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两次淞沪会战及其历史意义”讲座暨2025级新生学业指导活动

时间:2025-09-23浏览:19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指导新生更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马克思主义学院于9月17日在汇知楼开展了“两次淞沪会战及其历史意义”专题讲座暨新生学业指导活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世甫教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新生及部分老生参加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杜浩主持。


  活动伊始,徐世甫从日本迈入近代化进程切入,指出明治维新运动推动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及对外扩张的道路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徐世甫深入讲解了两次淞沪抗战的主要经过及历史意义。他强调,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日军的全面对抗和较量,遏制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全面抗战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徐世甫指出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幻想,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增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对中国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讲座最后徐世甫要求同学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做自强自立的新时代青年。

随后召开的2025级新生学业指导活动中,徐世甫勉励2025级新生本科生、预科生、研究生不忘历史、求真笃行。徐世甫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性,求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依靠刻苦与勤奋,才可能发展自身。同时,他要求大家读教材、熟记原理,读经典、悟透原理,读社会、践行原理,在知识的传承与社会的磨砺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次讲座及指导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一致认为只有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未来之途;只有传承坚韧不屈的民族品格,并将其运用在实践与学习当中,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钱伊宁、郑语茜

|杨灏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