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战略部署,2025年7月7日至7月11日,上海政法学院 “法治中国大调研”东北组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吉林省长春市和辽宁省大连市,就《外商投资法》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由我校副校长郑少华带队,上海政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正怡任组长,以及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贾琳、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陈雪婷、4名研究生与5名本科生组成。
调研期间,郑少华副校长对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热情表示诚挚感谢。他表示,此次调研活动,聚焦《外商投资法》的实施评估,通过深入了解东北地区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落地情况与实践成效,在交流互鉴中汲取地方智慧,在调研实践中锤炼青年学子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推动国家法治建设注入高校动能。
调研组首站来到哈尔滨市律师协会并展开座谈。律协副会长李红云、副主任宋金仁等参与会议。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外商投资法》的实施效果、配套政策完善、法律服务机制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协会结合实务经验,指出了当前服务外商投资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为外商投资领域理论与实务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组参观了法院发展沿革展区,直观感受了哈尔滨法院系统在服务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中的发展变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局级领导王守春主持会议,民五庭庭长关冰、执行一庭副庭长李祎丹等法官参与会议。双方就《外商投资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交流。法院表示,提升涉外司法能力是《外商投资法》高效实施的重要支撑,法院将持续为构建规范透明、高效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在哈尔滨市商务局,副局长刘静宇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全市为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获得感,重点围绕政策宣传、投资便利化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实践成果,为调研组深入梳理地方经验,提炼制度亮点提供了第一手制度实施相关资料。
结束哈尔滨的调研行程后,调研组一行赶赴吉林省长春市,就《外商投资法》在当地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开展调研。
在长春国际商事法庭,双方围绕《外商投资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立娟,国际商事法庭庭长李雨萍及部分法院业务骨干全程陪同。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法庭审判区及多元解纷中心,现场了解法庭在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长春国际商事法庭多名法官结合自身办案经验,讲解了合议庭在适用《外商投资法》中的裁判逻辑与规范路径,并就《外商投资法》在司法领域面临的困境与瓶颈与调研组展开深入交流。通过此次与司法实务部门的深度对话,调研组进一步学习了《外商投资法》在司法适用领域的前沿探索与智慧经验。
在吉林省律师协会,省律协会长田大原介绍了全省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田大原指出,吉林省律协正通过常态化培训与规范化指引,积极提升律师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与会人员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出境、跨境投诉机制等问题深入交流,双方一致认为,新兴涉外法律服务对律师复合背景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律协与高校应加强合作,共同为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随后,调研组赶赴辽宁省大连市,继续深入走访调研。
在大连市商务局,调研组与外资管理处副处长姜来等相关处室负责人开展深入交流。商务局有关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大连在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扩大服务业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调研组师生结合调研所见和实务案例,就《外商投资法》在实际适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思考与疑问。双方最后围绕外资企业服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当天下午,调研组前往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听取了法院近年来在涉外审判制度建设、典型案件审理及跨部门协同治理方面的改革成效,重点了解法院在诉讼、仲裁和调解衔接机制的有效探索实践。法院表示,良好的司法环境是《外商投资法》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司法公开化、规范化与国际化水平。
在大连市律师协会,师生团队聚焦《外商投资法》在投资促进、负面清单适用等环节的落实情况,深入了解律师行业在制度保障与营商环境优化中的职能定位。调研中,调研组师生结合自身学习经历,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与看法,拓宽了调研组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视野,也为进一步评估《外商投资法》的实际运行成效提供了重要参照。
调研期间,调研组通过访谈、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收集调研地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和实施难点,获取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同时,调研组通过学习听取各地各实务部门的经验总结与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探索深化产学研合作、共育法治人才与创新智力成果提供了有效参考,有利于推动《外商投资法》相关政策精准落地,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持续贡献“上政智慧”与“上政力量”。
源|上海司法研究所
文|赵玙恬
图|王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