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1日,由校党委书记葛卫华领队,警务学院副院长杜雪晶、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曹阳、警务学院教师陈珏、学(研)工部(处)教师孔令媛及8名本硕学生组成的上海政法学院“法治中国大调研”(2025)西南组赴贵阳、重庆、成都三地先后走访近10家法院、律协、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外商投资法实施评估”专题调研。
调研座谈中,葛卫华对各家调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校办学情况、开展“法治中国大调研”项目的背景意义、涉外法律服务教学与研究方面情况及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机制创新经验等。葛卫华表示,“法治中国大调研”体现了上政人用双脚丈量法治中国的坚实历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追求,希望通过调研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贵阳站:聚焦司法实践与法律服务协同
7月7日,调研组首站来到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高院、省商务厅、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召开专题座谈会。贵州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雷勇介绍了贵州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司法创新举措,省商务厅及贵阳中院代表分别就外资项目落地保障、跨境纠纷解决等议题分享经验。会上,双方围绕涉外案件管辖优化、专业审判人才培养、外商投资权益保护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调研收集了丰富的司法实践与政策实施经验。
当天下午,调研组赴贵阳市律师协会,与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围绕“外商投资法适用难点”“投诉机制运行成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贵阳市商务局外资外经处处长李坤鹏结合实务案例,剖析了外资企业在黔发展的法治需求与服务保障路径。与会人员结合典型案例重点交流了外资企业问题反馈机制及存续发展特点,探讨贵阳涉外律师在数据合规、股权结构设计、争议解决等领域的实务经验,并就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路径达成共识。
重庆站:探索自贸区法治创新与企业服务模式
7月8日,调研组在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开展专题研讨会,聚焦自贸区法治建设与企业服务创新,与副院长杨丽霞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围绕《外商投资法》在自贸区的适用问题展开对话,重点探讨了涉外商事审判中的法律适用、司法协作机制等议题。
次日上午,调研组走访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与专家委员会主任宋刚等代表就外资企业权益保护、政策落地成效等议题交换意见,并实地考察“一带一路商务中心”服务平台,详细了解跨境投资法律服务的集成化实践。
成都站:深化司法协同与外资促进政策研究
7月10日,调研组与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及成都市中院围绕涉外商事审判展开研讨。听取国商法庭、知产法庭等部门关于涉外案件审判组织建设、跨境执行协作、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多元解纷机制、典型案例实践等方面工作经验分享。探讨基层法院在涉外因素识别、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并就专业化审判机制创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度交流。
7月11日,调研组先后与成都市律师协会、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开展交流。与律协探讨了涉外律师在企业准入、设立、变更、备案全流程服务,以及国家安全审查、数据出境评估等新兴领域合规指引,分析了外商投资法实施中的法律衔接、政策执行差异等挑战,建议完善配套细则并统一标准。经济合作局介绍了外资配套文件清理、负面清单落实、省-市-县三级投诉机制及外资行动方案,双方就法律衔接、政策统一等问题深入交流,为完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实践参考。
作为上海政法学院“行走中的课堂”品牌活动,法治中国大调研(2025)以《外商投资法》实施五周年为关键节点,紧扣“外商投资法实施评估”主题,通过深入法治实践一线,收集整理各地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实施难点,为国家完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和决策参考,也为高校法学教育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搭建了协同创新平台。
西南调研组在五天内行程紧凑、高效务实,先后走访了各级人民法院、地方经济合作部门、律师协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近十家单位,与逾百位来自审判机关、行政机关、行业协会、高校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调研团队后续将梳理形成专题报告,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法治保障贡献上政智慧与力量。
源|上海司法研究所
文|孔令媛
图|张雪、魏艺佳、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