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政法学院“AI+职业素养”微专业暨第二期职业规划训练营于夏季学期圆满结课。作为教育部“双千计划”首批微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本次微专业课程以“AI赋能+任务驱动+双师协同”为核心,聚焦《职业通用能力及其数智化实践》核心模块,通过3周沉浸式训练,推动40名学员在“AI工具应用+职业场景实战”中完成从理论认知到能力落地的跨越。
三阶任务驱动:AI深度融入职业能力锻造全流程
课程首创“自我认知、行业探索、资源整合”三阶教学模型,将AI工具转化为思维伙伴而非简单辅助工具。在自我认知阶段,学员运用大语言模型生成个性化“学业规划表”,通过提示词设计提炼专业课程与能力图谱的关联逻辑;行业探索阶段,借助AI生成“岗位能力清单”“企业需求分析”等材料,完成“人力资源经理”“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等典型岗位画像,形成“能力缺口—提升路径”匹配方案;资源整合阶段,通过AI辅助整理竞赛、实习、科研资源,输出包含时间管理、能力提升节点的可视化行动路径图。经济法学院学员张同学表示:“AI让职业规划从‘空想’变为‘可拆解的步骤’——比如用大语言模型批量分析50份法律助理招聘需求,快速定位‘类案检索’‘合约起草’等核心能力,再反向规划暑期实习重点。”
双师协同机制:校企专家共筑能力培养闭环
项目聚合国内生涯教育资深专家团队,构建“方法论+技术+实践”三维指导体系。易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学生服务和素质发展中心生涯课程研发和师资培训专家、校生涯大数据算力研究中心钱静峰主任主导课程框架设计,将“有效学习设计”理念贯彻始终,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易米实验室联合创始人白茹通过“生涯建构叙事”模块,训练学生动态适配行业趋势的自我迭代能力;易米实验室首席技术官颜志展则带领学员开展“AI伦理工作坊”,通过模拟案例拆解算法偏见防控与职业伦理的平衡之道。
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成果打磨,大成律所TMT行业专家赵云虎、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主任王琪等对学员提交的《岗位AI应用优化方案》作品进行点评,其中“智能合约审查辅助系统”“类案检索效率提升模型”等项目被纳入联合孵化计划。
面向智能未来:构建数智时代生涯教育新实践
教学团队鼓励学生将成果落地,使规划更具实用性和延展性。课程教授大语言模型内容生成与提问技巧,更侧重培养对AI输出的评估、修正与批判性判断。AI显著提升了写作效率与职业理解的结构性,帮助识别岗位需求、自身差距及提升路径。结业展示中,学生提交融合主旨文稿与PPT的“结业作品”,阐释个人成长路径,教师即时点评,综合学生互评、教师评分与AI辅助分析,多维度考核内容的深度与逻辑性,部分学生对行业趋势与宏观信息的把握已显成熟。未来,微专业将以选修课或模块化形式在秋季学期持续推广,引入更多企业合作资源,帮助学生更早、更清晰地勾勒“未来十年”蓝图。该模式融合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AI技术,助力学生突破传统规划局限,抢占先机,筑牢职业发展基础。
作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创新探索,学(研)工部(处)将持续优化项目保障机制,紧密对接上海“三大产业”“五大中心”建设需求,深度融合技术赋能与人文素养,构建“能力培养—资源对接—就业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为社会输送兼具创新力、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数智时代高校生涯教育与就业工作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政方案”。
源|学(研)工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