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

发布者:王婉妮发布时间:2023-10-31浏览次数:871

附件1








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授权学科

名称:新闻与传播

代码:055200




20211231

编 写 说 明

一、编写本报告是自我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自我评估全过程。

二、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尽可能图文并茂。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三、本报告的各项内容统计时间为2021.1.1-2021.12.31

四、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五、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六、本提纲为建议提纲,仅供参考,各学位点可根据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结合学位点实际情况编写,鼓励编写体现学科特色的报告。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创立16年来,立足高起点、高投入,确立了“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新媒体技术挑战、具有开阔的跨学科知识视野、扎实的理论根底与实践技能的优秀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学科评估中,均列优秀。在夯实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有序扩张,从新闻学单一专业发展为新闻学(卓越新闻人才方向,2007年招生;融媒体方向,2020年招生)、广播电视学(2013年招生)专业,并于2018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授权。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设传播理论与实务、法制新闻报道、纪录片创作与制作、文化创意与文化传播、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公共外交5个主修方向,培养复合型、实务型新闻传播人才。

在人才培养中,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注重对较高政治素养、新闻专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倡导与引领,在教学中经多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现已实现文献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工作坊等多种方法,重视媒介融合前沿理论研究,强调新闻传播基本技能与新媒体实务等实践能力培养,并定期出版研究刊物《泮溪论坛》、《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蓝皮书》。

为培养新闻传播实践型人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初步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影视创作、制作中心和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实验中心,大型设备达到500台(套),拥有航拍设备、航拍训练设备等10多台,8架无人机以及最新的摄影摄像设备和后期制作设备等,总投入1500余万元。已建四个国内实习基地(甘肃丝路实习基地、上海全纪实频道实习基地、澎湃新闻实习基地、临港文化及云堡创新创业基地)、两个海外实训实习基地(加拿大温哥华BC省影视基地和美国杉矶ICN国际电视台基地)。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及要求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本专业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素养较高、业务技能熟练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具体要求为: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自觉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建设的信念。2.较系统掌握和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新闻传播工作能力,能够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实践工作。3.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4.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专业资料、文献,与海外同行进行交流。

修完培养计划规定课程,完成专业实践后,提交毕业作品(含作品阐释)或毕业论文,由所在学科对毕业作品(作品阐释)或毕业论文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由学科组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核准,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申请硕士学位时,至少在报刊或广播或电视或网络媒体(自媒体除外)上公开发表新闻类或纪实类作品一篇;或者至少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2.培养方式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在入学后一个月内报研究生处。本专业学制为2年;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名导师必须是具有副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媒体从业人员,或在新闻与传播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拥有新闻与传播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媒体从业人员。经导师同意,并经学校批准,可提前申请学位或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整个年限不得少于1.5,不得超过4年。

(三)人才培养情况

2021年,我校新闻与传播招生计划共计15人,(含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及留学研究生),实际招生15人, 经过初试和复试筛选,我校圆满完成了2019-2021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普通生源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计划完成率为100%

1 研究生规模及结构(2021年)

方向

年级

招生人数

授予学位人数

在校生人数

新闻与传播

2019

15

15


新闻与传播

2020

15


15

新闻与传播

2021

15


15

2 就业发展(就业率、就业去向分析)

就业情况统计

年度

毕业生数

授予学位数

就业情况


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协议和合同就业

自主创业

灵活就业

升学


境内

境外


2021

15

15

14





93%

签约单位类型分布

年度

党政机关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等教育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民营企业

其他

总计

2021

0

1

1

1

1

2

2

0

5

1

14

(四)师资队伍情况

2021年,本学位有专任教师30名,校内硕士生导师17名。专业导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具有海外经历10人。

3 专业导师基本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

36-40

41-45

46-50

51-55

56-60

61

博士学位教师

正高级

7




3

2


2

5

副高级

11


5

5

1




11

中级

1


1






1

其他

0









总计

18


4

5

4

2


2

17

硕士生导师人数

有海外经历教师人数

18

10

为培育应用型新闻与传播高级人才,本学位授权点在夯实新闻与传播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发挥媒体等行业部门校外导师的作用。近年来,参与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的新闻媒体、文化传媒、融媒体中心等实务部门的专家众多。行业导师总计15人。

4 行业导师基本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

36-40

41-45

46-50

51-55

56-60

61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正高级

4




2

1


1

2


副高级

10



6

4




2

5

中级

1



1







其他

0










总计

15



7

5

2


1

4


5


硕士生导师人数

博士生导师人数

15

0

  1. 科学研究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专任教师具有较强理论与研究水平,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及实践经验,从中发现和提炼研究课题,展开相应的科研活动,并获得了多项学术科研成果。

近三年以来,专任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或实践类教材5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1年,专任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7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部,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政府项目和横向课题共计6项。

5教师科学研究情况

科学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

新增科研项目

新增纵向科研项目

总数(项)

总经费数

(万元)

总数(项)

总经费数

(万元)

6

48.9

3

4

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新增横向项目数

总数(项)

总经费数

(万元)

总数(项)

总经费数

(万元)



3

44.9

-2-2 在研代表性科研项目(限 10 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类别

起讫

时间

负责人

到账经费(万元)


1

国潮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广告主协会年度课题资助项目

纵向项目

2021/7

-

施州

2



2

网络传播视域下纪录片的媒介表达与审美趋向

上海政法学院

纵向项目

2021/5

-

马婷

1


3

电影党课——红色题材影视剧赏析与制作

上海政法学院

纵向项目

2021/10

-

马婷

1


4

迎接新中国成立和上海解放70周年

上海市静安区文广局

横向项目

2021/4

-

邢虹文

19.9


5

新青年纪录——红色文化寻声逐影

上海市静安区文广局

横向项目

2021/4 - 2021/12


邢虹文


20


6

传媒人才政产学研协同教育研究与实践

上海市静安区文广局

横向项目

2021/9

-

邢虹文

5

获得代表性科研成果列表含论文、专著、科研获奖、专利、标准、咨询报告等)(10

成果名称(获奖、论文、专著、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咨询报告采纳情况等

时间

负责

署名情况

启蒙现代性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多维透视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19

徐红

独著

传统媒体平台化发展的机制、实践与思路

新闻记CSSCI,2021(11):81-84

202111

孙健

第一

作者

审视关于“后真相”的文献——一个“认知的反身性”的视角

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2021(10):57-75+127

202110

於红梅

第一

作者

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塑造——以1949年至1966年的影像作品为例

毛泽东邓小平研究(CSSCI),202112):55-64+105

202112

陈婷

独立作者

身体”与“空间”的影像书写:基于纪录片《脸庞,村庄》的个案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CSSCI,2021(05):143-150

202112

戴楠

独立作者

来自历史的意象:传统文化在综艺节目中的媒介呈现

上海艺术评论,202105):62-65

202110

邢虹文

第一作者

在新起点上汲取长征的力量——浅析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的媒介映像

上海艺术评论,202102):21-23

20214

马婷

独立作者

从影像到争议:1924—1935年的黄柳霜

电影文学,2021(03):72-76

20212

张长

独立作者

面向青年受众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以《1921》和《革命者》为例

上海艺术评论,2021(05):33-35

202110

王珏

第一作者

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以《行进中的中国》和《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例

上海艺术评论,2021(02):24-26

20214

郭侍锷

独立作者


  1. 服务贡献

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立足高起点、高投入,确立了“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新媒体技术挑战、具有开阔的跨学科知识视野、扎实的理论根底与实践技能的优秀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专业硕士点下设传播理论与实务、法制新闻报道、纪录片创作与制作、文化创意与文化传播、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公共外交五个具有特色与优势的重点领域主修研究方向,学科建设高度重视跨学科的知识与资源整合。法制新闻报道研究充分利用政法院校法学学科优势,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交叉复合领域;影像传播研究深入发掘本专业不同学科间的对话资源,形成了媒介学、艺术学、电影学的优势互补。

专业学科建设始终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趋势,勇于理论创新。在新闻传播理论方向上积极探索范式重构,注重对媒介实践、媒介与空间、媒介与日常生活的研究,与西方传播研究前沿转向形成呼应。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新一代研究型人才。培养能独立从事新闻传播采编实务、编辑出版、广电制作以及新媒体相关业务等高层次实务人才,培养中高级新闻传播学科研究人才和媒体管理人才。

专业培养方向符合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重大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上海正在构建“五个中心”与国际化大都市,人才资源状况与产业要求间存在明显差距。现代传媒业所需的高端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同时,上海正根据中央部署,深入推进改革,本专业在学科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立足与行业职业变革相衔接,始终面向上海及全国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高水平、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年来,研究生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以从严治党和强化管理为中心,较好的完成了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支部主要由研究生党员担任支委,骨干队伍本领过硬。支部多位研究生党员同志曾参与红色文化相关项目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果。其中视频作品《火种·初心·使命》获校“百班话百年,青春续华章”党史学习活动一等奖、视频作品《松江老党员—毛鹏》顺利入围“松江区2021公益广告大赛”、H5作品《巾帼报人·向警予》、H5作品《我在<向导>那五年》和《红色报人之精神家书》、H5作品《邓颖超与〈支部生活〉》、H5作品《申城热血|中共中央第一份日报》入选2021年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支部通过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党性强、奉献精神强、大力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先锋的党员队伍,为做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事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学院定期组织研究生辅导员参与相关培训工作。形成学院分管副院长和分管研究生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带头,导师、辅导员联动的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制度,高度重视和关注研究生日常思想动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研判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

(二)研究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研究生公共思政课外,学院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由各教研室主任牵头,骨干教师带队,每个教研室申报一门课程思政建设课,率先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课程拓展,课堂深化,逐步形成全面普及、思政教育效果突出、育人质量凸显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多个项目立项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品牌项目,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研究生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十余次,如担任美术馆、展览馆、医院的志愿者等。除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试外,学校定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测试,做好相关排摸工作,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建设的相关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等。

(四)研究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日常配备研究生辅导员2名、研究生教学秘书1名。充分保障研究生在学业、科研、奖助、社区心理、征兵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较高。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

6 开设的主要课程与代表性教学成果

开设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学分


授课语言




专业技术职务



媒介经营与管理

专业必修课

颜维君

讲师

2

中文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专业必修课

陈钢

副教授

3

中文

新闻传播政策法律与伦理

专业必修课

戴榆

讲师

3

中文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

张警予

讲师

3

中文

新媒体新闻研究与应用

专业必修课

吴圆圆

讲师

4

中文

电视节目制作

专业选修课

邢虹文

教授

4

中文

纪录片导演

专业选修课

邢虹文

教授

3

中文

影视理论与批评

专业选修课

徐红

教授

2

中文

法制新闻报道

专业选修课

吴圆圆

讲师

2

中文

新媒体制作与运营

专业选修课

赵微

副教授

2

中文

当代媒体新闻采写报道研究

专业选修课

刘宇昕

讲师

2

中文

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选修课

张警予

讲师

2

中文

电视摄像

专业选修课

武骏

助教

4

中文

电视新闻采编

专业选修课

戴楠

讲师

4

中文

纪录片的类型与叙事

专业选修课

陈婷

副教授

3

中文

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

专业选修课

刘省平

教授

3

中文

法制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

专业选修课

李洋

讲师

3

中文

纪录片创作工作坊

专业选修课

王珏

讲师

3

中文

电视采访

专业选修课

颜维君

讲师

3

中文

上合组织国家文化研究

专业选修课

王雅鹃

讲师

2

中文

全媒体前沿

创新创业课

张长

讲师

2

中文

策略传播前沿

创新创业课

张长

讲师

2

中文

获得代表性教学成果列表(含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竞赛、示范性课程、代表性案

例库、规划教材等教学相关成果)(限10 项)

成果名称

成果等级

获批部门

获批时间

负责人

2021 年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上海市教委

2022

戴元光、邢虹文、陈婷、孙健、戴楠、施州

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一等奖

上海市教委

2022

吴圆圆

2021年度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


二等奖


上海市教委

2021

赵微

(二)导师选拔培训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全力推进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工作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建设。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目前有专任教师30名,硕士生导师17名。在导师任职方面,通过执行《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 《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选聘暂行办法》《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校外导师聘任条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审查导师任职资格、规范导师遴选和增补程序。

我校设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领导机构——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举办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课程教学竞赛,评选“教学示范岗”;组织专任教师观摩优秀新闻传播学课堂教学,汲取先进教学经验;搭建以教研室为中心的新闻传播教学经验交流平台,集体探索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中青年专任教师自发组建了“新闻传播学研究沙龙”,多次研讨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问题;此外,专任教师每年都能参加相关学科方向的研讨会、学术沙龙、高峰论坛等。这些观摩和研讨活动,激发了教师不甘平庸、积极进取、推陈出新的雄心,确保了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尝试全人培养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培养能独立从事新闻传播采编实务、广电制作以及新媒体相关业务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中高级新闻传播学科研究人才、媒体管理人才或相关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加强师资队伍与业界师资的无缝融合,使专业教学从教室延伸到产业一线,突破 45 分钟课时限制,以实战带动教学。加强导师“工作坊”制度,以项目合作推进专业实践教学。 制定“专家进课堂”实施方案,对进第一课堂的专家进行审核,提高专家进课堂的质量。重新整合业界资源,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建设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硕导师队伍。

为了提升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素养,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有意识地以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构建“思政+”育人新模式,优化“思政育人+专业实践”“思政育人+学术引领”“思政育人+产学联动”的三全育人新格局。从思想政治现状、党建引领、职业认同以及育人目标等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导师进行调研,提出“学院领导+系负责人+教师”的结对模式,制订导师在思政育人方面的激励机制,持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课程体系,加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力度;在研究生开题、答辩等环节加强学术不端与学术道德教育,导师轮流讲解自身学术成长经验;全部导师均能定期与学生交流谈心,在关心学术成长的同时,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例如邢虹文教授定期组织学生研讨,就社会热点问题、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校外兼职导师定期指导学生拍摄影像作品,传授实务经验。

  1. 实践训练情况

学位点实施“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强调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融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建立创作基地和实训基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利用寒暑假及研二课余时间,赴以上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实习时间充足。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新闻传播和实践创作的知识与方法,以较高的审美要求完成主题设计、拍摄规划、结构设计等各个环节;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能够创作符合行业标准的作品。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实习情况向导师和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提交不少于 3000 字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拍摄的作品。通过实习基地的培养,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训练了实务技能和应变能力,还提升了职业素养和自我管理水平,为实现职业的发展纵深和拓展打下基础。学生实践作品在多家媒体上发表,形成了良好的办学影响力。

7代表性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实践作品

代表性实践教学基地(限填 20 个)

序号

实践基地名称

地点

建立年月

接受人数

1

丝绸之路实习基地

兰州

20146

30

2

上海全纪实频道实习基地

上海

201612

30

3

临港文化及云堡创新创业基地

上海

20186

30

4

澎湃新闻实习基地

上海

201911

30

代表性学生实践作品

序号

实践作品名称

发表平台

姓名

作品链接

1

上海静安公园的流浪猫们,收到了暖心投喂

澎湃新闻App

史鑫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100586

2

我们的上海|温情守“沪”37天,江苏省援沪医疗队离沪返程

澎湃新闻App

郭玉洁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32014

3

上海战疫|疫情中的大学毕业生:封控中求职,有人打算继续深造

澎湃新闻App

郑肇桦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243938

4

疫后高考|上海高三生隔离中备考:做饭是放松,想考华东政法 视频获首页推荐

澎湃新闻App

潘裕霞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182810

5

上海战疫|咖啡豆烘焙厂复工:开业半月遇疫情,等待更多订单

澎湃新闻App

罗纯洁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182810

6

封校两个月,她在宿舍为同学开了间爱心“咖啡小铺”

澎湃新闻App

汪歆宇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94480

7

上海战疫|小女孩突发疾病,紧急送医、紧急手术,感谢他们!

澎湃新闻App

王淼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102438

8

上海静安公园的流浪猫们,收到了暖心投喂

澎湃新闻App

史鑫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100586

9

疫后高考 | 上海高三游泳特长生: 陆上训练不能停, 听相声解压 视频转至微博进行推送

澎湃新闻App

吴亚杰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56203

10

上海战疫|外籍志愿者地娜的抗疫日记:邻里给我力量与温暖

澎湃新闻App

赵姗姗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973536

11

上海战疫|疫情中的大学毕业生:封控中求职,有人打算继续深造

澎湃新闻App

陈思

吴亚杰

郑肇桦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243938

12

我们的上海|五岁男孩当小志愿者,妈妈:想让他学会帮助他人

澎湃新闻App

赵越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73515

13

毒白

中国禁毒在线”、“CCTV今日说法”官方微博账号

汪歆宇

潘裕霞

肖瑞娜

施科

https://m.weibo.cn/status/4724845198442668?wm=3333_2001&from=10C0093010&sourcetype=weixin

14

普法之名

青春上海”微博及B站、“警民直通车-上海”、“上海长安网”

郭玉洁

王淋淋

王淼

郑肇桦

https://m.weibo.cn/2493592183/4725235385369672

(四)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方面

近年来,学院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次,主办、承办国内学术交流活动12次,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专项经费15万元。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潘裕霞、王淋淋同学参与2021年上海高校宣传思想文化专项项目“新青年——红色文化寻声逐影”;潘裕霞、郭玉洁参与“基于新文科跨学科视野的来华课程思政研究”课题研究;王淋淋、潘裕霞的论文《上海红色资源的影像传播》在上海市第十五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荣获二等奖。

(五)研究生奖助方面

我校已建成奖、助、勤、贷、减全方位奖助体系,确保了研究生 在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奖助制度有: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 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此外,对经济困难研究生开通了资助的“绿色通道”。助学金为 600//人,发放 10个月。提高学业奖学金的比例、种类,扩大受益面,学业奖学金覆盖率达到85.33%

8奖助学金情况

奖(助)学金类别

金额

获评人数

获评比例

国家奖学金

20000

0

0

上海市奖学金

——

——

——

学业奖学金(一等)

6000/3000

2

6.67%

学业奖学金(二等)

4000/2000

6

20%

学业奖学金(三等)

2000/1000

18

60%

(六)质量保证方面

我校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制度体系、 框架和具体内容做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细则》《上海政法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创新创业学分转换认定暂行办法》等3个新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程序、明确了责权利,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

学位工作方面,根据《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管理工作细则》,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规定》 《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实施细则》《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与纪律处分条例》《上海政法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确保学位工作严谨细致、规范公正,为研究生培养保驾护航。

2019年招收第一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以来,我校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和规章制度,采取各项措施确保教学秩序和培养工作稳定有序进行。三年来未发生过一起教学事故,论文答辩通过率、盲审抽检通过率、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为100%

我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上海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为依据,确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在反映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新闻传播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论文字数一般在4万字以上。 2021年,我校15篇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应用型论文超过半数;从内容上看,这些学位论文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面向新闻传播实务,实践性突出。

(七)管理服务

在研究生权益保障方面,积极落实“三助一辅”政策。我校已建成奖、助、勤、贷、减全方位奖助体系,确保了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奖助制度有: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此外,对经济困难研究生开通了资助的“绿色通道”。2021年,新闻和传播学研究生“三助一辅”在岗人数稳定增长。

我校每年会根据需要修订规章制度,并将现行所有规章制度汇编进 《研究生手册》,发放给每位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在研究生处官网开辟“规章制度”专栏,方便师生查阅;在新生教育阶段组织学生对规章 制度进行集中学习和测试,确保研究生对规章制度的知情率为 100%。目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对培养情况的满意度为100%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除了掌握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需要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配有多媒体实验室一个,总面积为140M2,可容纳150人;案例讨论室四个,总面积为80M2,可容纳80人;实验室八个,总面积为1160M2,可容纳300人。除了专任教师之外,学院实验室配备了四名专职实验员,帮助学生展开各类实践拍摄活动。


  1. 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及创新做法

学院教学团队建设良好,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方面成绩突出。在研究生教育中,能够充分、及时的将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建设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硕导师队伍,从师资来源构成上确保了本学位授权点能够能胜任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需要。在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业界资源,通过外聘导师、选派优秀学生到业界学习的方式加强“双师制”建设。2021年,本学位授权点具有媒体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为12人,校外导师15人,占比为60%。这些来自媒体或相关实务领域的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传媒实践经验。多数校外导师为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专业实习条件和实习指导。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院形成了自查、监督、考评三位一体的建设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教师个人的工作考核机制中来,。结合年度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严格实行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形成激励与警示相结合考核机制。建立全程导师制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1. 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应用能力培养和国际化水平还有待继续提升

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既需要回应新传播技术提出的深刻挑战,又要坚持夯实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研究,结合科学性和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业态和传播模式层出不穷。全球化、网络化与移动化,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变化趋势。在学术研究中,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应该面向人文社会科学“实践转向”,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在人才培养上立足与行业职业变革相衔接,培养学生聚焦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鲜活的历史场景和理论交锋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注重应用型、国际化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

  1. 与学校优势学科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突出对研究生影像拍摄技能培养。然而对于新闻传播学与法学课程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此可以突出政法类院校的特长,深耕新闻传播理论基础的同时,与法学等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未来学科的发展与革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产教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专业实践为依托,对于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重点所在,目前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需更为紧密,双导师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融合学界、业界、政府、媒体力量,持续扩大学术影响力。


  1. 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 促进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的实践课程建设转型

质量上乘的实践课程设置和丰富的可实践资源是培养新闻传播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保障。本专业将重点打造实践类精品课程,让学生“从课程中接触实践,通过建设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传播发展新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突显实践及特色方向发展的课程建设

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进一步培养学生影像拍摄的实践能力。网络与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依托上海政法学院的法学教育资源,计划新开设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结合课程,突出政法类高校人才培养特色。

  1. 推动完善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制度

继续拓展“双导师制”的外延,鼓励校内外导师合作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提高校外行业导师在专业硕士教指委成员中的比例,积极发掘校外行业导师在培养方案研制初期及教学监督过程中的作用;丰富校外行业导师指导学生的途径:从短期课程、实习指导、讲座、论文答辩等,拓展到讲授职业伦理课与实践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