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中国海军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三周年,中国海军的“三航母核心”呼之欲出。海军是个战略性军种,舰队结构反映军种战略取向,“福建舰”下水后,中国海军即将迎来三航母时代,日渐引起各界关注。
那么,中国海军的三航母时代为什么如此引人关注?换言之,为什么“三航母核心”如此重要?这需要从其特性说起。航空母舰是对维修和保养依赖程度相当高的舰种,根据美国海军2014年开始实行的“优化舰队反应计划”,美国航母的部署和维修周期正常为36个月,包括6个月的维护期、3个月的基础训练与3个月的合成训练、1个月的预备海外行动期和8个月的海外部署期,此后航母返回港口转入高戒备程度的待命状态,随时视情展开第二次部署。从实际运行来看,美国航母在一个部署和维护周期内通常会进行两次海外部署。因此为了在特定海域维持不间断的航母力量存在,必须至少有三艘航母——一艘在目标海域战备执勤;一艘机动待命;一艘在船厂进行维修与保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航空母舰力量增强不是地区和平的威胁,而是趋于稳定的新支点。作为远洋海军的核心装备,航空母舰不仅可以为中国海军提供供急需的远程防空能力,还能再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加强远洋反潜作战能力、远洋战略预警能力、远程投射能力、对岸精确打击能力,还能统合水面舰艇。由此可见,装备了航母之后的中国海军战斗力得到质的提升,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航空母舰为中国提供区域海洋公共产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提供了新的手段。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海盗、海上恐怖势力泛滥,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国际公害;航母具有极强的海上态势感知和海洋控制能力,火力强大,舰载机机动性强,是对付海盗和海上恐怖势力的理想武器。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增多,气象灾难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在气象灾难的灾后救援中,航空母舰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一是利用其战略机动性紧急独立在灾区实施救援行动。在灾区,包括道路和通信站之类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他救援手段无法大规模迅速深入灾区,而航空母舰则可以依靠其完善的通讯、控制和指挥系统独立在灾区展开救援行动。并可利用其无与伦比的战略机动性紧急出动,充分利用“黄金72小时”这个机会窗口,拯救更多生命。
二是充当电力和通信中心。在2004年的印尼大海啸中,受灾地区的通信和电力中断,美军航母充当临时通信中心,并利用电缆向岸上供电。日后中国海军可以发挥地理优势,向台风多发的南海沿岸国家提供类似援助。
三是为灾区其它救援力量提供保障和支援。航空母舰因其舰上空间大,因此可以搭载大量通讯设施和包括雷达在内的传感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为进入灾区的其它救援力量提供通讯保障,甚至提供气象服务和导航服务。中国是世界领先的航天大国和通讯业强国,在上述领域拥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是提供紧急医疗手段。极端气象灾难不仅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还会导致医疗机构和设施出现损毁。因此提供紧急医疗手段成为救灾的关键。航空母舰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运用舰载直升机将灾区的重伤员运到舰上,另一方面可以在舰上开设临时手术室对其进行紧急治疗。
此外,航空母舰还可以向灾区提供淡水。由于气象灾难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往往导致灾区的淡水供应中断。这种供应中断有可能会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并导致灾区的社会秩序崩溃,为后续恢复增加难度。航空母舰因其发动机功率大,能利用舰上设备提供淡水。这是其它手段所无法实现的。
综上所述,航空母舰力量的加强不仅意味着中国海军实力的增强,也意味着中国提供海上公共产品能力和意愿的增强。这种增强对于日益受到地区动荡威胁的世界来说是一种希望,一种渴求和平与繁荣的希望。
(作者杨震系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