民企一旦经营困难,就容易出现坏账,这让银行放贷动力不足。他注意到,此次“25条”中的第一条就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他希望后续能出台更细化的政策,进一步提升民企贷款占比,提振民企信心。

“信任民企,就是给民企信心,要把这些积极的信号完整、准确、及时地传递给企业家。”何万篷表示,政府部门最近接二连三出台相关政策,鲜明地确立了企业友好型导向,其中,金融政策具有强大的风向标意义,“25条”出台后,相信其他政策会随之调整、匹配。他认为,这些利好政策的释放,客观上开启了民企开展经济活动制度性成本最低的时间窗口,下一步的关键还是要抢速度、强力度,让民企有感、受用。

来源:《文汇报》2023年11月28日头版

阅读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