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开幕。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小语种志愿者联盟,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彰显学院鲜明特色。
此次学院共输送小语种志愿者7名,语种涵盖俄语、蒙古语、乌兹别克语、日语、韩语。志愿者们凭借鲜明语言特色受邀各大主流媒体采访,包括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上海教育电视台、上观新闻、青春上海等等,受访对象涵盖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教师。
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洛心,凭借对中、英、俄、乌兹别克四国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鲜活体验,接受央视新闻采访1次,澎湃新闻采访2次以及青春上海专访,以留学生视角讲述跨文化交流的温度与力量,展现了属于上政“小叶子”的亮眼风采。
采访中,洛心提到能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进博会是此生之幸,她结合在华学习生活的亲身经历表示:“这次在进博会,我的角色完全变了,从‘被服务的老外’变成了‘服务他人的老外’”。
此外,来自学院23级俄语专业的二年级“小叶子”吴思雨则讲述了自己以专业所长助力盛会的实践故事,接受了央视新闻和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
吴思雨提到,在志愿服务中,俄语专业知识成为沟通的“金钥匙”,无论是协助外籍展商对接需求,还是为参观者提供多语言指引,都让她深刻体会到语言学科的实用价值与时代意义。她表示,能够在国际盛会上用专业能力贡献力量,既锻炼了实践本领,更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与使命。
孟加拉国来华留学生王力是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也是学校志愿服务队成员。本次进博会,王力以留学生代表身份参加青浦城市文明志愿者出征仪式,并接受澎湃新闻和上观新闻采访。
前几年,王力曾以参展商翻译的身份参加第六届和第七届进博会,同时也参加过杭州、上海多地的展览会。从孟加拉湾到黄浦江畔,从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生到进博会的“文化摆渡人”,他用语言和笑容架起一座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
此外,学院团委书记吴煜老师也因从曾经的“小叶子”成长为如今的进博“引路人”这段独特经历受到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
吴煜表示,作为小叶子,可以和各种语言各种肤色的朋友交流,也同时看到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缩影,国家的开放举措通过进博会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在眼前,这使得她对祖国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如今作为“小叶子”的有力后盾和引路人,她将会把经历的看到的都告诉学生,鼓励他们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了解进博会、参与进博会,更好地了解祖国发展和国际合作。
源|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