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筑牢校园心理健康防线”心理委员专项培训顺利开展

时间:2025-11-05浏览:11

114日下午,学(研)工部(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A6-113团体辅导室开展了主题为“筑牢校园心理健康防线”的心理委员专项培训。来自各学院的心理委员齐聚一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杨美涵、王晓峰两位老师担任主讲,围绕校园心理健康识别、心理干预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讲解。

培训中,杨美涵详细拆解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生理、情绪、言语、行为四大核心信号。生理层面,需关注同学是否出现反常不注重个人卫生、莫名疲劳乏力、睡眠或饮食习惯显著改变等情况;情绪层面,重点留意情绪匮乏麻木、终日闷闷不乐、脾气暴躁情绪化及强烈罪恶感等表现;言语层面,警惕涉及自我伤害、觉得生活无意义无价值的消极表述;行为层面,则要关注离群孤立、人际冲突加剧、学业表现退步及自我伤害等相关行为。这些具体的指标为心理委员快速识别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风险提供了明确依据。

此外,老师们还提出“绿灯行动、黄灯观察、红灯报告”的分级应对原则。如果发现轻微异常信号,就采取绿灯行动,即主动关心、耐心倾听并温暖陪伴;若主动关心后情况无改善或不良表现持续,则启动黄灯观察,持续关注并简单登记相关情况;一旦出现严重且持续的不良表现,或听到同学流露“生活没意思”“想消失”等极端言语、发现不明伤痕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启动红灯报告,第一时间向辅导员或心理中心求助。

两位老师特别强调了心理委员的工作边界与核心原则。工作中需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做到有边界感,不替代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强迫同学接受帮助,秉持“力所能及做温暖的事”的理念。同时提醒心理委员“尽责≠负重”“警惕≠紧张”,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优先做好自我关怀,不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干预任务,专业的事交由专业人员处理。

此次培训通过清晰的信号识别、明确的应对流程和科学的工作原则,全面提升了心理委员的校园心理健康工作实操能力。作为筑牢校园心理健康防线的重要力量,心理委员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健康需求,传递温暖与支持,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学(研)工部(处)  

|王晓峰

|王晓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