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上海政法学院名家讲坛第二百五十三讲在成德楼顺利举办。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孙伟平教授以“社会形态:智能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极具深刻性、前瞻性的学术演讲。讲座由上海政法学院科研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世甫教授担任主持人,全校近200名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

讲座伊始,孙伟平教授从社会形态的发展历史和演进逻辑入手,指出在农业时代产生了封建社会,工业时代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那么,智能时代是否为共产主义社会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孙伟平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智能时代、智能社会生产力会得到极其提高,大模型、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全息信息为计划经济精准化实施创造了现实条件,智能社会的重要生产资料知识信息不同于农业社会土地、工业社会资本的独占性,具有共享性,而且共享越广,价值越大,为按需分配提供可能。他强调,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有助于打破原有固化与异化的分工模式,为个体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而自由时间的增加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提供重要支撑,等等。因此,智能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具有深刻的契合性。

孙伟平教授指出,当前正处于技术重塑社会结构的伟大历史时刻,人工智能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改变生产了方式,更对社会关系、价值体系产生深远冲击。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智能时代的共产主义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是一个兼具时代价值与学术生命力的重大课题,希望大家要把握大时代,研究真问题,多出新成果。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与会师生与孙伟平教授热烈探讨了多个现实议题,主要有:智能时代如何克服新异化?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到底如何界定?如何提升智能时代人的价值等。整场讲座逻辑严密、视野开阔,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人文关怀,既深入浅出,又浅入深出,我校师生享受了一场思想盛宴。
源|科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李佳倩
文|齐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