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由人事处、科研处、上海纪录片学院联合主办的上海政法学院第44期“教授第壹讲”在主教学楼-502A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孙健教授主讲,讲座的主题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纸流通》,全校各专业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孙健以1921年至1949年为历史脉络,围绕“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流通”这一主题,系统梳理了党报在不同革命阶段的传播路径、流通网络及其背后的组织智慧与精神力量。他指出,早期党报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穿越封锁的信仰火炬”,在白色恐怖与战争硝烟中,构建起连接党和群众的“精神纽带”。
讲座伊始,孙健聚焦建党初期至大革命时期的党报流通实践。他提到,在言论受压、出版受限的环境下,《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首份机关刊物,开创了多层次、跨区域的秘密发行网络。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北京的大学校园,从工人车间到海外侨社,报刊通过党员、学生和工人骨干的接力传递,发行量从最初的3000份攀升至10万份,成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而《热血日报》则在五卅惨案后迅速创刊,以通俗语言和街头快速分发的方式,在短短24期内掀起反帝高潮,展现了党报在危急时刻的强大动员力。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报流通呈现出“城乡二元”格局。在苏区,《红色中华》依托政权力量和群众参与,构建起“政权推动+军队渠道+群众参与”的发行体系,通过读报组、通讯员网络深入农村与连队,成为凝聚苏区军民的重要工具。而在国统区,《布尔塞维克》则以伪装封面、秘密接头等方式继续传播,成为党内干部的理论武器。这一时期,党报实现了从城市秘密传播到农村公开流通的历史性转变。
孙健重点分析了《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公开发行实践。尽管屡遭国民党打压,该报仍通过分馆、地下网络、军队兵站等多渠道传播,销量高达数万份,影响力甚至超越国民党官报,被誉为“抗战号角”。与此同时,《解放日报》及延安报刊群则依托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形成编辑—印刷—发行一体化体系,通过新华书店、读报小组、兵站运输,将党的声音传遍根据地,甚至渗透至敌占区。
孙健提出早期党报流通的四大核心经验:坚定的政治立场、灵活的策略适配、严密的组织保障和群众的广泛参与。他认为,这些经验对当代新闻传播仍具启示意义:新闻媒体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守为民初心;创新传播方式,适应媒体融合趋势;强化组织协同,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尊重受众差异,实现精准化、分众化传播。
整场讲座史料翔实、逻辑清晰、语言生动,现场师生反响热烈。在交流环节,多位同学就党报流通的地域差异、传播策略的当代转化等问题与孙健展开深入讨论。
源|上海纪录片学院(法治宣传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