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2025级新生系列讲座法学系列第五讲在主教302B开讲。本次讲座由上海司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宁教授主讲,上海司法研究所徐伟教授主持。张小宁以“以案透法——中国刑事法治的进路”为题,通过梳理关键法规演变与典型案例,清晰呈现了我国刑事法律和司法的发展脉络,为理解中国法治进程提供了生动注脚。
张小宁从历史维度出发,回顾了自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过程,强调了法律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1997年刑法的修订,明确了“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了刑事执法。

在典型案例分析环节,张小宁详细解读了呼格吉勒图案、佘祥林案等冤假错案,揭示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这些案件中,被告人因刑讯逼供、证据不足等原因被错误定罪,最终在真凶落网或“亡者归来”后得以昭雪。这些案例切实地推动了司法制度的改革。
接下来,张小宁分享了孙志刚案、雷洋案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孙志刚因未携带证件被错误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案直接促成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雷洋案则引发了公众对公权力边界的深刻思考,推动了执法规范化进程。此外,许霆案、吴英案等经济犯罪案件,以及药家鑫案、于欢案等暴力犯罪案件,也展示了中国刑事法治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在提问环节,张小宁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刑事法律变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此次讲座不仅是对中国刑事法治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中国刑事法治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核心目标实践方面的展望。

源|教务处、法律学院(调解学院)
文|冯含睿
图|冯含睿、和凌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