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金山老师应邀来到上海纪录片学院,参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活动。金山老师观摩了同学们拍摄的“三分钟消息类新闻短片”作业,并从业界专家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点评与专业指导。

本次实践课程由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邢虹文老师主持。课程伊始,邢老师首先对金山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同学们隆重介绍了这位业界专家。金山老师现任上海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曾担任《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等重要节目的制片人。金山老师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自己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至今已有20年,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帮助大家更好地将在校所学与业界标准相结合,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在观摩环节,同学们依次播放了自己独立创作的新闻短片。金山老师首先对同学们的选题方向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许多选题都非常“接地气”,展现了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从“考研热”背后的动因,到“外卖被偷”的校园痛点;从“共享单车乱停放”的管理难题,到 “夜市烟火气”的生活气息;再到“宿舍噪音”、“吹风机不足” 等民生问题,金山老师指出这些选题几乎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备很高的新闻价值。
随后,他从专业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角度,逐一对作品进行了精辟点评,指出了从“学生作业”到“合格新闻产品”之间的关键差距。
金山老师的核心建议首先强调了强化画面叙事的重要性。他指出,电视新闻的灵魂是画面,部分作品过于依赖解说词,缺乏足够的特写镜头,因此要学会“用画面说话”,例如在拍摄会议时必须有听众的“反打镜头”。其次,他提醒同学们要重视“同期声”,并以“夜市”选题为例,说明加入锅铲碰撞声、食客聊天声等现场声音,将极大提升新闻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规范新闻结构的必要性,即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同时,金老师建议要精简采访内容,在成片中记者的提问一般会被剪掉,应通过解说词将受访者的核心回答串联起来,而非简单的“一问一答”。最后,他强调了严谨的技术规范,这具体包括:采访必须配有字幕和身份条,且新闻字幕除了引号外不应出现标点符号;字幕字体应清晰,以确保在任何背景下都能看清;并且要避免使用AI自动断句和配音,以防导致逻辑混乱和产生距离感。
最后,邢虹文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她感谢金山老师带来的宝贵经验,并建议同学们根据业界的专业标准,认真修改自己的作品。她强调,二年级是打“基本功”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这样的小片子反复磨练,才能具备影像表达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此次业界专家与未来传媒人的深度交流,让同学们收获颇丰,深刻体会到了从“课堂作业”到“新闻作品”的专业距离,也为大家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