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变革趋势,积极探索其在辅导员工作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模式,5月9日,国际法学院召开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分组研讨会,会议由党总支副书记陈娜主持,全体专职辅导员参会,共同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和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尤其是围绕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意义、主攻方向、重点任务、价值取向等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学习。在交流研讨环节,辅导员们围绕人工智能主题,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心得分享。大家各抒己见,既有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期待与展望,也有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陈娜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高校育人工作迎来新契机与新挑战,而团结协同力与学生安全稳定始终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她表示,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但辅导员的责任心与敏锐度不可或缺。需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状态,做到紧密协作、高效配合,善于借力人工智能平台,凝聚资源,发挥育人合力。
吴映萱表示,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技术变革,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其专业素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在享受技术便利时坚守伦理道德底线。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助力他们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准定位,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贡献力量。
于晓艳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立足人才培养主责,将科技前沿与育人实践相结合,既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也要塑造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既是落实讲话精神的政治责任,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张妍认为,在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培训会后,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学生工作的模式与内涵,AI的数据分析能力为精准育人提供支撑。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处理奖学金申请、宿舍报修等高频事务,辅导员可将节省的时间投入思想引领与个性化关怀。通过学生行为数据挖掘,让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跨越。
徐炜鑫表示,通过学习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培训会专题报告,意识到作为高校辅导员,积极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育人过程中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在学生面对复杂情感问题、遭遇挫折迷茫时,真人辅导员给予的温暖陪伴、情感共鸣和人生经验引导,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
徐穗表示,参与本次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培训会获益匪浅,意识到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主题党日、讲座等形式宣讲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国家安全等议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帮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学生参与A1技术应用项目。同时也要加强就业指导,对接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助力学生成长为适应国家战略的高素质人才。
交流会上的深入研讨和经验分享,为学工团队打开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育人工作的新思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工团队将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勇于实践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让人工智能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源|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